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并重, 个性与常规碰撞-埃里克·欧文·摩斯对话徐卫国 

2015-01-10 09:45 发布

7561 0 0

埃里克·欧文·摩斯对话徐卫国

文 / 徐卫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徐卫国:去年您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颁发的“詹克斯奖”以表彰您在建筑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首先请问您认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

埃里克·欧文·摩斯::针对建筑学来讲,我认为理论代表的是建筑的含义和内容,很多时候其和教育紧密相关;而建筑实践从常规的商业意义上来讲类似于企业的发展模式,即从无到有,从做小项目到完成大项目,逐步发展壮大。这种经营模式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建筑实践没有理论做支撑,建筑的意义就会缺失。建筑的本质是关注人类行为的意义以及建筑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世界,使世界有所不同。我们曾经说过建筑可以推动世界的进步,有些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但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我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而这也是理论之于实践的关系之所在。有些人专心经营理论和概念公司,与学术毫不相关。但许多建筑大师将理论与教学完美结合。在此列举一二,比如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则在AA建筑学院执教。所以从历史上看,我们这一代的建筑师都积极参与到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这是很重要的。
徐卫国:有些建筑师理论的研究非常透彻,有些建筑师则能完成非常出色的建筑作品,而有些建筑大师则能兼顾理论与实践,比如您刚刚提到的斯蒂文·霍尔。请问您是如何做到将两者完美结合的?

埃里克·欧文·摩斯:我和许多建筑大师都是好朋友,我们经常一起讨论有关建筑意义的话题,包括詹克斯本人也经常加入到我们的讨论中。建筑作品追求的是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像孩子一样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成年人思考方式却并非如此,他们可能不理解某一建筑,甚至不会去关注它,在看到它时不会感到振奋或有惊喜。所以,正如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别人想象中的样子,每个建筑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也不是建筑师预料之中的。但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你可以有所变化,而不是一味地重复千篇一律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所以我们一直在探讨怎样使建筑持续成为一门新学科,这并不容易。在杭州时曾有人问我对于想要成为与众不同的建筑师朋友们有何建议。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相信自己比实际的自己更加重要。你必须重视自己,即使周围人都在嘲笑你。这是唯一需要的品质。换句话说,你必须有自信去尝试新事物,相信自己有机会获得成功。即使别人拒绝某一事物,但你对于自己的能力、理念的坚持将推动你前进。如果你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在成功之前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做到。


徐卫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您的建筑如此个性鲜明、与众不同。

埃里克·欧文·摩斯:是的。即使无人认同你也要坚信。因为只有你相信,才有可能在将来说服别人你所坚持的是特别的、不同寻常而且值得做的。最终,不同领域的人都会认同你的看法。无论是在艺术、文化、历史或经济等领域,人们都将竞相模仿。在我即将出版的新书的后面有一句话:“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危险的建筑师,那么就遵循规则。”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其传达的观点是在建筑中没有规则可循。换一种思维看待问题会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徐卫国:您怎样理解中美建筑的地域性?

埃里克·欧文·摩斯:中国有5 000年的文明发展史,现代中国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登上世界建筑的舞台,但同时保留了自己的建筑理念。所以对于中国建筑而言,既要解决本土问题又要面对世界建筑对于自身发展提出的挑战。近年来,许多建筑师都争相来到洛杉矶。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相同的语言,而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组合材料的方式有相通之处,具有区域特色。中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乐于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多种可能性,虽然可能难以实施但创意独特。相比之下,美国社会则稍显保守。这可能是因为中国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对于自己应该代表什么尚不确定。美国的许多代表性建筑都是在殖民时期从欧洲引进的经典的罗马风格建筑,因为这被认为是评判品质的标准。但实际上这是来自不同地方的“拿来主义”。


徐卫国:您被认为是优秀的建筑批评家。对于这个词您是如何理解的?

埃里克·欧文·摩斯:如果你专注于某一特定建筑领域,那么在这一领域里每个人的建筑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即使用同样的材料、规则、墙壁、窗户和地板。但具有批判性并不是不接受这些传统规则,而是批判性地看待这些规则使建筑不落窠臼。
徐卫国:您认为您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埃里克·欧文·摩斯:魔幻,而我就是魔术师。首先,我认为这和我对待生活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我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有些建筑师有信仰,比如相信现代主义等。我的观点是不要加入任何流派,不要成为任何信徒。因为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只有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牵扯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状态。真理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不同可能性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才是真谛。如果将自己划分到某一阵营,建筑方式和风格也将是单一的。或现代、或简洁、或生态环保,这些都属于某一意识形态下的建筑。对于我个人而言,从不建造对称性建筑。建筑物凝聚的能量、释放的力量才是最关键的。这种做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将事物的两个方面都为自己所用。有时,我们必须将观点组合起来,并且有明确的观点,但要铭记于心的是任何确定的观点都会消失,这时就需要重新思考。或许你曾经有过信仰,无论是基督教、佛教、犹太教、道教或伊斯兰教。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会发现他们的不同点仅仅是因为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而许多方面都是共通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迥然不同。当然,各教派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地,我们在完成一个建筑时必须走进建筑,从不同角度观察建筑,站在屋顶、门后或地板上,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埃里克·欧文·摩斯:我们都知道您执教于南加州建筑学院。您认为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埃里克·欧文·摩斯: 南加州建筑学院是一个很小的学校,所以其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个人性格特色和视角。当校长换届时,学校的特色也会有所变化。但是我认为如果校长是个人风格非常独特的建筑师,并且有颇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将对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这会为学校带来声望和影响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校长不能强迫学生的建筑风格也都如此。
徐卫国:所以您希望看到学生们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

埃里克·欧文·摩斯:我认为让学生多多接触充满智慧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们更加关注建筑的意义,我们探究建筑所传达的思想是如何推动和改变不同的人。正是这种氛围吸引人们来到这里,成为一分子。我们不以奖项衡量建筑,只探讨它是否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好的建筑物。建筑物本身是最有竞争力和发言权的。我们期待有智慧的、有创造力、与众不同的人们加入。在许多专业领域里年龄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人们总是期待从业者更加有经验、有专业背景。我们不以年龄来评判建筑师,我们乐于给有能力的年轻人更多机会。因为注入新鲜血液非常重要。
徐卫国:您对于中国当代建筑有什么样的看法?

埃里克·欧文·摩斯: 虽然我来过中国几次,但是都未能深入了解。事实上,我更想知道您对中国当代建筑的见解。


徐卫国: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丰富多彩”。中国当代建筑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中国首次向西方开启国门时,中国人认为西方建筑历史悠远,文化先进,同时又有很多国外设计师参与中国建筑设计,这类建筑以西方为准了。第二类建筑由中国设计师设计。设计师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在建筑里以表达中国的精神意境、传统精神和设计师的态度为主;第三类建筑是由年轻人设计建造。自1990年以来中国出现很多年轻的建筑师,其中包括荣获普利茨克奖的王澍。他们秉承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态度专业,注重建筑的技术结构;第四类由海外归来的年轻人建造。他们在国外学习了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工具,尝试着在国内创造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埃里克·欧文·摩斯:您对本国建筑很有见地。西方建筑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以西方建筑中的教堂建筑为例,从古至今它们一直在历经革新,有些建筑甚至反向地影响了宗教仪式。

徐卫国:我同意您的观点。中国传统的建筑,其空间、形式都不同于现在。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建筑应该怎样延续传统建筑文脉。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延续了很长时间,1 000年来历史场景一直都没有发生较大改变。但是当现代社会到来时,中国人毅然抛开他们的传统文化,迎接新的现代文化。

埃里克·欧文·摩斯:这种现象很值得思考。
徐卫国:我们眼前的信息社会根基于新的科技,新的场景、需求和方法的出现导致旧的建筑形式消失。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数字技术感兴趣,但是他们更想知道的是数字工具能否为他们的实际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那么对于建筑设计中新的数字技术,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埃里克·欧文·摩斯:以前我们要建造一座建筑,尽管有建筑想法和建筑形状,但是却不知道该怎样建造它,不知道运用什么工具使之成形。但是现在你可以制作数字模型,移动旋转每一个部分,了解每一个角度和细节,事情也就变得简单很多。问题在于运用工具之前建造的建筑同之后的建筑是不同的,尽管它们看起来一样。这不仅意味着建筑形象的不同,同样意味着建造过程中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实际上我考虑更多的是建筑意义的问题。人们常说自己拥有一种传统的背景,而传统是有意义的,像尺度、颜色、移动方式和窗户等,它们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但是现在制作的数字建筑,可能趣味性十足但却缺乏故事性,不属于任何文化,只是某个个人建造的某座建筑。诚然我们可以运用数字工具建造建筑,但这些工具不能确保建筑的传统意义。建筑意义来自于其他的事物,诸如文化和设计师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徐卫国:您的设计标新立异,通常您是怎样说服委托人接受您的设计概念的?

埃里克·欧文·摩斯:我认为设计师同委托人之间应该确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这就意味着要使他们相信你有能力完成他们需要的建筑。我觉得这很像人际关系,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关键人物,进行协商,影响他们。有些人对此很擅长,有些人则不然。在处理国际性项目时,需要了解项目的政治结构,需要花费一点时间了解彼此。另一种情况是委托人了解你,喜欢你,希望你为他们做事。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下事情就更加容易操作。我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实现更多事情,这也是我们实现项目的方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