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北川中学到吉安白塘学校 建设地点: 四川新北川市齐鲁大道/ 江西吉安市白塘 设计团队:王维仁、谢菁、许壮声、程骁、徐煑、谭咏雯(白塘学校) 建筑设计: 香港大学社区工作坊、王维仁建筑研究室、吉安市设计院(白塘学校) 王维仁、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硕士课程;王维仁、张永和、麻省理工 学院建筑硕士课程(北川中学) 建筑面积: 73 000 ㎡ /25 000 ㎡ 项目时间: 2008—2009年(北川中学)/ 2010—2011年(白塘学校) 关键词 地景与尺度 北川中学: 四川灾后重建 北川中学地块为典型水稻田和鱼塘的农业地景,河川与数条灌溉渠道穿过.山丘之间的谷地坡面由东北向西南下降成为平地。设计着重学生人性的学习尺度与生活经验,将5 200名学生的空间分为六个尺度适当的组团,由各个学院围塑成的大绿地成为延续自然地景的生态空间,更是人本成长具有象征意义的公民空间。如同衣服的尺码, 在学校、院落、年级、班级与自我之间,这个设计希望找到空间自主的关键尺度, 适合学生们大中小的尺度需求,形成一个个以院落为中间尺度的生活与学习圈。 可惜原有的方案在施工图阶段作了大幅的修改,失去了一次灾后教育空间改革的机会。两年之后,言爱基金会捐赠扶贫的吉安白塘学校,让我们实现了这个地景院落的校园空间的理想。 关键的尺度 吉安学校设计面临的挑战和北川中学一样:如何把一个中国典型的大尺度学校,配合着学生的年龄层,安排成几个尺度适当,具有空间认同感的小社区?怎么样的空间大小与组团关系,是适合6岁的儿童至15岁的青少年成长的学习空间?如何在个体的价值与三千多个人的集体认同之间,寻找并加入一种中间的尺度,作为适合的学习与生活场所?如何突破以管理思维出发的,制式的功能分区,在“教学大楼, 宿舍大楼, 实验大楼”的思维之外,探索一种全新的,从人本学习出发的空间配置关系? 校园规划把一个大学校分成了三个学习组团,每一个组团形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院落空间。每一个院落二十个班级可以是现有体制下的三个年级段: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部; 也可能是三个相对自主的小学院,分别拥有自己的院落广场。规划也把其他教学相关功能——特殊教室、实验室、音乐与艺术教室、办公室,都分散到这三组学习空间里,成为院落之间的连接。作为生活空间的宿舍也分成三个与学习空间相对应的院落、活动交谊室以及共用的大餐厅。学生们每天来往于各自的学习院落与生活院落之间,也经由共用的教室穿梭于不同年级的院落。 树林和地景 设计在校园中间保留了一条300m长50m宽的大片绿地, 贯穿校园,由入口一路延伸到远方。想象原来这个地点的农业地景:溪流穿过这一大片绿地,田埂鱼塘的痕迹转化为学生穿越绿地的小径,稻田的分割尺度成为校园活动与绿地植栽的规划模距:草地、树林、花园、菜圃、球场、坐椅、表演。大绿地的两侧分别是教室与宿舍建筑,学生们穿越这片延续自然生态与文化地景的绿地,在教室与宿舍之间穿梭来往,上课下课,日出日落。 美国建筑师杰弗逊设计的维吉尼亚大学中央的大绿地,将地景绿地提升为校园的空间象征,百年来成为无数校园规划的经典。学生在绿地树荫下上课讨论、读书休闲、运动,是校园最重要的文化公共空间。我们想象,白塘学校原有地块上的小溪与农田地景,都成为未来校园肌理的一部分,转化为绿意盎然的树林草地,学生们在这片文化与自然肌理之上探索成长,刻录生活的旋律。自然生态水塘与绿色的山丘不但成为校园轴线的端景,树林绿地的生态理念也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 序列的合院 围绕在核心绿地东西两侧,是系列院落组成的合院空间;东侧是三个学习的教学院落,西侧是三个生活的宿舍院落。每一个4层楼高的院落除了保证充分的阳光日照外,在量体设计上更以每两层为单元相互交错,在地面层或第三层形成挑空的开口平台。这些半户外的穿廊与平台成为在教室或寝室之外,学生重要的学习活动空间。 教室与校舍之间的建筑空间,类似城市公共空间的街道广场与连廊;方院的串联与变化,连接院落之间的共用教室;南北向的自然绿地的延伸,穿过中央架空的图书馆与行政楼和餐厅连结成的公共建筑序列;餐厅的天井小院引入自然光线和挑高的屋顶,由地景草坡转化而成的餐厅大门连接操场的弧形台阶与运动设施房。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