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用千年历史打造名城 

2015-12-22 14:22 发布

1087 0 0

  [url=http://sheji.pchouse.com.cn/dasheji/1009/36770_1.html][/url]
何镜堂

    东莞形象:与人为善、踏踏实实

  记者:你真正走出东莞,是在1965年研究生毕业之后,上大学前都在东莞度过。那时东莞的城市环境给你留下的印象如何?对你后来的创作有何影响?

  何镜堂(以下简称“何”):东莞是鱼米之乡,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原来住在莞城三驳桥,家门口有条河。我喜欢游泳,有时候也去钓鱼。小时候我们都是光着脚丫子上学的。(莞城)珊洲河、阮涌河都很干净,是我们游泳的地方。村镇很小但很柔和。

  每当周末或暑假,我和一些朋友会去郊外享受大自然,这对我后来搞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一个好的建筑作品,重视人和自然的融合、人文和科技的汇合。家乡的环境给了我这个熏陶。但是,现在外国同胞回来,都认不得东莞了。我回到以前住的地方看,那里变成了卖花的。

  记者:在人文环境上呢?你身边的东莞人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

  何:我的祖辈都在莞城,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妈妈小学毕业,爸爸初中毕业,做过小生意,也做过服务员。但是他们保持了东莞人最大的特点:传统、善良、与人为善。尤其是我妈妈,从不与人过不去,从不走后门,教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我常常记起妈妈教的做人道理:人家有缺点的时候千万别指点,有缺点的时候就是最困难的时候,就更应该体贴那些人;只有拥有知识,才能在社会立足……

  我从小受的家庭教育和东莞中学的教育就是要做一个正直、善良、关爱、勤奋的人。我是家乡父老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从来不发大脾气,即使我那么大年纪,都和年轻人相处得很好。

  记者:东莞人有这么多优点,您认为东莞人的形象其实也恰恰代表了东莞城市形象吗?

  何:不能说“代表”,但这些优点至少是“反映”了东莞的城市形象:与人为善,踏踏实实。


  用历史打造名城不等于复古
  记者:您认为东莞在珠三角一体化中充当什么角色?应该体现怎么样的城市品位?
  何:这是个非常大的题目,不是一个建筑师或一个行业能够解决的问题。东莞站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头,三十年来整个城市面貌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这十多年,东莞大道、行政中心、松山湖等非常有气派,给我的印象很深。这几个大手笔的改造,改变了东莞的形象面貌。
  东莞城区从过去2万人口到现在的千万人口,在经济转型时期中见证了东莞改变城市面貌的成果。但从文化层面来说我对它的改造不是很认同。东莞有1200年的历史,人杰地灵、人才济济。从现在整个城市的规划理念来看,需要改进两方面,一是生态的完整,二是文化品位的提升。
  作为老东莞人,我对东莞很有情结,非常愿意为规划为老城改造出点力,振华路整改,步行街的处理,当然,首先前提还是要处理好交通问题。希望我的老乡们都支持这个工作。
  记者:东莞提出要建文化名城,但目前对其定位各界意见不一。您认为这个“名”应着眼在哪里,要从哪里入手?
  何:总的来说,一个城市越有历史,它的文化展示就越高。作为东莞,它要建设文化名城,应该发扬1200多年来承载着的历史的沉淀,包括建筑、人文、音乐、绘画等方面。
  从建筑的角度来讲,它应该反映我们1200年来的积淀、延伸,但不是说搞复古,还是要保留一些记忆。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历史纹理脉络延伸,虽然遇到了很多拆迁等困难,但我想总有办法解决,希望市政府加大力度保护好老城区。
  我觉得老城改造、恢复东莞的文脉非常重要,在尊重原来历史的痕迹的基础上,还要解决好交通问题,解决好维修、供水供电等设施条件,改善一些河流、空气等环境。
  东莞的交融文化更需原创
  记者:我们的“三旧”改造、文化名城应该怎样通过建筑的创新得以具体体现?
  何: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扎根于一个地区的建筑。东莞属于岭记者地区,从地域特点来讲,这个地方非常热,建筑需要通风隔热防潮。
  从人文方面,岭记者地区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交叉交融,延伸我们新的岭记者文化,骑楼便是其中一个体现。但是到了今天,我们不能老是跟着别人走,外国人走一步,我们跟着走一步,永远排在后面。今天的社会归根结底是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是最根本的,时代、科学技术不一样,审美观念不一样。
  推动文化的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是创新。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原创能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是我们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记者:广州有意申办世博会,您认为东莞作为周边城市,怎样利用好这方面的资源,在规划和建筑上进行城市营销?
  何:我觉得世博会如果能够申办成功,会让一个地区提升一个层次。这三年因为中国馆的事情,我每年都去几十次上海,可以说是看着上海发展并且上了一个台阶。我非常支持和赞成广东,以广州为核心,申办下一个世博会。
  但下一次要搞我们的特色,我在想将来能不能同城化,以广州为中心,把广州周边的东莞佛山等地串起来,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构成一个世博会的场馆。我希望通过世博会,带动珠三角同步发展,而且要以一种比上海更往前一点的姿态出现,就是我们珠三角山河密布,一小时经济圈勾结河流。
  记者:您认为东莞有可能承办一些大型展会,提升自己的城市形象吗?条件成熟吗?
  何:通过大型展馆展会会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具体怎么提升,提升怎样的程度,这个不好说清楚。如果会展经济,物流经济搞得好,会带动很多,至于怎么定位东莞,我不是很了解,但我相信结合我们的经济和地理地缘优势,找出一个最适合我们东莞的模式,用我们原创的属于自己的模式来带动,是肯定可以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