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 孙思瑶 UED:在参加展览时,请问您有目的地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参加展览? 王昀:我的作品本来就不多,所以我选择了一个比较早期的作品和一个刚刚建好的作品,这既是对比也是回应。 UED:作为大学建筑系的教授,您认为学院派的作品具有什么特点? 王昀:在大学里教书的人的作品特点很难说,有的老师的作品规模比较大,有的则比较小。我的作品应该是属于比较小规模的。 UED:作为一个参展建筑师,您怎样看待当代中国建筑展? 王昀:有机会能够把大家聚在一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策划和展览的承办人员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借此表示感谢。 UED: 您觉得这次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怎样? 王昀:作为一个参展建筑师,首先希望自己的参与能够做到"不影响市容"。对于本次当代中国建筑展,我的理解是,它展示了中国当代建筑师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从各自不同角度所做的不同的回应。 UED: 此次展览有不同执业状态的建筑师参展,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王昀:不同职业状态的建筑师参展反映了中国当代建筑师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时所采取的工作状态的不同。 UED:您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建筑? 王昀:当代的中国建筑充满了多种的可能性表达。这次伦敦展是这种表达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集合表现,我更愿意说是一种"当代聚落"状态的呈现。 UED:这次伦敦展是中国建筑师在伦敦的集体亮相。那么,在国际建筑界,您认为当代中国建筑正处于一个什么状况? 王昀:中国的建筑如同当今的中国社会一样,如同一个16 岁的少年,充满了能量,充满了憧憬,充满了不确定,也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 UED:您认为中国建筑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昀:今后的发展趋势是,随着整个社会对建筑逐步的、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伴随着2040 年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真正实现,真正的好建筑届时会伴随中国整体的现代工业发展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生应运而生。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