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者:李兴钢 建设地点:山东威海市环翠区 建筑面积:18 500㎡ 占地面积:3 618㎡ 设计时间:2005年11月-2006年2月 建成时间:2006年12月 获奖情况: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2011)、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2011)、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2006) 山东威海Hiland●名座项目位于山东半岛威海市城市干道海滨路和渔港路的交口处,邻近东部海滨,是一座以SOHO办公为主、兼具商业功能的房地产开发建筑。 山、海、城——山与海是威海最具影响力的实体自然因素,她们决定了城市的形态与发展趋势,新的建筑作为“人工礁石”衔接了山与海,完善了山海之间的城市轮廓线。 石——作为典型的北方海港城市,石是山、海之间沟通最常见的实体媒介——挺拔硬朗、豪爽率真,这既是海边礁石的特征,也是威海人的性情象征,更是数百年来军事重镇的历史所赋予威海坚毅勇敢品性的最佳诠释,“石岛红”、“文登白”等也是当地盛产的建筑用石材。 风——风是威海最具影响力的非实体自然因素,它为威海带来了舒适的夏季人居环境(夏季主导风向:南风),也在冬季产生了不利的风环境(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为了使建筑充分融入威海的气候条件,风被视作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加入到建筑的考虑之中。 设计者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夏季以东南风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利用气流的基本原理(对流、气压差),以低技术的、简单直接的自然通风方式,在建筑内设定了多个“西南-东北”走势的“风径”,从而有效引入夏季风穿过建筑内部以降温除湿,同时最大限度地回避冬季风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并在设计过程中使用了CFD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其风速、温度、湿度等进行舒适度模拟验证和校核,使建筑内尽量多的房间能够在夏季通过自然通风的方式降温,从而减少空调设备在夏季的使用;“风径”口部设置了可密闭的旋转门,根据外部天气的变化调整门的开闭情况以产生舒适的建筑小气候,实现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自然转换。“风径”的设置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建筑内部小气候——降温除湿,也形成了积极的邻里交往空间和极佳的观景平台,使自然环境和人的活动在建筑中交融共存,也使建筑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形象存在。 建筑同时注重与城市环境的对话,红色坡屋顶的设计不仅呼应了威海市特有的红瓦坡顶建筑风格,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建筑对基地南侧东侧住宅的日照影响;立面块体图案的划分则依据了原有的城市建筑尺度,从而形成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为减少现场施工对密集的周边居民的影响,建筑外墙采用预制混凝土复合挂板,这一措施同时降低了建筑的自重,减少了建筑结构的造价和外墙维护的费用。 ![]() ![]() ![]() ![]() ![]() ![]() ![]()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