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内容要求:对整个约40公顷范围用地进行概念设计,地震遗址为国家级文物,在原貌保护的原则下,对地震遗址环境进行概念设计,并考虑如何处理人的游览、感知以及安全问题。 对遗址周边场所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布置凭吊纪念园,提出对罹难纪念设施概念设计方案。 利用现状遗址范围外的东侧车间,选择出改造成地震科技馆的位置,并提出地震科技馆的设计意向(不需单体设计方案)。 对以上三要素之间的场所、景观关系及路径联系做出分析,提出总平面设计。基地交通出入口位于基地南侧,与岳各庄路相连。 设计成果要求:规划设计总平面图、遗址保护概念设计图、罹难纪念设施概念设计图、改造地震科技馆概念设计图(不需单体设计方案)及必要文字说明。 经过几次答疑后,对设计内容有了个总结性的要求 本次竞赛设计内容为三部分。 一是对整个纪念公园(图中黄线部分约40公顷用地)做出总体规划设计。其中蓝线部分为现状遗址,参赛者应在保护遗址原貌,并保证游人安全的前提下,对遗址部分进行游览路线组织;关于此部分CAD地形图和航拍照片,我们正在抓紧补拍,近期将在网上公布,参赛者可进行下载。黄线范围内、蓝线范围外现状为原有厂房及铁路专用线等,均不再使用,此部分为遗址公园,参赛者可依个人构思确定拆除或保留,我们建议铁路专用线可用作公园的景观元素。 二是罹难纪念设施方案设计。此方案设计是本次竞赛最重要的内容,是纪念公园的主题。我们希望参赛者运用简练的建筑语言,进行艺术创造,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寓意深刻的纪念设施方案,充分表达对20世纪世界十大灾难之一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这一历史事件的追忆,对罹难的24万同胞的纪念。同时为唐山人民在唐山7.28地震遇难同胞祭奠日,以及中国传统祭日—清明节提供一个文明公祭的场所。 三是地震科技馆意向设计。在纪念公园中拟建设地震科技馆,我们建议对现状车间进行改造,需要参赛者确定保留的厂房,做出改造后立面及形体概念示意方案,并合理组织在整个纪念园的交通、景观流线中。 |
全部评论22
-
5k07porc 2013-8-8 12:18:18
设计构思
罹难园的空间形态,基于要满足清明节文明公祭和在7.28祭奠日人们的追悼活动,线性的狭长空间是不合适的,不适合大量人流的驻留,虽然这种类型的空间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而且狭长的空间对流线的组织要求也高,而本身遗址近300米的线性流线已经是无法避免了,将这2条流线合适的组织在公园里难度比较大,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广场的空间形态,而圆形是一种最和谐的图形,因为是自然灾害,不是战争纪念,所以圆形能体现出对死者的慰籍,愿死者安息,而一些曲折,扭曲的空间形态我觉得都不合适,安藤给世贸的遗址设计也是基于圆形的.
同时,在我的理解意义上我觉得罹难园应该是个很安静,甚至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在那里没有城市的高楼和喧哗,为了形成这个空间,在基地上有两种办法,一,下沉广场,二,在罹难园周围立墙和植物进行隔断,显然,第一种要好,于是下沉圆形广场就成为我最初罹难园的构想了.
纪念园的空间布局
这里我希望完全从一种理性的分析来处理空间布局,从功能上讲,纪念园应该包括,人们公祭的罹难园,需要去参观的遗址,去观看地震科技的科技馆,以及做为公园本身的游园性,公园建成后也能吸引人们去休闲,游玩的场所,这些都是需要在空间布局上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总结一下,遗址,罹难园,和科技馆,三者是纪念园的核心,而这三者分别能代表,过去的灾难,现在的人们的公祭,未来更多地震科技的展示,过去,现在,未来,当然只是噱头而已,从泡泡图上来看,无疑,罹难园和遗址关系要紧密,于是我将这3者放于整个公园平面最核心的位置,遗址本来在西边,罹难圆居中,靠近遗址,科技馆最东边,任务书建议对邻近的厂房改造科技馆,而科技馆面积不作要求,是属于三个设计任务之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科技馆作为一个公共建筑在基地东边要好,靠近道路,车行,消防,设备的运输都会方便许多,这三者形成一种空间位置上的轴线关系,轴线是一种很传统的手法了,很多优秀的纪念设计都甚至没有空间序列和轴线,但是运用空间轴线去设计绝对不会是个错误
整体流线设计
至此公园核心功能的位置关系已经确定,如果说这个布局已经有了致命的错误那后面的设计就要统统推翻了,应该说这种布局是设计者对命题的一种理解,空间布局已经存在许多种可能,我按照自己的设计经验选择了其中一种而已,流线的组织也就需要依赖这种关系去设计了
主入口的确定.从市区来纪念园唯一的一条路是穿过地铁匝道的岳各庄路,其他地方都被火车道切断,考虑到公交车的站点等一些因素,应该是就近设计入口,避免下车后人行太长的路程,所以这个入口设计在岳各庄路转正的地方,如此一来,在泡泡图上相信谁都能画出公园的流线了
可以看出,这个流线是由最初的位置布局确定的,那它有不合理的地方没,入口-罹难园-遗址-游园-科技馆-游园,细看一下,它也充分利用了基地,让人们以不同的空间感受,感受到公园的每个地方,不存在重复,交叉,来回的流线
-
sus8xn5 2013-8-8 12:18:18
总平面的成型
对着泡泡图不停的画草图,为了使公园平面更具趣味,我索性全用圆形组织平面,说实话,平面的成型花了我相当的时间,前面几点的思考,只花2-3天就完成,具体到平面的成型,我花了2周的时间,这两周也是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平面的处理,平面形态的处理要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确实需要不断的推敲,严谨而不失呆板,简洁而又不单调,统一而又富于变化,当然一直以来习惯了用3维去设计,这一切同时也结合三维空间上去考虑的,而不只平面
设计风格
一直不喜欢将建筑设计的很复杂,简练的形象一样给人印象很深,这里我选择了一种风格,白色,轻盈,个人比较喜欢妹岛和伊东的感觉,时尚,干净,简洁,所以从他们的设计手法里提取了一些元素再重新设计
-
7qwggd1 2013-8-8 12:18:19
方案最终成型
罹难园最初自己的结果是下沉圆形广场,但怎么具体去设计也是很头疼的,开始的方案设计了一个直径快200米的下沉圆形广场,里面设计了2层空间,以一片形态类似拥抱的半圆形墙体分开,广场四周为水面,有水幕落下广场.对这个处理始终不满意,于是换成了现在的样子,在罹难园里只能抬头看见开阔的天空,四周的斜圆面上铺上一个巨大的花环,花环做为由史以来奠祭逝者的方式被以夸张的方式运用到这里,这样在罹难园里,人们抬头看见的是天空和巨大的花环,低头看见的是地面撰刻的无数死难者的名字,而四周是一层薄薄的环形水幕,多方位的气氛渲染能使人在这里的心情一下子凝重起来.
唯一将罹难园置于水中,使其在公园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志性强,也能起到空间标识
-
qgdirs8 2013-8-8 12:18:20
遗址之墙
关于遗址的处理,本来不想再多花功夫的,但从网上答疑来看是要处理流线和周遍环境的,所以又花了至少三天去处理遗址的设计.
先看流线,遗址为长方形,基本上是280*80m2,目前只在地面有一条中途断掉的道路.
怎么游览遗址,这也是这个设计里面比较重要的课题,后来我在网上查到一些国外对地震遗址保护的方法.
以下是一为地震学专家在一次演讲里说的话
台湾保护遗址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而且它保护的办法呢,有个地方呢,正好是破坏程度最大的地方,它为了保护这个地方,做设计,整个围起来,用什么呢,用竹条,非常简易的,但是抗震性能非常好的竹条,盖成楼,一层、两层、三层,参观的人可以到顶层往下看,看什么呢,不是让你看破坏,让你体会大自然的威力。它这是挺有意思的构思,参与构思有地震学家,还有宗教界的人士,它说我们看的是破坏,我们做的是心灵的对话。
受到这点的启发,我也认同,从高处游览遗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一方面遗址内部结构也存在一些危险因素,所以在处理这段流线时,我调整了现状道路,将它统一到公园的流线系统里面,同时增加了一条高处游览的流线,这样遗址之墙.廊的概念产生了.
一高一低两条流线,通过几处的楼梯相通,可以避免因为快300米漫长的行走而带来的单调
早期造型草模
-
kgzo16u 2013-8-8 12:18:20
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
造价比较高,罹难园的钵壳结构的处理,目前是出挑14米.
土地的开挖量,24万方左右,而且开挖水面的土地用于四周填成草坡,基本没有运输量
直觉上,地震科技馆规模太大,但任务书上没有面积要求,其平面为月牙形,建筑面积在7000平米左右
罹难园面积可能过小,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改大是没问题的,改大的同时也会增加造价
设计者考虑了纪念公园关于公园的一面,除去纪念意义,它也应该是一个人们休闲,交流,游玩的地方,于是加入了公园的服务建筑和许多景点的景观设计,所以平面上会觉得内容比较多,感觉星罗棋布,是否因太追求完整而出现繁琐,但是实际公园如果就是草地和树,未免会单调,方案深入后自然会多出来这些东西,小广场,餐厅,厕所,多远的距离就应该设置一个,等等很多实际人性化的问题
做完这个设计,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去思考了很多问题,一个方案的成型本身就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很喜欢设计的过程,几乎就是个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过程.设计让我去思考.
竞赛成图,在第一轮得到了一个评委的投票,而要2张投票才能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