京华御匠 [精华] 

2013-08-07 22:27 发布

        京华御匠雷发达

        邓万谐 张冶淦

    雷发达,字明所,永修(建昌)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归葬金陵。清代初年,雷发达与堂兄雷发宣,因以建筑工艺见长,应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宫殿。
    雷发达修建皇室宫殿担任工部样式负责人,他虚心求教,融会贯通,技艺很高。康熙中期,他修建了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规模最大的数太和殿,也就是人们泛称的金銮宝殿。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先后称奉天殿、皇极殿。清康熙初重新修建,改名太和殿。工程开始时,因缺少大木梁,发达建议拆取明陵楠木旧梁柱充用。上梁之日,康熙率文武大臣亲临行礼,正当上梁之际,大梁因卯眼不合,悬而下落,工部长官相顾愕然,唯恐有误上梁吉辰,急忙找来雷发达,并授与冠服,雷袖斧猱升,急攀梁上,高扬钢斧,只听"笃、笃、笃"连响三声,木梁"轰隆"一声,稳稳地落了下来。刹时,鼓乐齐鸣,文武百官,三呼"万岁"!上梁礼成,康熙皇帝龙心大悦,当即召见雷发达,面授发达为工部营造所长班。因此时人留下"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徽照令,金殿封宫"的歌谣。以后,规模宏大的圆明圆工程开始,发达调任园明园楠木样式房掌案,也就是担任工程总设计师的任务。此时的雷发达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尤其在设计方面成绩卓著。他善于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中国古代建筑群采用中线南北纵深发展,采取对称布置的方式等。他在进行清宫设计时,不墨守成规,既在中线上的建筑物保持严格对称,又对主轴两侧轴线上的各建筑物采用大致对称,而显灵活变动的新格局。这样,不但突出了中心又体现了"居中为尊"的思想,而且形成了统一并有主次的整体,从此,雷发达被人们誉为"样式雷"。
    雷发达虽是朝迁御匠,但他仍十分思念家乡(即今□□乡□庄雷村)。相传,他在朝时,汇钱给雷族大人,委托他们兴建雷氏祠堂。当时雷氏大人,将此钱私自花掉了。雷族大人后听说雷发达要亲自回家拜祭祖先,雷氏大人只好到处借钱,急急忙忙建了一间祠堂,名叫"尊祖堂"。现由于年久失修,早已倒塌,但在祖居雷村,现仍留有一断墙残壁。雷发达出于对雷氏家庭祖宗的尊敬和忠孝,有一次南行公务,顺道到家乡看看,当行至德安境内时,向当地老百姓打听,到永修雷村有多远,当地百姓回答,还有一天的路程,发达随身侍卫误听还有一千路程。由于发达旅途奔波,染上疾病,再要行程一千里,恐难支持,亲身侍卫劝说雷发达打道回京,致使此次回乡未成。
    雷发达年70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程营造录》等著作。发达生三子:金玉、金鸣、金升。金玉生五子:声洋、声沛、声清、声浃、声澄。发达长子金玉,字良生,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继承父业,到光绪末年,已传到六代孙雷建昌,掌管"存式"房长达二百余年。他们参与设计的建筑物除皇宫外,还有四园:圆明圆、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二陵:东陵、西陵。雷家祖孙,世代精于设计图样,人称"样子雷"、"样房雷",北京图书馆藏有雷家设计图纸数百幅。
    清嘉庆时期,雷氏后人雷家瑞乘南行公务之机,回建昌(今永修)祖籍重修了大成宗谱。雷氏家族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独创设计图样,制出"烫板"(今称模型)再行施工。雷氏家族攀上了清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高峰。《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等学术巨著,均高度评价了该家族在古代建筑方面的成就。《世界著名科学简介》一书也把雷发达的名字列入其中。他们在建筑科学和建筑艺术上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将永载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建筑工艺史册。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18

  • oqu0epo
    oqu0epo 2013-8-7 22:27:24
    给你配张照片。
    哦,是京华御匠,写错了。



  • 5k07porc
    5k07porc 2013-8-7 22:27:25
        前面一篇文字是从介绍九江的网页上下载的,除了雷氏家族祖居地和传说之外,错误太多,毫无研究价值。下面才是样式雷世家研究中的第一篇也是引用率最高的一篇经典论文。

            样式雷考

            朱启钤

        雷发达,字明所;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人。生於明万历四十七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19~1693)。雷氏本江右钜族,本枝繁衍子孙分居豫章各郡县者不一籍。北山支起於元延祐初,有雷起龙者自千秋岗移居县城之新乡北山社,遂自号“北山翁”。按《雷氏大成族谱》称:“雷氏以方雷公得姓受世,故自雷公始,以《周易》六十四卦纪世系,至焕公已六十四世。乾元再周至起龙适为百世(谱以再周之口卦计则三十六世)。起龙三子,在元代皆以儒显。长曰洪,科举中选拔进士,官吏部右丞。次曰溥,举进士,任陕州儒学教谕。三曰源,任陵路东山书院山长,分居三宅。洪之子善性始称“北山支”。善性之子宗正,元末遭乱避居新奉。其子文达,以明洪武元年只身回籍,自号“东山翁”,娶妻复业。晚年生本庄,乃以继子本端应役於国家。见於《东山翁自记》。所谓役者,殆儒与匠耶。在明季,本庄之子景常又称北山前房支,景升则称北山上房支。景升生子中义、孙正轰、曾孙永虎。景升之玄孙玉成避明末流寇之乱,与子振声、振宙徙家於金陵之石城而玉成。遂为迁金陵之支祖。发达,振声子。清初与其堂兄发宣(振宙子)以艺应募赴北京,又为“样式雷”家发祥之始祖。康熙中叶,营建三殿大工,发达以南匠供役期间;故老传闻云:“时太和殿缺大木,仓猝拆取明陵楠木梁柱充用。上梁之日,圣祖亲临行礼。金梁举起,卯榫悬而不下,工部从官相顾愕然,皇恐失措;所司乃私畀发达冠服,袖斧猱升,斧落榫合。礼成。上大悦,面敕授工部营造所长班。时人为之语曰:‘上有鲁般,下有长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年七十解役,殁葬金陵。长子金玉继其业。雷金玉,字良生,发达长子;生於顺治十六年,卒於雍正七年(1659~1729)。先以监生考授州同,继父业营造所长班,后投充内务府包衣旗,供役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以内廷营造功钦赐内务府七品官,并食七品俸。年七十时,蒙太子赐“古稀”二字匾额。初娶刘氏,无出;继娶柏氏,生长子声沛;又娶潘氏,生二子声清、声洋;又娶钮氏,无出;继又娶吴氏,生子声浃;及张氏,生子声澂。蒙恩赏盘费银一百两,奉旨驰驿归葬江苏江宁府江宁县安德门外西善桥。声沛、声清、声洋、声浃初均遣归,惟张氏所生幼子声澂独留居北京海甸槐树街。张氏抚幼子继其业。故雷氏家谱以金玉为迁北京之支祖。样式房一业终清之世最有声於匠家亦自金玉始也。刘氏、柏氏、潘氏、钮氏俱合葬江宁,张氏殁葬北京。

        雷声澂,字藻亭,金玉幼子。生於雍正七年,卒於乾隆五十七年(1729~1792年)。生三日而金玉就木,奉旨归葬金陵,诸子尽室南行,独张氏抚幼子留居北京,继承父业。初,方声澂之幼孤也,样式房掌案为其伙伴所攘夺,其母张氏出而泣诉於工部,迨声澂成年,乃得嗣业(其母张氏抱子诣工部声诉,恩准以声澂嗣业,乃雷氏子孙传述者,谱中不载)。按其生卒年而定其生存年代,则知彼承值内廷,正在乾隆中叶土木繁兴之际,而谱中於声澂一生遭遇及所执艺事,略无纪载,亦可异也。惟其孙景修笔记云,同治四年於张氏墓上立石,表扬祖妣盛德,或有所本欤?

        雷家玮字席珍,声澂长子。生於乾隆二十三年,卒於道光二十五年(1758~1845)。乾隆中曾奉派查办外省各路行宫及堤工等处及滩内盐务、私开官地等事。随銮供奉或一年二载,不时归还。盖南巡盛时,各省备办行宫,样式雷氏奉派南行,事所必然。而淮上盐商竞献供张,沿途点景,争艳斗靡。清客匠作奔走於其间,皆有奇嬴。李斗《扬州画舫录》之《工段营造录》,师承出於内廷工程作家,可为斯时确证也。

        雷家玺字国贤,声澂次子。生於乾隆二十九年,卒於道光五年(1764~1825)。於乾隆五十七年承办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工程及热河之避暑山庄。中间因办昌陵工程出外,以弟家瑞领圆明园掌案,其长兄家玮则时赴外省查看行宫、堤工。兄弟先后继武供事於乾嘉两朝工役繁兴之世。又承办宫中年例灯彩及西厂焰火、乾隆八十万寿典景楼台,争艳斗靡,盛绝一时。其家中藏有嘉庆□年圆明园东路档案一册,手纪承值同乐园演剧,鼇山切末灯彩屉画雪狮等工程。汉宫旧事,犹见一斑。

        雷家瑞字徵祥,生於乾隆三十五年,卒於道光十年(1770~1830),声澂幼子。其兄家玺因昌陵吉地出差办理陵工,家瑞在样式房料理一切官事,蒙内务府苏大人添派为样式房掌案头目。后因嘉庆中大修南苑工程,家瑞承办楠木作内檐硬木装修,至南京采办紫檀、红木、檀香等料,并开雕於南京。家玺陵工告竣仍归圆明园楠木作事。家瑞雕工完,亦回京办理料木归公安拢,工竣始辞退堂差回家。盖当乾嘉盛时,样房工作内外兼营,家玮、家玺、家瑞兄弟三人通力合作,是以家道繁昌。家瑞又於南行时赴江西建昌祖籍重修《大成宗谱》。

        雷景修字先文号白璧,又号鸣远,家玺三子,生於嘉庆八年,卒於同治五年(1803~1866)。年十六即随父在圆明园样式房学习世传差务,奋力勤勉,不辞劳瘁。道光五年,父故,以差务繁重,惟恐办理失当,谨遵遗言,将掌案名目倩伙伴郭九承办者十余年而自居其下。后於咸丰二年,郭九逝世,乃争回自办。迨至咸丰十年八月,圆明园被焚,档房停止,乃移居西直门内东观音寺。景修一生工作最勤,家中裒集图稿、熨祥模型甚伙,筑室三楹为储存之所。经营生理,积赀数十万。并修谱录,茔舍规划井然,世守之工,家法不堕者,赖有此耳。子思起、孙廷昌於同、光之间因缘时会以陵工,蒙异数得貤封通奉大夫赠二品封典。

        雷克修字雨田,行五,金玉胞弟金鸣之曾孙,与景修同辈,实高祖之兄弟也。生於乾隆三十七年,卒於道光三十年(1772~1850)。隶顺天宛平民籍,入学为庠生,由四库馆议叙选授河南河南信阳州州同。於嘉庆十四年自海甸槐树街祖宅迁出别居东直门北新仓。於道光七年撰有《雷氏支谱世系图录》,序列谨严,边栏刊有“龙剑堂”三字。龙剑堂北山支本宗之堂号,其时各房子孙有以争充样式房世业,又有“槐树堂”者,为雷家蓄养奴婢所生子孙,异姓冒宗,更成一派。克修自好之士,乃以业儒,自别家谱。跋云:槐树街老宅几不能容,余别有执业,常居京师,遂迁居北新仓云云。克修故能文,而於其家艺术事,谱中皆略而不言,岂门户之分,寓有隐痛欤?

        雷思起字永荣,号禹门,景修三子,生於道光六年,卒於光绪二年(1826~1876)。同治四年,以定陵工程出力,以监生赏盐大使衔。思起自记,同治十三年因园庭工程进呈图样与子廷昌蒙召见五次。盖其时有修复圆明园之议也。

        雷廷昌自辅臣,又字恩授,思起长子,生於道光二十五年,卒於光绪三十三年(1845~1907)。光绪三年,惠陵金券合龙、隆恩殿上梁,廷昌适供差样式房。以候选大理寺丞,列保赏加员外郎衔。后纳赀祖父母、父母捐请二品封典,匠家子孙遂列在缙绅。斯时大工,正当普祥、普陀陵工方起,三海、万寿山庆典工程又先后踵兴,内而王公贵胄,外而疆吏富商,捐赀报效,辇金请益者,踵接於门,样式雷之声名,至思起、廷昌父子两代而益彰,亦最为朝官所侧目。


  • u7pq9j7
    u7pq9j7 2013-8-7 22:27:25
        雷发达太和殿上梁的传说,至今仍是样式雷世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7xyh2t8
    7xyh2t8 2013-8-7 22:27:25

    雷疯 wrote:
        雷发达太和殿上梁的传说,至今仍是样式雷世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已经有定论了。
    雷发达太和殿上梁传说的真相.新建筑,1988(4):71~72
    等我扫了传上来,让你开开眼。


  • d48ysi9
    d48ysi9 2013-8-7 22:27:26
        没有什么开眼的。这篇文章早就拜读过了,里面的论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雷金玉墓碑拓片中的文字记载,即文中所谓的《雷金玉碑记》,关键内容文中都引述了;另一个就是《雷氏迁居金陵述》,你看过吗。


  • xoql708
    xoql708 2013-8-7 22:27:27
            雷氏迁居金陵述
            雷金兆
        本支系江西南康府建昌县千秋岗分派。元延祐初,起龙公移居本县新城乡北山社上社堡地方,公墓葬于北山,历有年矣。盖因明末流寇四出,赋税日重,人民离散,地土荒芜,予祖振宙公、伯祖振声公,弃儒南来贸易,以应家之差役,遂暂居金陵之石城。国朝定鼎,县经兵火,路当孔道,差徭百出,被累不堪,是以先君发宣公,先伯发宗公,于康熙元年正月奉祖母李,伯祖母郭,伯母邹,堂伯发达公、发兴公、发明公俱南来暂避,计图反棹。乙巳父娶母氏,乃详甫吕公次女,亦同县巨族,地名百斛头,吕亦避兵于金陵。至辛亥岁,正欲还乡,不期冬月先伯发宗公竟卒于南。祖父悲思故土,于乙卯春率眷属西还,值吴逆拒命于荆,阻居皖城数载。不幸己未夏五月祖父卒于皖,祖妣于次年五月亦卒于皖。时年大旱,艰苦非常,先君无力奔二柩归乡,合葬于安庆北门外陈家庵之阳,立有碑记。父经两丧,回乡不果,癸亥[*]冬,父以艺应募赴北,仍携眷复居石城。时伯祖父母、堂伯父母,俱卒于金陵,并葬于安德门石子岗之阳。诸堂兄弟候补于京师,予弟兄亦忝入于太学,皆祖父之庇训。甲申冬,父返江宁,已抱老恙,每以不能回乡并祭扫先墓为憾!谓予兄弟曰:"予建昌世族,尚书公后,世代业儒,因遭兵火,流落江左数世矣!观今之势,谅不能回,汝等异日当勉为之"。言之不觉泪下。不幸戊子春先君竟弃予兄弟长逝,哀哉!痛心疾首,欲奔柩归家,或奔于皖城,奈家口繁重,姻戚牵缠,未逐所愿,只得卜地葬先人于江宁邑小山之阳。壬辰春,堂叔发俸公来南,始抄祖谱大略携来。丙申夏,堂叔腾蚊公复以谱稿见遗,如知祖居建昌已数百世矣。今居金陵,亦三世于兹。已亥春,予书其前由,述其始末以俟后人知木本水源亦有所宗焉。时康熙己亥正月上元日裔孙金兆拜述。
        (原载《北晨画刊》六卷九期1935年10月)

    * 《北晨画刊》载陆伯忱注:康熙二十二年西历一六八三,此雷氏北上以艺供职之始,自此定居海甸,直至圆明园焚毁始迁城内。



  • lg2c5vq
    lg2c5vq 2013-8-7 22:27:27
    哈哈,果然不出所料,是第三手材料。


  • lj1vpumq
    lj1vpumq 2013-8-7 22:27:29

    賜也 wrote:
    受不了了。

    好戏还在后头!


12下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