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华侨城东厂区改造暨OCAT 设计者:URBANUS都市实践/孟岩、刘晓都、李文海、林祥杰、丁钰、王鲲、黄妙艳、万正炀、王怡纯、吴凯茂、代扬 项目地点:广东 深圳 建筑面积:40 200㎡ 委托人:何香凝美术馆、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3—2005年 基地现存10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厂房、仓库和宿合楼。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这些存在于中产阶级居住区和迪斯尼乐园般的娱乐区夹缝中的旧厂房,渐渐成为不为人留意的都市残留物。它虽然是被封存了的深圳成长过程中典型的历史片段,却不可避免地在等待着被埋葬。 2003年,作为中国现代艺术馆领航者之一的何香凝美术馆决定将其中一个厂房改造为当代艺术中心。这个决定契合了开发商将这片区域逐步转变为混合的时尚社区的构想。美术馆的介入成为整个开发过程的起动点。美术馆、开发商、艺术家、策展人和建筑师都参与了开发策略的构想。规划策略是从在现有厂房中加入一个容纳新艺术中心的条形体量开始,一步一步添加和改造,来模拟城市的自主发展过程。厂房之间的空地将被画廊、书店、咖啡厅、酒吧、艺术家工作室和设计商店渐渐填满。这些填建不仅填充了空隙,而且或延伸、或包裹、或渗入现有肌理,以求建立新秩序,进而创造了一层新的相互贯通的城市空间和公共设施。设计无意于界定清晰的边界,也无意于加入新的形式,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动态的、交互式的、灵活的框架,以使其自身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所产生的新状况。 在现实条件下,大片厂房的一次性改造需要大批资金的投入,既有风险,也不利于土地潜在价值的开发。我们采用了置换与填充的规划思路,将厂区内可利用的结构进行整理,改造成与LOFT类似的艺术空间,同时在其间可利用的空间中插入一些新的不同功能的建筑,提升整个地区的档次和活力。一旦土地价值在运作过程中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将未改动的单层厂房建筑置换出来,再填充进新的建筑,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环境。通过这种拒绝一次性设计和开发的模式,让时间积淀出社区空间的厚度和底蕴,减轻了开发商的决策难度,解决了一次性的投资困难。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6-02-17
-
2016-02-17
-
2016-02-17
-
2016-02-17
-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