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昀是布客的朋友,他是这么介绍自己: 他偏爱电影,偏爱例外,他偏爱他对猫的喜爱,胜过他对人类的喜爱。 在平庸中,他执着寻找一种生活的强烈。 这是一期关于建筑的专题。始于建筑,却更多是在建筑之外: 第一期:建筑 ▏探讨本质的诗哲 本質 路易斯·康 “建筑是人性化的祈祷所,是人性化的家,必须忠于它们的本质。” ——路易斯·康1968年受邀至美国德州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演讲,和学生们分享的建筑理念。 ——引子 ![]() 路易斯·康 路易斯·康(Louis Kahn)可谓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与建筑教育学者,不仅和“有机建筑之父”弗兰克·劳埃德·莱特(Frank Lloyd Wright)齐名、被公认为“美国最重要的第二位建筑师”,同时他改变了八九十年代的建筑美学;他的所言所行也影响了众多国际知名建筑大师。“现代景观雕塑大师”野口勇(Isamu Noguchi)曾盛赞路易斯·康是“建筑中的哲学家”。 “本质”,对路易斯·康而言,是建筑中最迫切与重要的主题,他在创作中极力探讨与表达。 一、表达宗教 ![]() 1958年至1969年,康在纽约的一个基督教社区里完成了一座教堂兼学校 “在了解教堂的本质时,我首先要说的是,你有一座圣殿,而圣殿是为那些想跪下膜拜的人而造。环绕着圣殿是一圈回廊,不确定想进入教堂的,可以在此回廊停留。回廊外是院子,给那些想感受教堂存在的人走动。院子四周有一堵墙。那些从墙边走过的人可以只是对教堂眨眨眼睛。”康在之后如是说。 ![]() ![]() ![]() ![]() 二、创造学习的空间 ![]() 康一生中做过许多与学校、教育有关的项目。 关于学校,他说: “我认为,学校是由适合学习的空间所构成的环境。学校起源于一个人在一棵树下对几个人讲述他的领悟,老师不晓得他是老师,那些听他说话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学生。这些学生希望他们的儿女,也能听听像他这样的人讲话,于是空间开始兴建,第一所学校于焉而生。我们也可以说,学校的存在意愿早在那个树下的人之前就有了,这就是为什么最好让心灵回到初,因为任何组织活动,其起始总是它最美好的时刻。” ![]() ![]() “学校委员会给你个指示:我们有个好构想,不要在学校里装窗户,因为孩子们需要墙面来贴他们的图画,而窗户也会分散他们对教师的注意力。我想知道,为何教师应该受到这么多的注意?毕竟,窗外的鸟、匆忙找地方躲雨的人、树上落下的叶子、飘过的云、穿透的光线,这些都值得一提,它们本身就是课程。窗户,对学校而言尤其必要。你是由光造成,因此,你活着就必须体认到光的重要。你必须拒绝学校委员会告诉你关于生命是什么的话。” ![]() ![]() 在图书馆里,康更关心的是人和书本如何会合。 “我认为,图书馆是馆员可以陈列书,把特别挑选的几页翻开,引诱读者拿起来看的地方。要有个地方可摆放大桌子,让馆员把书陈列上去,而读者可以拿起这些书走进光线里。” ![]() ![]() 三、绝对本质 在建造沙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时,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冈提意给康:“请不要在其中放入任何东西,绝对无物的中庭(absolute Nothing-Plaze)将会链接两栋建筑物”。于是康决定打造一个拥有“绝对本质”(chapter zero)的空白院落。 ![]() “沙克来到事务所要我盖一栋实验室,他说:我希望有件事能实现,那就是邀请毕加索来到这个实验室。当然,他是在暗示科学,连最小的生命也有完成自我的意志。微生物希望成为微生物;玫瑰花希望成为玫瑰花;而人希望成为人,表现自己。沙克感觉到了这种表现欲:科学需要不可度量的事物出现,而那是艺术家的领域。” 在项目完成,康陪同沙克博士参观了研究中心,之后他写道: “他进入这个空间,他走到混凝土墙的旁边,抚摸着它们,接着当他透过这个空间望向大海,他说:我不会在这个空间里种一棵树,或者一片草,这里应该是一个石头的广场,而不是一个花园。......我看着他说:如果你把它当成广场,你会获得一个立面——一个朝向天空的立面。” ![]() 沙克生物研究中心这仿佛被掏空的中庭,成了其最重要的特色。中庭的表面是面向天空的立面,时而在日落时分,变成正在火红燃烧的赤线,时而又月亮高挂,深蓝色的布幕环抱着被光晕抹成亮黄的地墙。正式因为每个时刻呈现出不同的表情的院落,让世人更能体会到,为什么康如此重视建筑的“本质”。 四、超越 康也大概是唯一一位有生之年设计过教堂、犹太人社区和穆斯林祈祷室的建筑师了吧,正是因为他看重建筑的本质,才能在设计中跨越种族与文化的边界,而不受政治的染指。 ![]() ![]() 五、编后语 康与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认为人类的伟大戏剧,那些已经由俄狄浦斯、英雄或者女神,实现过的,深植于每个人的心里。借由房子,他要去唤起人们对于这些美好的记忆。 在阅读和学习康的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康试图表达的本质,都是通过某些特别的符号与形式来呈现的。同样,任何一个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本质 ”都是极度抽象的,当我们试图将本质还原给建筑,或者任何与创造有关的事物时,通常个人的经验以及其中的某些情感范式,会在意识中形成一些标记性的具象。这种标记在成形之后,又会成为连接感情或者形成记忆的事物。 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样形成的。我想卡尔维诺对这点深有体会,在《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里,他通过一位旅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城的标记与这座城所蕴含的感情之间是如何密不可分。 旅程终于抵达塔玛拉。你沿着街道深入,两旁的墙满是伸出来的招牌。你眼中所见的并不是物件的本身而是意味着别些物件的形象:镊子是牙科诊所;耳环是酒馆:戟是军营;天平是杂货店。雕像和绘着狮子、海豚、塔楼、星子的盾牌:某种——谁知道是什么?——以狮子或者海豚或者塔楼或者星子作为标记的东西。别些标记警告你不准在某些地点做某些事(驾车进入小巷、在亭子后面小便、在桥上以鱼竿垂钓)或者准许做某些事(给斑马淋水、打木球、焚烧亲友的尸体)。寺庙门上的神像都表明各自的属性——羊角、沙漏、水母——让信徒看得清清楚楚以免错念祈祷文。没有招牌或图像的建筑物,可以凭它们的形状以及在城里排列的位置而认出它的作用:皇宫、监狱、铸币厂、学校、妓院。摊子上陈列的货物也一样,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商品本身,却在于作为标记所代表的别些东西:绣花的束发代表典雅,镀金的轿子是权利,书籍是学问、脚镯是淫逸。你浏览街道,它们仿佛是写满字的纸张:这城说出你必须深思的每一件事...... ——选自《看不见的城市·城市和标志之一》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8-06-08
-
2018-06-08
-
2018-06-08
-
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系列之王小东院士专场成功举办
2018-06-05
-
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