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公社——家俱屋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进行这件中国境内的住宅案,我们重点在于让设计得以适当地反映该地文化及实质面向的涵构。而同时,在一个比较无法掌控细部精确度的国外环境从事建筑,不啻是种挑战。 虽然此地的设计费比日本相似案件低廉许多,但是有幸获得这样的机会得以一窥中国构筑的庙堂深奥时,这点遗憾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为了让宽阔的基地发挥最大优势,我们引用了中国传统合院建筑的概念,让中庭坐落住宅正中,房间则以基本的方形配置围绕庭院排列。 一旦概念成形,就必须开始考虑合适的建筑系统。我曾听说,由于对木构建筑的需求日益减少,中国木工匠的技艺正日渐消退当中;另一方面,家具的品质却依然维持稳定的水平,海外市场也持续扩增。因此,我决定选用自己研发多年的“家具住宅”系统(这是个利用组合式建材与隔热家具为主要结构体与建筑外墙的系统)作为本建筑的营造方式。 为了装配模矩化的傢具,我们先研究中国构造中的制式尺码与材料。不出所料,在遍寻当地的工厂之后,还是无法寻获我们在过去的傢具住宅中常使用的2×4木头挂钉及结构性合板(structural plywood)。但同时,却让我们不经意地发现另一种材料,就是竹制合板。 这类合板通常被用来做为混凝土模板,漂亮刨光外皮呈现出波浪花纹,掂在手中的竹片显得结实而颇具量感,类似日本使用的结构饰板,强度却更大。 我急忙带了一个样本回日本测试,结果与当初推测相符,竹制合板在结构上的确比我们熟悉的结构饰板坚固。我想,倘若可以将竹条压叠成合板,自然可制成竹LVL(胶合板)。这表示,本案的构造系统,即有可能以竹子取代原先熟悉的材料,而且,所有的内外墙及地板粉光都可在竹板施作而维持材料的一贯性。 除了哥伦比亚籍建筑师Simon Velez与他的混凝土浇灌竹子结构外,多数建筑师努力于开发竹子结构的尝试似乎都相继失败。竹子大小不一的直径、厚度平添了结构计算的难度;而无法承受阳光直射与容易因干燥而脆化的特质也构成其致命伤。 由于这些阻碍,我一开始并不认为竹子适合被开发为结构元素,然而,因为压制竹片合板的成功,我逐渐被这个未来可能的结构建筑元素所吸引。我也相信这栋竹制家具住宅将会成为引领并象征中国现代性与当代构造物的设计作品之一。 第二个案例: 四川大地震援建计划成都市华林小学纸管过渡校舍(坂茂、松原弘典)该建筑是成都市成华区华林小学的过渡校舍。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发生10日后,庆应大学SFC坂和松原为进行灾后援建到四川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前后我们接触了当地的西南交通大学,进一步沟通后决定庆应义塾大学SFC协同该校共同组织开展过度住宅援建活动。震后一个半月的6月25日,坂、松原再次访川,在交通大学校内搭建了1:1的过渡住宅样品间,并围绕援建活动的开展组织召开公开研讨会。此次会议后坂茂、松原接受了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关于为受灾小学搭建过渡校舍的请求,开始进入项目的设计施工阶段。(图片及文字来源:由CAMA提供,转自:IKUKU) 华林小学暑假至9月1日结束,日中志愿者自8月历时一个月完成了全部施工。公开研讨会之后,我们在日本对设计进行了深化、来自日本的志愿者组成了施工团队,自8月8日开始施工,施工中来自日本、中国的众多志愿者加入到了过程中来,最终于9月11日顺利竣工。日前,该过渡校舍学生们在使用中。 构思特点建筑的特征是主体结构采用纸管,整个施工有志愿者协作完成。过度校舍以直径为240mm、厚度20mm的纸管做材料打做拱形主体结构,4根纸管为一组,用木制连接件进行连接搭成框架。教室侧面,利用当地比较便宜的塑钢门窗与墙面。房顶采用半透明波形塑料板,开圆形孔采光。屋外配设的家具也由志愿者制作完成。 日本庆应大学坂、松原两个研究室有25名学生作为志愿者来到成都,另外,日本其他大学有3名学生自愿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中国方面,共同合作的西南交通大学约有共计60名学生加入进来,同时还有放暑假的的教育局的一些教员大约30名志愿者。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5-11-24
-
2015-11-24
-
2015-11-24
-
2015-11-24
-
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