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改建工程 [精华] 

2013-08-08 11:24 发布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20

  • d48ysi9
    d48ysi9 2013-8-8 11:24:31
    多谢大家指点
    请教鱼骨前辈 能否详细说一下大跨双T结构板?
    谢谢


  • kuuklqpr
    kuuklqpr 2013-8-8 11:24:31
    回e.MA:
    多谢指点.任务书要求是要满足学校扩招后有足够的教室和讲堂
    供学生用,面积要求至少14400平米.改造范围是建筑系馆和机电系馆
    以及中间的花园.设计中保留了小花园的全貌包括几棵所谓的"古树"
    力图保持原有的气氛.而两个系馆重建,把建筑系馆挪到机电系的位置,
    讲堂群在建筑系的位置(图中所画).桥的作用是把讲堂群和图书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起图书馆的平台.
    关于idea确实像你所说被一种僵固的思想所束服.(有些无奈,呵呵
    这你是知道的)我个人同意你的观点.至于材料和结构,以现在的财力和建筑技术水平而言实在有限.


  • tm29m2n
    tm29m2n 2013-8-8 11:24:31
    各位大师:
    我把作品贴出来就是想看看自己越来越僵化的思维到底处在一个啥状态。(在干了无数私活和设计院实习后,我的脑袋就好象死了一样!)
    多谢大家的批评。象鱼大师的技术问题;独大师的造型的建议;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TO E。MA 在听到马大师哥的话后,我的汗一下就下来了!如坐针毡的感觉!我强烈感到了思维的僵化!又缺乏对建筑更深的研究。说实话,我没有考虑到想您说的那种深度,我深感惭愧。
    从具体来说,您所说的理论我都曾认真的思考过,但自己总是不能在设计中把握住,往往由于一些现实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比如,陆祥的辅导;也可能是实际的东西想的太多了的原因)
    关于设计的思路只有两点:1--完全保留原来的中心庭院,留下一个记忆的场所;2--从讲堂群上架两座桥,一个与图书馆的平台相连,一个落在现在网球场的边上,(这里将是远期规划中的学生食堂)这样可以在讲堂群---图书馆---食堂之间起到疏导人流的作用。
    您的话让我看到了国内建筑设计人员与国外的设计理念上的差异。我会继续努力的。希望多予指导!不胜感激!(不知道盖不盖,但院领导要看一下,还要投票,我了解一下,然后告诉你)
    也希望各位大师多多指导!


  • m7n3527e
    m7n3527e 2013-8-8 11:24:32
    讲了一堆理论,本想给你看一些图帮助理解,又不会贴图。碰巧看到一贴子,你可以看看:
    http://www.far2000.com/bbs/article.asp?AreaId=1&id=5499
    是 Herzog & de Meuron 的设计。

    我想知道系里哪个头儿管这事儿,如果没人,帮我问问陆翔EMAIL或电话,就说我想他了。谢谢!


  • 5xw5tq6n
    5xw5tq6n 2013-8-8 11:24:32
    拜托,讲中文好不好?office,studio,...,过份的话我就不说了。


  • 6k7fgt0
    6k7fgt0 2013-8-8 11:24:33
    有话就直说,没话说就别在这儿灌水。跟主题没关请开新贴。我刚来不久,让我对 “核心成员”“高级成员”什么的,有个好印象行嘛?


  • 3tuxbs6
    3tuxbs6 2013-8-8 11:24:34
    jianjiana,来看看这个。IIT的校园规划竞赛。“老”校园是密斯的设计。我那会儿做毕业设计“校园南区设计”时,这个竞赛对我影响很大。
    I don't know why I couldn't find the design images on the website.You may find them out by yourself later. Text is also important!

    Rem Koolhaas Wins IIT Campus Center Design Competition.The other finalists were Peter Eisenman,Zaha Hadid,Helmut Jahn/Werner Sobek,and Kazuyo Sejima and Ryue Nishizawa.

    http://www.iit.edu/departments/pr/arch.comp/Feb5.html


  • 3fd3f3bq
    3fd3f3bq 2013-8-8 11:24:35
    e.Ma

    我是plux
    谢谢你同意我对你的作品所说的。
    能不能给我
    email
    我有些事想和你聊聊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
    pluswang@hotmail.com


  • bhrkfdp7
    bhrkfdp7 2013-8-8 11:24:35
    jianjiana,其实对建筑的思考源于对生活的理解,而并非是对“理论”的阅读。不妨尝试着去理解建造六号楼时的社会生活方式、不妨仔细回味一遍这50年来的变迁、不妨重温一回建工学院的整体风格(包括规划、建筑及教学体系等等)。。。也许,你会从中找到适宜的设计起点。
    如果,你喜欢阅读,那就认认真真地“阅读”老的六号楼吧,它身上的每一块砖、每一个建筑构件都体现着真正的“建筑理论”,对你我这类想创造未来的建筑人而言,那是本好书!
    说实话,在你的设计图中,我看不出你对“老建筑楼”有什么理解,也没能看出你对建工学院整体建筑群的见解。当然,这很可能仅仅是因为我眼拙。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对历史没有真诚的学习与认识,我很难找到自己在设计与创新中的真诚。我认为:建筑的创新,如果是无的放矢的,它就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那种“创新”至多只能算是主观臆造。理解历史是创新的基本前提。不知你我是否有共同的认识。言重之处请多海涵。


  • 42gtu78
    42gtu78 2013-8-8 11:24:35
    to e.ma
    马大师,我帮你问了陆的电话!我会用e-mail发给你!您推荐的作品我会用心研究的。只是目前忙于考研之事。实在有些时间紧。慢慢来吧!你对博塔的东西则摸看!能否讲讲!
    to xuxu
    您有的观点的确很对!可有些我不认同!理论是社摸?理论是对生活的高度总结。反过来指导现实的建造!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理论家会不重视生活!如果你说设计中没有对历史的尊重,我会以为你没看过平面!如果你对建工学院很熟悉的话,就应该看到,那两栋楼还有那点可取!而真正能体现历史和生活的是中心的花园!
    如果您的基于历史来创新的评价主要是源于对造型的理解的话!不妨想想完全保留的花园!(造型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成现在的样子也并非我本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