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仁喜:缓慢的艺术 

2015-12-05 16:53 发布

在台湾建筑界,姚仁喜是一位颇受推崇的人物,媒体对于他很少会吝惜各种赞美之词。他自出道以来佳作迭出,在海内外各种建筑评奖台上屡有斩获。其才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亦参与电影制作、宗教文化传播等多种文化事业。

57.jpg
台湾建筑师姚仁喜

他用谈诗、谈艺术、谈哲学、谈宗教修行的话语谈论建筑,也令许多后辈高山仰止。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一个佛教禅宗的故事,唐朝沩仰宗名宿灵云志勤禅师,有一天在路上看到桃花灼灼,当下悟道,做了一首著名的悟道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后世的人们津津乐道禅师见桃花而悟道的灵机迅疾、芳华刹那,往往忽略了“三十年来”探寻的不懈坚持,多少回“落叶抽枝”的单调重复。因此,我们对于能在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听姚建筑师以平和舒缓的语调,讲述在“无为”的看似悠游背后,在离于形式与言说的超逸背后,他那些不舍昼夜的劳作,不到亮相的那一刻永无休止的完善等种种,感到格外欣慰。

关于流派

在被问及自己被界定为台湾后现代浪潮下的现代主义领军人物这一话题时,姚仁喜先生表示自己在从事创作之时从未考虑过自己是属于什么流派,个性,喜好,对艺术的追求是自己恒久的动力;同时他相信建筑的可建成性,而不单单是艺术性;而且姚先生表示当时台湾的建筑理论及流派界定自身也不是很明了,受西方影响很大;所以对自己属于哪个主义持保留意见。姚先生表示可能自己所采用的建筑形式很容易让人们将他定义为现代主义,但他又表示自己与合理性则不同,他自身表现的出是一种Non-rational精神。

地域性与全球化

姚仁喜先生坚持相信一个建筑所在地方的地域性是设计的根本,设计围绕当地文化,场地的自然环境出发形成建筑设计语言,同时他认为建筑地域性与全球性之间总是排斥的。

建筑的感情包容性

在谈及大元事务所的作品中,尤其是新竹高铁站项目,设计总能给人一种感性的空间体验,姚先生表示建筑就是一个感情的容器,它是受人的感情支持的,而车站更是一个汇聚人类众多不同感情的建筑结构,人们在此迎接或离别,所以这个建筑空间的设计应该是对这些感情的良好回应。

缓慢的艺术

在被问及回首看去,台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设计发展如何的时候,姚先生用粗糙两个字来概括那个只求速度未求质量的年代,与现在国内快速建造发展非常类似。谈及此,姚先生谈到了他曾经接触过的缓慢的艺术,速度太快必然导致不精致,因此他建议大家应该慢下来,细细品味设计的过程。姚先生还笑着说道,可能是年纪大了,自己现在的风格也慢慢开始柔化,不像年轻时候那么几何线条冷峻分明了。

姚仁喜:

大元建筑及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建筑师。1975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于1978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建筑硕士。1985年于台北成立了大元建筑及设计事务所,并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会元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事务所成长快速,已成为亚洲最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1999年,伦敦发行的World Architecture杂志称许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为“台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执业表现”,而姚建筑师则是“带领台湾建筑界创新的要角”。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