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 

2016-02-18 13:36 发布

4493 0 0
20140326035059157.jpg 项目名称: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建筑师:俞孔坚
项目地点:辽宁沈阳
项目时间:2004年

该项目展示了如何让农业景观成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如何通过日常农业景观创造文化的认同感。

俞孔坚认为自己的项目应该尽可能“多产”(具有生产性):种植生产性的庄稼,提高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等。作为一位曾经的农民,他将保护景观和让景观具有生产性视为一种道德责任。丰产的景观创造了新的审美价值:没有功能的漂亮景观现在似乎变得丑陋了,而最最实用的景观似乎变得十分美丽。在当代中国无止境地制造只供观赏的景观的背景下,俞孔坚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了稻田校园。

该项目主张景观设计师应该重建土地和人(尤其是因城市化而与土地疏远的年轻一代)的联系,并让更多人意识到粮食危机。这一生产性景观符合俞孔坚的“大脚”美学——因丰产而美丽。

2002年3月,中国北部的沈阳市委托土人景观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一个新校园。该大学原来位于市中心,成立于1948 年,在培养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国内对建筑行业的强大需求,学生激增,该大学大量扩招,导致校园过度拥挤。再三思量后,校领导决定最佳的解决方法是将整个校园搬迁至浑南新区。这一项目就是在校园西南角。给校园景观的预算大约只有每平方米一美元。大部分经费预留给大学里的建筑工程。校领导要求,该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必需在一年内完成。

校园新址原来是一片农田,生产著名的“东北大米”,以高品质著称。因为气候凉爽,生长时间长(单是大米这种作物,在辽宁省的生长季就有135天,但在中国南方只需 100 天)。原来的农田土壤质量优良,但需要新的灌溉系统。因此,俞孔坚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并结合水景,设计了雨水储存池。池塘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富有特色乡土野草在水边茂盛生长,几乎不需要人工维护。设计使用水稻、小麦和其他农作物,以及乡土植物,维持景观的生产功能,同时赋予它新的角色——提供学习和户外活动的场所。稻田布满整个景观,拥有自身的灌溉系统,同时,在水稻里设有户外休息平台,功能十分完整。其他乡土农作物例如荞麦,每年在校园中轮作,乡土树种排列在小道两旁。

景观的生产性将学生和教职工引入可持续发展和食物生产的对话中。通过将稻田建在建筑大学的校园里,使农业更易于被全校师生理解。学生参与农作物管理、种植和收割过程。作物的耕作和观察它们的自然生长过程,均为学生提供了教育机会。校园生产的大米收获后以“建大金米”的名字流传,作为学校礼品赠送给访客,并且作为年轻的校园的特色和骄傲。建大金米的广泛流传可能唤起一种新的综合的景观模式——将农业生产和社会空间融合在一起。
                                         
                                              20140326035228874.jpg
                           
                                              20140326035229909.jpg
                           
                                              20140326035229772.jpg
                           
                                              20140326035230687.jpg
                           
                                              20140326035231333.jpg
                           
                                              20140326035231445.jpg
                           
                                              20140326035232347.jpg
                           
                                              20140326035232949.jpg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