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北川抗震纪念园 设计团队:周愷 吴岳 章宁 结构设计:黄健 项目地点:四川 北川 占地面积:121 185㎡ 设计时间:2009年—2010 年 摄影:魏刚 “5·12”汶川特大地震将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的县城夷为平地,遇难人员逾2 万,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地震使北川老县城变为废墟,北川成为唯一异地重建县城。基于这样的背景,旨在以纪念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为主题的北川新城抗震纪念园项目意义重大。项目选址位于新县城城市中央景观轴上,主要包括静思园和抗震救灾纪念馆两大部分,共占地5.11ha,其中静思园占地1.6ha。基地西侧为羌族特色商业街,同时也是纪念园的主要出入口方向,向东则以羌族民俗博物馆为对景。 设计的出发点是将纪念的方式理解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设计跳出传统纪念碑形式的设计框架,以城市公园的概念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纪念、休憩、静思、避难于一体的精神场所,力图以更为自然、平和、朴实和最少的人工介入,将纪念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将纪念融入到每一个北川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1 以自然的方式构筑精神空间的纪念场所 方案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元素的启发,设计取材于水滴的自然形态,将其作为空间设计的载体,场地中央的大水滴是整个园区的核心纪念空间,围绕水院周边可作为大型的集会和举行各种纪念仪式的场地;位于场地西北角的小水滴形态的半围闭空间则作为一个小型的缅怀和追思的场所;最后以结合高大绿植的方式,将整个场地种满茂密的大树,展示了一种充满感恩与希望的精神诉求与生命寄望。 2 对生命的关怀建立人本主义的纪念体系 在过往的纪念体系中,由于过度地追求象征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忽视了作为纪念者自身对生命价值纪念的心理需求。在纪念的形式上,设计并不刻意强调灾难本身,而更注重设计本身带来的空间感受,引导人们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例如穿越中央水池的感恩桥,引导人们先缓缓行至水面下后又逐渐走出水面之上。在行走过程中,通道侧壁上镌刻的牺牲英雄以及参加救援人员的名字会让人们永远心存感念。而对待灾难本身带来的伤痛,设计者则以矮墙限定出一个小小的围合空间用以封藏和纪念。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6-02-17
-
2016-02-17
-
2016-02-17
-
2016-02-17
-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