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我的建筑生涯是从45岁开始的。”何镜堂说。现在的他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被称作“中国馆之父”,全国200多所的大学设计使他被称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77岁的他精神矍铄,他就是第二届世界广府人“十大杰出人物”的何镜堂院士。 45岁起步的建筑师 “小时候,我很喜欢数字和画画,后来老师建议我学建筑。”何镜堂认为,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既要有科学家的严谨又要有艺术家的灵动。 改革开放后,大量基建项目开始推进,何镜堂敏锐地觉察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来临了。 1983年,何镜堂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在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任职的他不甘心于“安安稳稳工作、等待退休”的命运,举家从北京南迁至广州,回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研究院。那一年,何镜堂45岁,已过不惑之年,专业中断了10余年。对于任何人来说,45岁都是一个“输不起”的年纪,而何镜堂却决定为了自己的建筑梦想重新开始奋斗。 “我的建筑生涯是从45岁开始的。”何镜堂说。1983年,45岁的何镜堂带着全家从北京回到广东,“深圳科学馆”是他回广东的第一个机会,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45岁起步的建筑师”。 回到母校的第三天,何镜堂得到机会参加深圳科学馆设计竞赛。“当时第一个感受就是‘机会终于来了’。”何镜堂说,与同样学习建筑的妻子共同奋战了20多天,赶制出了图纸、模型,得到了评委的认同中选,“这是我的第一个中标的项目,对我意义重大,坚定了我走教学、研究和设计整合之路。” 1999年12月,何镜堂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很多人看来,拥有院士的身份就已意味着功成名就,然而何镜堂认为院士荣誉应该是新的起点。 1999年,何镜堂抓住高校扩招的机会,与团队中标浙江大学扩建项目,并在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何镜堂工作室。近年来,何镜堂和他的设计团队在很多国际竞赛和重要工程中亮相,“不怕输”的何镜堂认为,这是锻炼团队和自身继续学习的重要方式。 花了10个月敲定“中国红” 在何镜堂创作设计的众多作品里,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说,中国馆的设计备受国人关注,可想而知设计难度有多大、施工要求有多高。何镜堂回忆说,当时仅仅为了决定使用“中国红”作为主色调就花了10个月时间研究,“这只是无数细节之一,克服种种困难建成后,我感到无比自豪”。 2011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何镜堂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牵头各方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累计接受捐赠1100万元,奖励各学院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2012年7月,何镜堂受聘为珠海城市规划战略顾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嘉向其颁发聘书。副市长潘明代表市政府与他的规划团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2013年4月,何镜堂院士团队编制的《珠海市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有人说中国馆像官帽,像火锅,像麻将桌,甚至有人说像大裤衩,可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中国馆,但他们想象的都是中国的东西,这就对了。 ——— 何镜堂 统筹:南都记者 张应昂 采写:南都记者 高志远 张应昂 |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