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经管——环能学院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人员:庄惟敏 任飞 李文虹 丁晓东 建造地点: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 建设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性质:教学实验楼 用地面积:21 131 ㎡ 总建筑面积:23 072 ㎡ 建筑层数:地上5层 建筑高度:23.9m 容积率:1.02 设计时间:2009年7月—2009年12月 竣工时间:2011年7月 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设计充分尊重北建工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导则,以及周围建筑环境尺度和文化意味,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自身方案的特色。 采用整体生成的设计方法,在设计中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逻辑和理性作为基本设计原则,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场所。 注重经济性原则,以节约为前提探讨任务要求的最优解答,契合本项目在校园中的定位。 总体布局 经管—环能建筑组团整体呈E字形布局,围合两个院落。经管楼与环能楼为完全脱开的两栋建筑,其中环能楼包括一相对独立的公用报告厅。经管学院位于地段东侧,环能学院位于地段西侧,两个学院之间以道路和绿化分隔。经管楼与环能楼的布局均为南侧是南北向的教学楼,北侧是东西向的实验楼。 设计立意 1. 建筑与环境有机互动 设计充分考虑地段的建筑与周围校园环境特点,讲究建筑与校园环境的结合。设计中充分利用地段东侧的校园核心景观区,将室外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2. 功能布局紧凑集约 对功能要求进行理性分析,将各功能空间集约布置,既分区明确又有机结合。教学楼与实验楼相对独立,以连廊连接。基于实验楼面积的要求和地段南北边长较窄的现状,打破L形布局,将实验功能分布在东西朝向的两栋楼内,教学功能集中布置在南北朝向的一栋楼内。在满足教学和实验功能在空间上独立的同时,加强教学和实验之间的联系,便于师生在两种功能之间频繁转换。 3. 报告厅独立灵活 将环能学院的报告厅从主体建筑独立出来,供经管学院与其他院系共用,位于环能学院北向院落中心。设计注重报告厅的功能灵活性,使报告厅不仅可以承担学术讲座、工作会议、节日庆祝等日常活动,还兼有举办长期展览和举办小型音乐会的作用,为校园增添文化艺术气息,成为组团建筑中的点睛之笔。 4. 建筑形象简洁大气 经管—环能建筑组团对两个学院整体考虑,以理性处理体块关系,用3个短盒子与两个长盒子的穿插构成有力的建筑形象。3个体量相同的短盒子平行布置,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两个长盒子一字形排开,檐口高度一致,凸显北方校园建筑的恢宏大气。短盒子底层通透,上部坚实,稳重而不失轻盈;长盒子短面通透,长面坚实,强调建筑的方向性。 5. 立面设计合理独特 体量与尺度:与校园内的整体建筑环境相协调,尊重校园规划设计导则中的街墙概念,维持校园内“背景”建筑的身份。 形式特色:经管—环能建筑组团立面形式结合空调机位设计,探讨符合功能且节约空间的可能性。立面巧妙处理空调机位与室内空间和隔墙位置的多种关系,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创造出合理而独特的立面形式。 色彩与材料:经管—环能建筑组团主建筑采用灰砖为材料,典雅的色彩与富于文化意蕴的建筑肌理,传承“学府”、“书院”的文脉与历史。 独立报告厅采用红色的灯芯绒混凝土和玻璃幕墙为材料,成为灰色背景上的一笔亮色,注入生机和激情,激发庭院中的交往活动,投射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之美。 细部造型:运用传统砖石材料和现代的混凝土以及玻璃幕墙,以简洁的造型手法进行组合,体现强烈的工业感和时代感。 6. 室外空间性格多样 经管—环能建筑组团方案注重营造丰富的室外空间,为师生提供思想交流碰撞的大平台。方案以典型的院落围合,形成经典校园空间,具有明确的地域特征。经管学院的院落开放性强,阳光充足,以硬质铺地为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环能学院的院落围合性强,服务于全校的小报告厅置于其中,结合室外平台和植物种植,提供稳定高效的学术交流环境。 7. 屋面空间功能复合 经管—环能建筑组团屋顶空间具有相关设备的展示功能,为环能学院提供教学场所。屋顶空间有遮阳隔热的格栅顶盖,形成气候缓冲层,有效防止屋顶过热,节约能源。屋顶空间完整的结构体系有利于弹性发展,预留足够空间为将来改造加层、远期发展提供可能。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