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人才辈出,几十年来学生遍布全省各地城建部门、地产开发上下游产业。华南理工大学及建筑学院80周年庆典之际,新浪乐居网罗华工网友,一起向母校祝贺,并回忆当年的青春岁月。本期乐居将对话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何镜堂。 何镜堂,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 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界最高奖)获得者,作为唯一的建筑师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曾主持设计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但他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为世博会,因为中国馆,他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被称作“中国馆之父”。 “中国馆之父”何镜堂 7月31日下午,新浪乐居将对话“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全程进行图文直播。 直播时间:7月31日下午两点 直播地点:华南理工大学 嘉宾:何镜堂 —————(以下为直播内容,嘉宾或主持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主持人:首先,很感谢您接受新浪乐居的采访,大家知道今年是华南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您是老华工人,也是华工一个杰出的代表,所以这一次我们对您进行一个专访。每个人的青春岁月都是很难忘的,请何院士跟我们回忆一下您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渡过的那段青春岁月。 何院士:青少年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的回忆,我本身是1956年从东莞中学毕业以后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念建筑系,当年华南理工大学非常漂亮,有山有水,我来报到的时候来挖泉,游泳,现在不可以了,现在东湖和红楼都会引起我非常多的美好回忆。 我们那个年代念大学有很多的运动,所谓政治运动,反右、人民公社,还有很多生产劳动的运动。我们当时提倡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所以我们去钢铁厂里面劳动,还有运土运水泥,后来人民公社又到了海南岛参加了海南岛的一个农村公社,我们全班都去了,那时候的点滴也是非常好的一些回忆。 当然我们在大学里面主要是学习。我是学建筑的,从东莞过来,正好那一年我们班来了很多香港的同学,1/4—1/3都是香港人,他们的知识面很广,了解得比我们多得多,我可以说是乡下来的,那个时候我们连抽水马桶都不知道,所以当时对学习抱着非常大的激情。 我在中学的时候喜欢画画,也喜欢数理化,人家说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数学家,所以我学了建筑,而且建筑离不开生活,我很热爱生活。 大学毕业以后我开始念研究生,当时是建筑系的第一届研究生,我是非常勤奋的,当时我非常有幸跟了夏昌世教授,他是岭南建筑的奠基人,从法国留学回来,把法国建筑的理念带回来,还有法国建筑的现代思想带了回来,跟广东的气侯、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他建筑的特征。他当初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所以我跟他学习以后也借鉴了他好的思想。所以,大学是我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又培养了我建筑的情调,还有受我的导师的岭南建筑的理念熏陶,对我的思想影响是很大的。 当时我在学习的时候是很勤奋的,我现在印象还是很深刻,讲起来还是很不一般。我研究生的时候写医院建筑,我就到北京搜集资料,我到了北京市建筑市区我看到了外文的一本书,是专门谈医疗建筑的,我需要写论文但是只借给我三天,所以我就把它一页一页手抄下来,就只有三天。当时在北京我们的条件很差,一个四合院里面房间里面没有床,当时的笔也没有现象的好,只能沾一下水再写。 我现在这本书还在,我会再拿出来看,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我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第一节就会给他们看这本书,他们也觉得很不可思议。 何镜堂主持设计世博会中国馆 主持人:当年为什么选择了华工建筑学系学习?在这段岁月里有些什么老师和往事让您特别难忘吗? 何院士:现在很多人搞建筑,一下抄西方,一下子是东方的,建筑最本质的就是以人为本,建筑是以人为出发点,这个建筑能不能得到人们觉得好用,这就是检验建筑的好的根本,所以我悟出建筑还是实用、美观要结合起来,不像现在一些年轻人觉得西方什么好就抄袭西方的。我们叫回归建筑的本体,建筑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满足以人为本,建筑是一个实用的艺术。 大家都知道,我从慢慢的跟导师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学习时间,提出了“两观”的理念,即建筑要体现文化性和地域性。第二我在跟导师学习的过程中,从华南理工大学学习中领悟到一些道理,通过大量的学习时间来整理出一些理论,如建筑不要受过多的影响,从纵方面建筑受到了历史的影响,从横的方面建筑受到了经济社会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整体来考虑建筑的影响,抓住重点矛盾。 我们的建筑要讲究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创作最重要的首先是建筑要有地域性,一个建筑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怎么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它是有依据的。这个建筑有什么创新点,怎么有特色,首先就是从地域、地区找到它的依据。当地的建筑文化对它有影响,还有当地的环境、气侯对建筑有影响。 我经常跟学生讲一个电影院的例子,电影院有共性的地方,无论你在广州或者在北京或者在美国搞,电影院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看得清楚听得清楚的问题,如果到一个电影院看不清楚听不清楚就是失败的。 那它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得从地域里面找特点,比如说广州地区是岭南的气侯,很热、多雨潮湿,我们做的建筑都是遮阳、防潮、防湿,还有很通透。在北方就是要防沙尘。 再提升到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建筑,用文化来表达这个建筑,以现代的材料和现代的技术还有现代的审美观点结合起来,所以现在有一个建筑创作都强调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以这样的理念重新创作,这样的建筑是有依据有特色的,这是我从华南理工大学读书开始悟出的道理,花了这么大的学习时间,包括我现在有了这么大的团队,这是创作过程中不断丰富我们的理论和理念,多亏学校给我这样的条件来创作,不断的提高和总结。 主持人: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系在全国都是很有名的,您自己觉得华工跟其他名牌大学的建筑系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何院士:国内早期的八大学院,清华、同济、天大包括我们都是很有历史的,我们的建筑系已经有了80年的历史,这是由于有一批很优秀的教授从海外回来。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教学特点就是建筑和环境和当地条件相结合,这就是我们教学中非常强的一点。 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些建筑是很实在很实用的,不追求什么气派,都是实实在在,能解决问题,跟环境结合的,跟当地的文化解决的,这是教学的特点。 第二,强调学生实干,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不是浮夸。 第三,强调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不是光会讲,我们更强调做,我们说建筑师是用做来说话,而不是靠讲。所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系培养的学生比较实在,动手能力比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我们形成了关注当地气侯、当地文化,强调动手能力,强调实事求是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学比较强调的一点,我们出来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对比较强的。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比较薄弱的地方,我们的理论比别的地方要稍微弱一点,很多学校值得我们学习,各个学校都有它教学的特点,这跟地域和教育体系有关系。这都值得我们学习。 主持人:在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老师和学生设计的作品很多,您能给我们举几个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吗? 何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这几十年出了很多好的学生,学生们已经成为了各个单位的院长、教授、总工程师这样的职位,当然也有很多学生不是具体搞建筑设计,也可以进管理部门,也有官员,但是并不多,比如说我们的毕业生里面石安海(音)、李卓彬也是我们的学生,但主要是做创作的人比较多。 出得比较好的作品都是我跟学生们一起做的,包括中国馆,它不仅仅是世博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中国标志性工程。包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是一个重点工程,这两个工程是我特别喜欢的,因为我是亲自参与这两个工程,包括我的学生。 我们还有很多的工程,比如说广州机场,这是我们的学生跟外国人合作的,包括广州西塔,这是跟英国人合作的工程;广州会展是跟日本人合作做的,广州标志性建筑都离不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做出的设计。还有南越王博物馆也是。 我们现在形成了很多大的品牌,一个是大学校园,我们这10年来完成的大学校园有200多个,大家都知道华南理工大学的品牌校园全国都是认同的,我们大学为什么搞得比较好?从十年前开始浙江大学进行了大学的招标,我们中标了,然后我们就专门研究大学,现在大学有什么样的人才,大学校园以什么样的规划才能满足人才的培养,我们就悟出了很多的道理。 我们那个年代学建筑系的是怎么学的,老师就在上面讲课,我们在下面做笔记,老师说的话我们全部记下来了,考试的时候我们全部答对了,100分,这样时代出来的学生很听话,但是有一个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创新性不强,适应性不强,现在的社会要求的是创新型的、复合型的人才。现在的大学校园的规划如何适应这样的人才培养,我们就研究这了课题,我们领悟出了很多的道理,其中一条就是“环境育人”一个学生在大学有4、5年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课的学习,还有整个在校园4、5年的时间里,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来碰撞产生花火产生创新,这一点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创造的校园是非常人性化的,非常舒适,就像我们现在这个环境,人们在这里活动激发人的创新思维,我们坚持这样的理念去竞标了很多的大学。包括广东的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还有广东药学院、还有一个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这些都获得了很多国家的奖项,比如说银奖和创作大奖,比如说重庆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还有南京的一大批大学,在全国各地都有。 主持人:这是你们以后发展的大方向了。 何院士:还有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就是文化,比如说中国馆、大屠杀纪念馆,还有天津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也盖起来了,去年年底盖的是钱学森读书馆,这些都是国家投资的项目。文化项目是我们现在比较普遍的类型,我们的会展也做得不错,从广州会展开始,另外还有超高层建筑也是我们的一个类型,比如说西塔、最近刚刚落成的珠江新城的一批超高层建筑都是我们一些作品。 另外还有一个体育建筑我们也做得不错,比如说现在广州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前几年刚刚落成;还有奥运期间摔跤馆这些都是华工做的,这是我们比较特色的工程。 主持人:在广州市里面还有一些未来做的工程吗? 何院士:广州里的是城市展览中心,6-7万平方米,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旁边,是老的机场的旁边,这是比较大的建筑了。 华南理工大学做的工程不仅仅是广东,可以说覆盖了全国大学,现在做得比较大就是澳门大学,珠海横琴,今年年底就将大学整体移交,差不多100万平米的建筑,影响也很大。 另外在广州还做了一个南海会馆,在西樵山它是展示岭南特色建筑的一个代表。 最近我们还做了逗医药港,80万平方米的一组建筑,芳村过去一点点珠江边那个地方,这些都是比较大型的建筑。 另外还有海南岛的301医院康复中心,也是比较大型,刚刚建起来,马上就要使用的工程。 主持人:听您数过来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各个时代的您都参与了。 何院士:不奇怪,因为我们华南理工大学是培养广东建筑师的一个主力军。我们的学生出来的设计大师有10个,有北京的、四川、武汉、广州也有,我们也同样有10个建筑师得到了青年建筑师奖。 获奖比较多,2009年建国60周年的时候全国评了300个建筑大奖,是从建国初到2009年以来评了300个大奖,华南理工大学就拿了15个,所以说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的我没有算,就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研究院就拿了15个,其中13个都是这10年的工程,可见这10年进步的很快。 主持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了。 何院士:我们建筑系已经有了80年的历史,比如说珠江设计院,还有很多的民营企业里面都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包括深圳的。 主持人:所以我提纲里面有一个问题,您的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我们国家在这几十年的城市建设有很多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何院士:我就说一下我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验和总结,首先作为一个建筑师,他必须对建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建筑创作要坚持建筑的本题,建筑要讲究实用,讲究坚固、讲究美观,他们都是联合起来的,建筑创作不是你想怎么就怎样,通过这个过程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刚才说建筑好不好,首先是能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最终评价这个建筑好不好也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评价它的标准。 所以说要维持建筑的本体,并不是去追求什么奇形怪状,建筑首先要追求实用和美观坚固的综合,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想出来的,不像其他的艺术,因为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它要摆在社会上,是要跟社会结合的,还要跟经济文化相结合。所以第一点是正确的创作理念。 第二个就是“两观”,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师要有一个好的创作思维,建筑这个专业和其他专业不同,它是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是物质和精神的融合,它跟数学不一样,所以我强调一个建筑师既要有1+1=2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数学家应该具备的,如果这个都搞乱了,肯定是神经有一点问题。但是建筑师也有懂得有时候1+1不等于2,等于3或者等于0的情况,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受到了文化经济的影响,还有材料当代技术的影响,每一个环境都会对建筑起作用,任何人都会给建筑提意见,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建筑没有100分,建筑没有绝对正确的。 你创作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可能跟你的爱好、受到文化的背景不一样,你出来的建筑也会不一样,比如说同一个电影院,你根据地域特点、环境特点、气侯特点来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你要在各式各样的问题里面抓住主要矛盾,还有矛盾的主要方面,谁都可以提问题,几百条意见,到底哪一条要,哪一条不要,所有的问题综合起来就“四不像”了,所以你对问题需要取舍,什么问题现在讨论,什么问题不应该讨论,什么问题留到将来讨论,这就是辩证思维的能力。 主持人:广州在亚运会期间规划建设和很多新的项目,现在慢慢成型了,您个人对于那一段时间集中建设的标志性建筑是怎么看待的?现在对于广州整个亚运会之后的城市规划您个人又是怎么评价的? 何院士:我们的建筑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建筑速度太快,很多是跟政治要求结合起来,总的来说我们是进步了,是发展了。按照现在总体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我们的生存环境改善了,大家都比较注意了,但是现在更多的考虑建筑跟岭南文化的结合,还有跟环境的结合,我们都要努力。 一个建筑是通过很长时间才成型,我们回过头评价以前的东西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点,我们现在看很多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从历史来说既看到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不足的一面,我们现在不谈具体的建筑创作,现在建筑还是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建筑思想比较混乱。 我们对文化的传承做得不是很好,很多城市一些好的面貌现在都没有了,我们现在提得最多的就是“千城一面”或者“文化缺失,很多城市以前好的传统都慢慢丢失了,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很多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对文化关注得还不够,这都是我们的缺点。作为建筑师而言还是缺乏比较正确的理念,很多建筑到底应该怎么设计,一会儿抄国外的,人家说你没有自己的特点,要搞自己的文化,现在各个城市都强调了,完全抄国外的也不是方向,要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什么是自己的文化特点?又不是很清楚,又把传统的搬过来就行了,现在陷入这样的困境中。 主持人:那么现在现代建筑师是更强了还是弱了? 何院士:这不是一个判断的标准,要因地制宜,但是我强调要建筑要跟当地文化的结合,首先就是传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在传统上的传承,如果没有传承就失了血脉和传统,但是如果仅抓住传统不放,就是古董,所有说如何创新如何承载传统,很关键,也就是说传统和基础,创新是关键。 主持人:请您给建筑系的学子一些建议。 何院士:第一,维持建筑的本体,第二,在各式各样的矛盾里面抓住主要矛盾,在里面找创新点,第三,建筑师始终坚持创新思想。我们现在都是招标竞标,就要去勇敢的竞标。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学会做人,这一点是从我老师那一辈,我慢慢的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当今的建筑不可能一个人完成,建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建筑要有一个团队才能完成一个作品,所以作为一个建筑师,首先要具备一些做人的基本品德,这项品德就是人人提倡和谐,要讲究共事合作精神,要互相尊重,要互相学习,成为一个融合的整体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现在很多的优秀作品都是团队出来的,刚才我已经举了很多的作品,都是一个大团队做出来的。 我现在强调我的团队有“两观三性”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要有正确的建筑理念,第二是要有好的创作思维,三是要敢于竞争敢于创作,输了也不要怕这些才能进步,第四就是要有一个合作的总体,要有共事的精神,这样才能走得更好,我们这十几年一直坚持这一点,所以我们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所以我的第一堂课都跟大家说学建筑要学做人,我举了很多的例子,过去很多的学生才华很好,很出众,但是缺乏一种共事的精神,这样大家跟他合作不愉快,这样自己就很难做出好的作品。 人要有基本功,也就是学习科学技术之外只是一个小方面,一个人的智商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情商,一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还有人际交往的能力,还有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有一些情绪控制不了就会受不了,特别是现在很多的学生是单生子女,受不了委屈,现在很多社会现象已经反映了这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自我发展的能力,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来发展。我经常跟同行们交流,我向他们学习,他们也问我的经验,我说到,一是根据自己的环境、根据自己的条件做出自己人生的定位和目标,这是第一条,一个人没有目标,我们念书的时候要有理想,要有“妄想”,出来工作以后再有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哪一行,都是需要憧憬和理想。 还有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找不多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所以这个过程中你受不了委屈,这样理想无法实现。每个人的大的目标肯定一样,但是具体下来还有不同,而且根据时期来调整自己的目标。 实现目标非常的重要,每个人实现目标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条件一样,有些人争取就做到了,没有争取就做不到。 当年我在这里毕业的,很多人以为我一生很顺,其实不是这样。大学时期,暨南大学不久就搞运动了,5年的时间几乎都在运动,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我大学毕业以后面临了研究生升学,当时是困难时期,我是1961年念研究生,当年正好是3年困难时期,吃都成了问题,我研究生毕业了本来想大干一场,又碰上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整个学校都瘫痪了,我就下乡去了农村,到了山西和湖北交界的地方当农民。我夫人当时在北京工作,我就争取调去了北京,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已经是40岁了,真正干工程起步的时候我已经到了45岁,那时候我就定了目标,那时候我去了北京工厂做设计,我的斗争很激烈,文革结束我40岁,下半辈子怎么过?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当时北京的条件很不错,安安稳稳的工作,到60岁生活,但是我不甘于这样一生,我喜欢创作我还有理想,但是我还有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我就参与了业余的设计竞赛,我当时连夜在做设计,获得了几个很小的奖,但是对我而言是足够的,我就思考我的人生,我想大干一场。 在建筑里面有条路,比如说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他是我们建筑界的前辈了,他有很好的背景,如果我走这条路要走多少年? 我现在已经40多岁,如果这样走我走不了多少年,我就想把建筑研究和建筑创作结合起来,我想这样走会不会快一点? 然后当时是广东的改革开放,学校邀请我回来,在学校可以把研究和设计结合起来,不走纯设计的道路,也不走纯研究的道路,所以这是我的重新定位的道路,冲一冲。我找到了这条道路的方法,所以我进入了华南理工大学的设计研究院,不是进入建筑系,因为这样以来会将设计和研究结合起来。 然后找了一个办法,我已经45岁了,我一回来没有多少天就有一个深圳科学馆的项目,家都还没有安定下来,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机会来了,我跟我的夫人在招待所里面住了20几天,最后一天连夜做了模型,当时深圳科学馆是一个很大的项目,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就通知我们中标了。这是第一炮,每做这样一个工程,我争取把它作为一个精品,而不是应付性的,第二要把这个工程作成一个优秀的工程,将来要得奖。 第三,每一次工程我都会作为理论的提高,我会写一个论文,三到位,一是精品、二是奖项三就是文章。我在中国建筑报发表了很多的文章,现在我在坚持发表文章,就是一些我做过的工程,包括也是大家的努力。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刚才我说有的目标就要找到实现目标的道路,所以我先回来,找到了道路,然后做到三到位来实现我的目标。 后期的时候走了一个正确的道路和方法,不断的实践,一个建筑师是靠作品来说话,所以我坚持和我的团队共同努力创作出一些好的作品不断的追求,即使不中标。刚才我说我的团队要有正确的设计理念,还有不断创新,三就是敢于创新,所以我找了设计和研究这一块,把人才培养和出成果结合,我刚才说的一些作品,我在全国也做了一些作品,这都是众多因素结合的产物,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团队的,是大家的。所以我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出来,这非常的重要,可以说是各式各样的做法和才华、能力的综合才能把这样的作品做出来,还有长时间的积累。 我1983年从北京回来的时候已经45岁了,我的人生有很多个阶段,有人说建筑师在设计作品的同时就是设计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文章就是用了这个题目,设计建筑的同时也设计了自己的人生。 我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决定从北京回来,设计生涯的起步,要不然我早退休了。第二个台阶就是1992年,因为我夫人是华侨,她父母亲都在美国,1992年也通知我们全家移民,我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我不出去,我要在国内发展,我夫人和两个孩子到国外发展,这个决定很重要,如果当时我跟他们一起去美国也不会有这样的成就,这是人生比较重要的决策,那个年代谁都想出国,如果出去,就可以直接拿绿卡,但是我没去。第三个台阶就是1999年评了工程院院士,但是这时候我决定重新起步。 主持人:怎么重新起步? 何院士:我从那个时间开始走全国,第一个作品是浙江大学,刚才说了是大学招标,中标以后我就开始带我的团队研究建筑,研究大学,过程中领悟出了很多的道理,包括刚才说的环境育人的理论,然后开始发展到全国大量的大学,直到现在的中国馆,但是负担很重。因为要招标,我刚才说建筑没有绝对正确也没有100分,假如一天输了,输是自然的,因为建筑没有常胜将军,所以面对了一些市场压力。所以我说建筑没有100分,所以不怕输,如果我是不敢于招标不敢于竞争,我和我的学生都没有办法提升,最后我想通了以后就去招标,学生们都愿意去,所以就锻炼了你的队伍。所以我就重新起步了。 大型的工程都是这10年的成果。 我今年已经74岁了。 主持人:未来还会再进步吗? 何院士:现在是整个社会推着我走的,做了中国馆以后大家很认同,觉得是中国的一个文化标志,我停不下来,因为我还有一个团队,有了研究生有博士,你既然有了一个大的团队你就要发展,所以你停不下来。 所以我出了一本书,“我一生选择了研究和设计、教育与创作相结合的道路,虽然辛苦而快乐的路。” 人的一生也不是什么苦,吃了苦你才会奋斗,但是苦中有乐,一个建筑得到了大家认同的时候,比如说我做了中国馆,颁发文化人物奖给我的时候,凤凰卫视还有中国政府一起搞的,我是第二个拿这个奖,这是我一生里面做了很多的工程,我最喜欢两个工程,第一个就是中国馆,因为中国馆已经超越了建筑的意义,当时创作的时候压力很大,当时住在工地研究,每个建筑都会有人给意见,以前我们面对的工程都是一个甲方,现在我们的甲方是全国人民,里面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怎么体现造型,怎么体现中国的文化,怎么跟时代结合,光是中国馆的“衣服”也就是中国红都研究了很长的时间,这么大范围的颜色大家能不能接受?一个女孩子穿红衣服很漂亮,但是如果变成了建筑可不可以接受?光顶部就两个足球场这么大,如果上海不能接受,人们能不能接受?这考验了做人做事的问题,中间我们也锻炼了很多。 发了奖以后要我讲话,我说这个建筑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同,我觉得我这一生值得了。后来所有的报纸都用这句话做标题,有很多的例子让我很感动。 建筑很苦,但是苦也有乐的地方。 主持人:还有什么例子让您印象很深刻吗? 何院士: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个工程也是通过招标,效果非常好,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年底,正好是我出生的时候,包括中国馆恰恰是我人生的两个大的阶段,也是我们国家很穷、很落后的情况下和现在两个历史阶段。我喜欢我的学生叫我何老师,有两个事让我很感动,有一次大学城开幕,开幕的当天晚上有一个演出,我跟我夫人一起去看了演出,看完演出以后走到广场上面,出来一个女孩子,她是建筑学院的,她跑到我面前,给我90度的鞠了一个躬,我当时不知道是怎么个情况。她说前几天我爸爸刚刚送我到这里上学,看到我们的学院环境这么好,他非常的感动,他知道是我主持设计的,爸爸跟她说一定要给何老师鞠个躬谢谢他。 第二个事情,世博会期间我们去深圳开了一个研讨会,我做了一个谈作品的报告,谈的是中国馆的设计,那个年代大家的认同感很深,大家都来要签名,通过有一个女同志跑到我的面前握手,想说话说不出来,很激动,后来就抱着我哭,后来她就说你说得太好了,很为中国人争气。 2010年快要盖成中国馆的时候胡锦涛主席来视察,接见了我们馆的工程人员,正巧跟我握手。后来负责人跟胡主席说我就是中国馆的总设计师,胡主席马上又重新回来伸出双手跟我握手,说“这个馆很有特色。”我说希望中国人都能够喜欢它,第二天全国的报纸都登了这张我跟胡主席握手的照片,所以说辛苦是有回报的,我是以苦为乐。 现在很多社会上的工程都找我们这里来,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做得越好,我们的压力就越大。我们有很好的团队,任何的成果都是大家,荣誉也是大家的,我得了很多的荣誉,全是大家的,我只是代表了我的团队,代表我的学校去领这个奖。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您的母校马上就要80岁了,您最喜欢跟您的母校表达什么样的祝福? 何院士:我有了今天是国家、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我现在作为一个老师,也作为一个建筑师,也作为一个老前辈,我希望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好,多出一些成果多出一些人才,把学校办成国际一流的学校,我们学校今后一定会是国内一流,在国际上也是有影响力的学校,出更多的成果出更多的人才,为振兴中华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作为一个中国的学子希望今后看到这样的一天。 主持人:谢谢何老师。 |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
-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