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院士作客“高校科学营” 与中学生分享一生中3个正确的选择 45岁才站在建筑设计的起跑线上,却能在56岁时成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在61岁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获得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今年已经74岁的何镜堂院士,昨日在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与参加“高校科学营”广东分营的中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及从业经历。 记者罗桦琳 通讯员彭柏洪 师从岭南园林建筑创始人 何镜堂首先与在座的小营员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东莞中学读书时,我的一个老师说,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也是半个工程师,我很喜欢数理化,也喜欢美术,所以认定了建筑师是最符合理想的职业。”中学毕业后,何镜堂顺利考入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其后更师从老一辈建筑学家和岭南园林建筑创始人夏昌世,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后一度中断了学业。1973年,为和在京工作的妻子团聚,何镜堂调到北京,在轻工业部建筑设计院从事工厂设计工作。 1978年,广东开始改革开放,何镜堂认为,回到广东很可能成为自己事业的新起点。1983年,何镜堂45岁,职称只是普通的“建筑师”。经过多番努力,他调回华南理工大学,开始从事民用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 回想起来,何镜堂认为,他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是因为“一生做了三个正确的选择”:“第一个选择是1983年时,举家南迁;第二个选择是1993年全家移民美国时我决定留守广州;第三个选择是1999年成为院士后仍然将设计创作列为自己的核心工作之一。” 45岁才站在起跑线上 “勤奋、技能、人品、机会是成功四要素。”何镜堂告诉在场学生。他回忆,45岁才起步的他,当时唯有“只争朝夕,不能放过任何机会”。为此,他为自己定了 “清规戒律”:工程-研究-精品,即是做一个工程,出一篇论文,争取获一个优秀建筑奖,牢牢地将“工程研究与实践结合”。 南归后,何镜堂的第一个项目是深圳科学馆。“那时距离我们全家回广州没几天,临时安置的宿舍里很多行李还没打开。没有工作室,我和太太就在招待所里支起桌子画图。我太太也是设计师,我们从环境构思入手,结合厅堂建筑使用功能,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和共享空间的意念,以八角形为母题,加以组合、切割和延伸,最后通过模型反复推敲、比较,使形式与功能、空间、环境有机统一。” 夫妻俩拼命干了20多天,交稿前一天又熬了一个通宵,终于如期赶出设计模型。第二天,设计方案和模型送往深圳。“这是我们提交作品前,别人帮我们照的照片,现在看来真是很珍贵。”何镜堂对照着PPT告诉学生。 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 何院士的讲座非常受欢迎,一位学生提问,成为一个建筑大师需要什么条件? 何镜堂表示,首先,必须要热爱这个事业。其次,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搞建筑必须有严谨的思维,同时也要有创造力。“成为建筑师,必须要明白,建筑永远没有100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观点不同,所以永远不会有人人认可的建筑,树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思想才是最重要。建筑设计也是服务行业,建筑永远要以人的需求为本。未来一二十年,这个行业肯定会有大发展。”他还笑着鼓励学生:“即使我带领的团队,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有被人批评的时候,但是我不怕,你们作为年轻人更不用怕。” 何镜堂 广府东莞人,以“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世博会中国馆、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都会广场及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等。多年来,何镜堂院士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网络资料)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