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维修复原设计中的不可知论 

2013-08-07 22:41 发布

现在古建筑维修界弥漫着这样的一股歪风——即所谓的历史依据不可知论,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维修复原设计要做到有据可依,没有依据的就不做复原,保持现状不变。
表面上这种言论似乎有一定道理,看上去还很严谨,但是当这种作风膨胀到了一定的程度,反而成为了古建筑文化保护的绊脚石,让文物复原设计工作举步维艰,明明知道文物本体的现状是错误的,却不能有任何作为,因为找不到任何历史依据。
他们总是唱着这样的一个腔调“我们现在找不到的依据就不要进行复原设计,让我们的后人去寻找依据,等我们的后人找到了依据再做复原不晚”,多么冠冕堂皇的说辞!试问,我们今天都找不到依据,谁又能保证我们的后人就一定能找到依据呢?再请问,如果永远找不到依据,难道就永远都不做复原设计了吗?这是一种多么肤浅,多么不负责任的态度。
有些人很热衷于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可以让他们的设计工作变得简单,轻松!在维修复原设计中遇到搞不懂,弄不明白的地方就用“找不到依据”这个挡箭牌来蒙混过关。
可叹!如果我们抱着这种态度去保护我们的古建筑,那我们还需要做古建筑维修设计吗?我们完全可以依照现状照葫芦画瓢,对搞不懂的地方一概以“依据不足”为理由搪塞过去好了,这样事情做起来既简单且不必承担任何责任。那么我们的前辈总结的中国古建筑文化对我们的维修设计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他们花费的心血又有何意义呢?!
这种论调最终只会起到一个结果,就是我们的古建筑文化将不断的丢失,最后一无所有。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18

  • 7qwggd1
    7qwggd1 2013-8-7 22:41:21
    既然找不到“复原”的依据,你怎么知道就该“复原”呢?你想复的究竟是什么原呢?你是否想都按“法式”复原?

    既然没有依据,你又怎么知道现状是错误的呢?你又怎么知道这个“错误”不是原始的错误呢?即便是被后人改错了,那也是历史呀!

    烦请老兄多看看讨论文物“原状”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最近的有2012年第6期《建筑学报》陆地老师的文章。


  • kul5vdt
    kul5vdt 2013-8-7 22:41:21

    易北河谷 wrote:
    既然找不到“复原”的依据,你怎么知道就该“复原”呢?你想复的究竟是什么原呢?你是否想都按“法式”复原?

    既然没有依据,你又怎么知道现状是错误的呢?你又怎么知道这个“错误”不是原始的错误呢?即便是被后人改错了,那也是历史呀!

    烦请老兄多看看讨论文物“原状”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最近的有2012年第6期《建筑学报》陆地老师的文章。


    《风格性修复理论的真实与虚幻》


  • xzbdz63
    xzbdz63 2013-8-7 22:41:22

    f wrote:
    举个例子:某座古建筑被后人改作商店使用,对建筑做了一些改造,其中所有的隔扇被改成铝合金卷闸门,没有留下任何复原依据,请问我是保留现在的卷闸门还是按照传统式样对隔扇进行复原,以保证整座建筑的建筑文化的完整性?

    如你所说,什么都是历史,那么需要做什么维修设计,房子被改成厕所就是厕所,改成厨房就是厨房,只要没有依据就保持现状,我看什么人都可以来保护古建筑了。

    老兄,你还没认识到我们保护古建筑究竟保护的是什么吧!


    个人认为铝合金卷闸门的例子不太可能。可能的是,宋代建筑被改为清代的隔扇门,保留现状就好,没必要做无依据的“复原”。

    关于厕所、厨房也是。改还是不改,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想请教老兄你认为保护古建筑究竟保护的是什么?


  • 33v21z9s
    33v21z9s 2013-8-7 22:41:23

    易北河谷 wrote:
    个人认为铝合金卷闸门的例子不太可能。可能的是,宋代建筑被改为清代的隔扇门,保留现状就好,没必要做无依据的“复原”。

    关于厕所、厨房也是。改还是不改,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想请教老兄你认为保护古建筑究竟保护的是什么?



    现实中古建筑被后人改动,改错的情况比比皆是,找不到复原依据的情况也是随处可见,如果我们过分的强调历史原貌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个人认为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前辈研究了几十年,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按照传统的古建筑形制复原古建筑,使每座古建筑的文化信息保持完整性,这是我们应该走的方向,古建筑不像那些古玩字画,它真正的价值是蕴含在其中的建筑文化,如果我们不能保护这些文化还做的什么设计。
    一味的强调片面的原真性(所谓的设计依据),让我们做出的方案起不到保护建筑文化的作用,如果一味的强调所谓的历史,那就更无须去做什么古建筑保护了,因为一座古建筑的毁灭也是它的历史,这些片面的认识只会使我们的建筑文化一点点的丢失,最后只能从书本上看看我们民族曾经的那些建筑形制了。


  • 1vkzcw8
    1vkzcw8 2013-8-7 22:41:23

    f wrote:
    现实中古建筑被后人改动,改错的情况比比皆是,找不到复原依据的情况也是随处可见,如果我们过分的强调历史原貌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个人认为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前辈研究了几十年,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按照传统的古建筑形制复原古建筑,使每座古建筑的文化信息保持完整性,这是我们应该走的方向,古建筑不像那些古玩字画,它真正的价值是蕴含在其中的建筑文化,如果我们不能保护这些文化还做的什么设计。
    一味的强调片面的原真性(所谓的设计依据),让我们做出的方案起不到保护建筑文化的作用,如果一味的强调所谓的历史,那就更无须去做什么古建筑保护了,因为一座古建筑的毁灭也是它的历史,这些片面的认识只会使我们的建筑文化一点点的丢失,最后只能从书本上看看我们民族曾经的那些建筑形制了。


    “改错”是从何说起呢?一个建筑建成,使用者因各种原因对其进行修缮、改变,都是基于当时的情况。不能因为改变的部分与未改变的部分不处于同一时代,或改变的部分不符合“法式”就说改错了!

    如果找老兄说的,任何改动都要“复原”,而又找不到原始依据,那样才会走进死胡同。建国几十年来,这样的惨痛教训很多!

    你说“我们的前辈研究了几十年,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按照传统的古建筑形制复原古建筑”,真要是那样,古建筑还会有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特征吗?都做成“官式”建筑不就完了?

    保存古建筑,现在强调保存历史信息,而且是尽可能保留各个时代留存下来的历史信息。老兄还是先多学学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吧。


  • pm4lbq9
    pm4lbq9 2013-8-7 22:41:23

    易北河谷 wrote:
    “改错”是从何说起呢?一个建筑建成,使用者因各种原因对其进行修缮、改变,都是基于当时的情况。不能因为改变的部分与未改变的部分不处于同一时代,或改变的部分不符合“法式”就说改错了!


    看来你经历的实际操作太少了,有很多古建筑解放后被当成他用,比如一座祠堂有时候会被改成民房,分割成很多间共多户使用,这些住在里面的群众都会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改造,几十年下来,经常被改的面目全非,但是仍然会留下一些痕迹让我们可以判断它曾经的情况,比如在原来安装隔扇的位置现状被砌上了砖头改成一堵墙,但是在上面的穿枋上还保留有以前门枢的构件,一看就知道这里曾经使用过隔扇,但是因为找不到一件隔扇的遗物,给复原带来困难,我们明明知道这里需要把墙体拆除但是却缺少复原隔扇的依据,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仿效当地同类建筑的隔扇进行仿制,但是现在这种做法在国家文物局那里也慢慢的被严格限制了。我想问问,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应该保持原状,还是把砖墙拆除,但是不复原隔扇保留一个残破的样子呢?


    易北河谷 wrote:
    如果找老兄说的,任何改动都要“复原”,而又找不到原始依据,那样才会走进死胡同。建国几十年来,这样的惨痛教训很多!


    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改动都会进行复原,但是对于上面例子中说的那种改变了古建筑原有形制的错误就一定要进行修改,即使我们没有历史上的隔扇作为依据,也应该参考当地其他古建筑中隔扇的图案进行参考,来做复原设计。


    易北河谷 wrote:
    你说“我们的前辈研究了几十年,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按照传统的古建筑形制复原古建筑”,真要是那样,古建筑还会有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特征吗?都做成“官式”建筑不就完了?


    梁思成,刘敦桢他们这代老前辈不止是研究了官式建筑?看看古建筑史,宗庙,陵墓,园林等等不都研究吗!这些研究成果都需要我们拿来借鉴,中国古建筑,同类的建筑是有一些共性的,这些共性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当然我们在把握这些共性的同时仍然应该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以保证地方特征不至流失,体现出地方建筑的多样性,倒是现在一些对古建筑一知半解的人到处跑着招摇撞骗,把各个地方的古建筑都修的像官式建筑了。


    易北河谷 wrote:
    保存古建筑,现在强调保存历史信息,而且是尽可能保留各个时代留存下来的历史信息。老兄还是先多学学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吧。


    保留历史信息很重要,但是不是什么信息都需要保留,对于那些不能代表时代建筑水平的东西有必要保留吗?如果什么都保留,一个厨房,一个鸡笼都保留,我看再过个5000年,我们就没地方住了,遍地都是文物。


  • yqf8lmi
    yqf8lmi 2013-8-7 22:41:24

    f wrote:
    看来你实际操作的经历太少了,有很多古建筑解放后被当成他用,比如一所祠堂有时候会被改成民房,分割成多间使用,这些住在里面的群众都会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改造,几十年下来,经常被改的面目全非,但是仍然会留下一些痕迹让我们可以判断它曾经的情况,比如在原来安装隔扇的位置现状被砌上了砖头改成一堵墙,但是在上面的穿枋上还保留有以前门枢的构件,一看就知道这里曾经使用过隔扇,但是因为找不到一件隔扇的遗物,给复原带来困难,我们明明知道这里需要把墙体拆除但是却缺少复原隔扇的依据,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仿效当地同类建筑的隔扇进行仿制,但是现在这种做法在国家文物局那里也慢慢的被严格限制了。我想问问,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应该保持原状,还是把砖墙拆除,但是不复原隔扇保留一个残破的样子呢?

    我说过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被改为民房的祠堂住过焦裕禄,我想你也会同意保持现状的吧。换成普通老百姓,让居民腾迁,在做一些修复当然是可以的。


    f wrote:
    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改动都会进行复原,但是对于上面例子中说的那种改变了古建筑原有形制的错误就一定要进行修改,即使我们没有历史上的隔扇作为依据,也应该参考当地其他古建筑中隔扇的图案进行参考,来做复原设计。

    并不是所有的改动都会进行复原当然对,但像你前边说的改变也并不意味着错误,你所说的错误其实挺具有误导性。参考当地其他古建筑中隔扇的图案进行参考,来做复原设计只是一种常见的思路,你怎么保证科识别性的问题?其实,重新设计一个让人明显看得出来是新做的,也是一种思路,只是暂时还难以被国人接受。


    f wrote:
    梁思成,刘敦桢他们这代老前辈不止是研究了官式建筑?看看古建筑史,宗庙,陵墓,园林等等不都研究吗!这些研究成果都需要我们拿来借鉴,中国古建筑,同类的建筑是有一些共性的,这些共性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当然我们在把握这些共性的同时仍然应该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以保证地方特征不至流失,体现出地方建筑的多样性,倒是现在一些对古建筑一知半解的人到处跑着招摇撞骗,把各个地方的古建筑都修的像官式建筑了。

    强调共性就容易失去个性,尤其是在这种没有根据的时候,所谓共性就会抹煞个性。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在作假。与其如此,不如按科识别性要求,做一个让人一眼就看得出来的假。你的办法只能鱼目混珠。


    f wrote:
    保留历史信息很重要,但是不是什么信息都需要保留,对于那些不能代表时代建筑水平的东西有必要保留吗?如果什么都保留,一个厨房,一个鸡笼都保留,我看再过个5000年,我们就没地方住了,遍地都是文物。


    这个思路基本同意,但某些老专家就是要什么信息都保留。面对这样的泰斗级专家你是没有说话的机会的。话还要说回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焦裕禄家的厨房、鸡笼还真的是要保留的。


  • 5xw5tq6n
    5xw5tq6n 2013-8-7 22:41:25


    这是一张传统的北京四合院的透视图,我们视这幅图为历史原貌,如果这座四合院是面南背北的话,那么它的大门应该就建在东南角,为什么要建在东南角,这是因为按照风水的理论,这个位置是八卦的巽位,是吉利的位置。这就是我所说建筑文化,是我们应该保护的东西。

    而如果这座四合院在以后的岁月里遭到改建,四合院在其他地方另外开了一个大门,而这个历史上的大门被拆掉或者改建。当我们打算恢复这个四合院的历史原貌,如果因为找不到历史依据没有恢复原来的大门而保持现状,我把情况这个定义为建筑文化丢失。

    现在古建筑保护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把古建筑当成了古董来修,却没有把它当成文化来修,而我们更应该做的却是修文化,不要让一座古建筑中蕴含的建筑文化残缺不全,当然这也不是说什么都要恢复起来,像圆明园那样大面积被损坏的,我也不主张恢复,这里面有个度的把握。

    我的观点是古建筑维修是对建筑文化的维修,不要把维修古建筑弄得像修那些古董一样,再搞这些历史依据不可知论了。


12下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