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习经历的回顾 我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个年代,很大意义上来说是前面老化的东西到我们这就开始接受新的东西了,可以继承的东西应该说是很少了。建国以后紧赶慢赶的大跃进,到90年代后开始盖房子,建房子也很快,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从从容容的盖房子,这个时代的建筑师也是在这种非常匆忙的时代走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也比上一代人经历的变化要大很多,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还是做建筑的程度都比以前要宽泛很多,接触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我们这一代几乎每个人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这个可能比上一代人在国际间的交流更频繁一些,这样会使我们在做建筑的时候看待这些问题更客观一些,这是我们跟上一代之间最主要的不同。 出国学习的必要 我们的同学里有70%的在国外留学,现在陆陆续续的也都回来了,现在还在国外的还有十来个。那个时候出国给我们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有两层印象,一层是主动的,一层是被动的。我们必须要出去,那时候奋青很多,国内的黑白与国外的彩色差距很大,逼着你必须出去,从主动的一面来讲,也是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造成了那个年代出去的人很多,另外一个原因是做建筑很难,一方面是个人努力,一方面是社会整体的支持,工业上的支持,客户群的支持。我们国家这30年还经历了一个另外的变化,就是30年前是一个公有制的合作,而西方人的理解设计就是创造新的东西,新的价值的过程,满足功能。因此,这3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把设计当成一个议题拿出来讨论,讨论什么是设计,可是谈了半天还是没谈清楚,但至少我们开始谈什么是设计,这个谈得时间应该还会持续很久。 成长在荷兰和新加坡 荷兰把我们放到一个对立面,跟我们的文化和各方面环境都是一个很大的对立,文化也是一个极端的西方化,当反差很大的时候,你的思维范围也会很大。到了新加坡以后,就给了我一个空间和时间去把前面的这些不惑进行思考,这个必须要思考成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的一个体系才能去做事情,新加坡是一个中西方文化非常融合的地方,在学校也是可以整理脑筋去思考一些事情,这段经历给我的成长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思维系统。 目前建筑行业的机制 目前建筑设计是一个双轨,这是一个很健康的事,建筑设计不再是大院来包揽所有的设计,而是有一堆国外建筑师也好、海归也好、个体建筑师也好,全方位的从不同角度来做建筑的机制,如果这个机制是一个良性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而且现在出版业也很发达,也是建筑设计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如果出版媒体在各方面都来促进这件事的话,搞一些评奖活动,也会促进建筑师的发展。当这个行业的发展和推动普遍提高的时候,建筑师这个行业也被尊重,媒体也在社会推广之下,使老百姓对建筑知识的了解也有所增加,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使建筑行业不断进步。 累积30年 很开心,这个时代给我们这个机遇,我们从学校出来,去经历不同的文化,通过各种机会去实践建筑,这是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想得到的一个机遇。我们的国家正是在发展的时候,等于我们把自己准备好以后,国内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基本上就是一个天时地利的、什么都敢上的好机遇,所以我们很幸运,同时我们也负有很大的历史责任,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就要有这么大的能力,所以就必须充电,我们的充电过程很长,回来以后正好去做创作。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6-03-30
-
2016-03-30
-
2016-03-30
-
2016-03-30
-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