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报讯(学生记者 胡业鹏/文 建筑/图)“建筑的本质在于它是以人为本的实用性科学,建筑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要求。” “建筑师的素养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团结合作,先学会做人。” “83年我回到华南理工,才有了第一个作品——深圳科学馆,这是我的起步,当时我已经45岁了;99年被评为工程院院士,是我的重新起步,我的设计走向了全国。” …… 3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74岁高龄的何镜堂院士在讲台上笑容满面,精神矍铄,言语间流露的是对建筑的无尽热爱与自豪。9月13日晚18:00,在建筑学院建筑馆三楼礼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共享院士何镜堂作了“理解建筑 学习建筑 创作建筑——谈建筑师的培养”的专题学术报告。据悉,何镜堂院士2011年9月受聘我校共享院士以来,曾多次到我校讲座、指导工作,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何镜堂生于1938年4月,广东东莞人,以“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2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他曾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等诸多奖项,是名副其实的建筑大师。 本次报告主要分为4部分:建筑的本质和目的性;按专业的特点学习建筑;以“二观三性”的建筑观指导建筑创作;何镜堂的作品介绍。一张张珍贵的图片,定格的不仅仅是一个瞬间,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动与自豪;一段段或心酸或快乐的经历,带给我们的同样是钦佩和羡慕。何镜堂院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校学子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建筑入门课。 何镜堂酷爱建筑,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刻苦学习上,每天速写本不离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抓住空闲认真练笔。1964年,何镜堂到北京为硕士论文收集资料,找到一份特别需要的英文资料。当时条件艰苦,借阅时间只有几天,他就用整整3天时间,坐在床边一笔一画地把这本厚达58页的英文文献资料全部描了下来。在讲座现场,当他把这份资料的照片放大时,大家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徒手勾画的图表,在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更是强烈的震撼和感动,也让大家对他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感到敬佩。 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何镜堂院士用“勤奋、才能、人品、机遇”8个字进行了概括。从小对建筑的喜爱和几十年如一日奋斗的激情,加之又掌握了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才能,以人为本的研究设计视角,又恰逢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机遇,何镜堂院士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何镜堂常常感叹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为此,他鼓励我校建筑学子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打好基本功;注意观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学习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培养建筑师应有的品格与素养。 讲座现场 何镜堂院士作精彩报告 |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