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校园,一抬头,你看见了什么?没错!就是中大建筑匾额!![]() 你知道校园建筑的匾额分别是谁的墨宝吗? “陈寅恪故居”:饶宗颐“中山医科大学”:邓小平“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费孝通——中大广州南、北校区都是历史悠久的校园,留下了大量的匾额,但历经兵焚风蚀,时代变迁,许多原有匾额已踪迹难寻。1981年11月,中大为了纪念支持祖国教育的爱国华侨,决定恢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捐赠的荣光堂、爪哇堂、十友堂等十所建筑的名称,同时恢复怀士堂、哲生堂名称。这次恢复名称的匾额,由容庚、商承祚两位古文字学家题写。于是,容商二老也就成为了题写中大古建筑匾额最多的前辈。 ![]() 那容庚、商承祚这两位到底是什么样的前辈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匾额金石之外,锋毫之中,两位书者的故事。 “野马”容庚 容庚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书法家。1894年出生于广东东莞,1922年凭借三册《金文编》稿本打动了著名学者罗振玉,破格成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1952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后,容庚一直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81年11月,成为汉语文学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十年动乱,容庚曾自称“野马”,谁也驾驭不了,又自称“鬼锁”,谁也打不开。批儒风起,容庚又疾呼:“孔子无罪,何可批哉!民不畏死,吾宁蹈珠江而死乎!”耿直不羁的性格也可从题匾中窥见一斑。容老以金文最为擅长,其小楷则以欧、柳为基础,冶晋、唐于一炉。所题“爪哇堂”“十友堂”“荣光堂”楼匾皆为楷书,落款仅“容庚”二字,干脆利落。古文献研究所陈永正教授称其书法“高韵深情,坚质浩气”。 ![]() ✎容庚手题“陆佑堂”,原件藏于中山大学档案馆 ![]() ✎容庚所题匾额“荣光堂” “多事”商承祚 商承祚于1902年生于广东番禺。其父商衍鎏是中国最后一个探花;叔叔商衍瀛是著名书法家;哥哥商承祖精通德语,曾任上海中央研究社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编辑、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商承祚则成为了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商承祚亦从师于罗振玉门下,1923年,年仅21岁的商承祚即出版了《殷墟文字类编》;1927年,商承祚任中山大学教授,1948年复任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中文系教授。 与容庚相比,商承祚性格较温和,但却喜欢“挑刺”。曾宪通教授曾忆述,晚年的商老好管闲事,看到学校里的布告有错字,便在上面改正并署名。当时他住的地方和中文系之间有个小门常年不开,他老写信向学校反映,开头还署名,后来写多了就干脆自署“多事商”。商老幼学唐楷,尤擅篆书,独创秦隶,所题匾额书体不一,其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金石气,且凝重典雅。中文系田炜副教授曾介绍道:“他把学人的学问学养与书法结合在一起,书法中体现出他对于古文字的认识和感悟。” ![]() ✎商承祚所题“陆佑堂”,原件藏于中山大学档案馆 ![]() ✎商承祚所题匾额“陈嘉庚纪念堂” 同门之情——从学术到生活 容商在书法上的“双绝”不过是两人众多交集中的一次齐名,他们更是开启了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科的辉煌时代。两人相识于罗振玉门下,1952年院系调整后,两人同在中山大学,又同在古文字研究室辛勤耕耘。1956年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经批准成为全国高校首个专门研究室后,容商二老联名招收研究生,先后培养出曾宪通、孙稚雏、陈炜湛、张振林、刘昭瑞等学者并留在中大,于古文字学阵地开一园桃李、领百粤风骚。 二人不仅是学术上的同门,生活上也是“同门”。他们曾寓居康乐园麻金墨屋(即陈寅恪故居),分住楼上楼下,形同一家。1983年,容庚先生撇下六十多年的老朋友先走了,商承祚先生特地叮嘱容夫人,有事打电话,或敲地板,他都能听见。那一年,商老已过八十。 小小一方匾额,凝聚了学人精神,见证了历史变幻。今天的建筑故事就介绍到这里。 最后送上本期【筑事】有奖问答,在评论中输入有奖问答的答案,最先答对题目者,获得中大剪纸一枚。 有奖问答中大校园里有一处建筑在学术界有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金明馆。你知道这个建筑在哪吗?答案将在下期揭晓,敬请期待! 建筑不只是实体,空间也具有感情欢迎关注【筑事】系列栏目和我们一同分享与中大建筑有关的故事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7-04-17
-
2017-04-17
-
2017-04-17
-
2017-04-17
-
201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