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博物馆 、美术馆 废旧的瓦片,戏剧性的光线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也是隈研吾在亚洲面积最 大的建筑。在流水环绕的象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新建筑有机地融入了原有的山水。新津·知美术馆是隈研吾在中国设计的唯一的美术馆建筑。这地处新津县老 君山下的四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远看呈深灰色,并不显眼。 外立面悬挂的是用特殊材料的绳线串联的深灰色瓦片,整齐排列的悬空瓦片,用钢丝固定而且是专门烧制的。建筑周围是灵动的水面,一静一动,使整个建筑物外形既有流畅的动感,又有含蓄内敛的气质。 新津·知美术馆是隈研吾在中国设计的唯一的美术馆建筑。这地处新津县老 君山下的四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远看呈深灰色,并不显眼。 隈研吾这两个作品都是走近后,才发现玄机,都用到了瓦片。他的建筑本身就像一件极具美感的艺术品,令他自己满意的是外墙利用到废旧的“瓦片” 。复杂的过程最终呈现的效果很惊艳。 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韧性的竹,若影若现的光线 隈研吾很喜欢竹子,首先也会想起他的作品“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纤纤细竹隔出的“茶室”是竹屋的点睛之笔,六面皆竹,透过竹缝可见长城的景观。 竹被安装室内的墙面以及天花板,空间极具禅意,创造一种音韵感和流动感。 石头纪 坚硬的石头,温柔的呈现 除了高高耸立的大楼隈研吾更偏爱这种融于环境中的建筑。云南的石头纪在 绝境般的乡野之地,第一印象就像是一群从山谷长出来的石头房子,满眼都 是石材,石材为顶,石材为路,所有的石材除了迸行不同尺寸的切片,并役有逬行多余的处理。 位于滇滩云峰村的石头纪,以隈研吾的负建筑理论,结合腾冲特有的山石和温泉,设计出融入自然里的宜居环境。酒店别墅的设计让人享受这停留在室内的一切时间。 每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他们作品的细节都让施工队哭笑不得,为了实现两平方米的墙面找不到重复的细节,隈研吾设计出了大小,厚薄完全不同的108种规 格石块也严谨的编号。 GC口腔科学博物馆 用木头创造世界 隈研吾(Kengo Kuma)位于日本爱知县的新作GC口腔科学博物馆(GC Prostho Museum Research Centre)是用6000根桧木棍搭建而成。这座博物馆建筑的构造很明显来自传统的木玩“刺果(cidori,在中国被称为鲁班锁)”,原本12 x 12mm的木棍尺寸被隈研吾放大到60 x 60mm,形成稳固而精确的组合单元。最终的结果是如此优雅,就像一座9米高的木构三维格子状晶体。 和手工艺人一样,我想要完全重新思考材料的处理方式,”隈研吾说:“我需要尽可能忘掉那些已经成型的细节,取而代之的是对材料全新的、不同的处理方式。 莲屋 依河而栖,莲植其中 这是一座深山之中,依河而栖的房子。设计者想在房子与河流之间,用水注满,植莲其中,将居处托向河面,直达彼岸的林翳。 建筑的本身,则可径直看做是孔洞的组合。分开的两翼中夹着洞状的露台,从而将房后的树林同对岸的树林连接起来。墙体的表层也设计成了无数的孔洞。设计者曾向往树立轻型的墙体,让风可以飒飒透过,现实却是要用笨实的材料,也就是石头。孔洞的细部是以20cm×600cm大,30mm厚的薄片雪花石膏板悬挂在6mm×18mm的不锈钢扁条上,形成一种错落多孔的棋盘格子图案。 这种以轻型多孔墙体来转借石块的肌理的策略,在以前的“石头博物馆”(2000年)就采用过。这一次,通过运用“扁钢链条结构”,将细部做得更轻:两对不锈钢扁条分别从上、下夹住中间一根,如同一个三明治。这种系统容许墙屏灵活应对来自外界的应力和运动。雪花石膏薄片就紧扣在这种链条系统上。因为链条宽度远小于薄片厚度,悬挂部件几乎消失,石片看起来就像凭空悬浮着一样。轻盈的石片便成为了轻巧莲花花瓣的转译。 瑜舍 城市绿洲,光影传奇 于2008年开业、位于北京三里屯的”瑜舍“酒店,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的首项酒店工程,建筑及室内设计均由他主理。隈研吾创新的风格,改变酒店空间的一贯定义,尽量减少传统酒店的间隔限制,从而营造出一个顺畅自然的空间。 瑜舍整体以绿色为主题,并以自然光线及灯光作为重要设计元素。从外面看,它那翡翠绿色的玻璃外墙就与三里屯village购物中心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搭配几排隈研吾式的绿竹,呈现了一片城市绿洲的形象。 新造的房子总让人感觉缺乏生气,一向以自然为创作母题的隈研吾更善于通过光影变化及大量的天然物料来表现建筑的活力。而当推开了厚重的大木门,室内有着糅合现代及传统元素的颜色和质料。 泳池用了大量冷冷幽暗的色调,橙蓝相间。不锈钢的材质能够反射自然光线和光纤灯光,使整座泳池显得更为璀璨,如置身其中,光与影在水波中交汇、反射,人就好像在黑暗与光明之间游走。 客房最突出的特色就在于看不见设计的设计,有限的家具也是线条干净利落,为了营造简约整齐和舒适,设计师几乎将房间里的设施都隐藏起来。所谓奢华,是指一种感受天性的能力。橡木地板的香气、脚踩在地板上的踏实感,这些才是我眼中的真实的奢华。因此,我始终避免采用过于复杂的材料和装饰手法—简洁,是体现材质的丰富性的最佳方式。 隈研吾 部分建筑作品 隈研吾(Kengo Kuma)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有《负建筑》等著作,他的设计理念是“让建筑消失”,善于使用竹、木、石等自然建筑材料。负建筑和反造型:“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隈研吾如此说。从《十宅论》到《新建筑入门》,到《反造型》,到《负建筑》,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和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背道而驰,凝结了他理念的“负建筑”和“反造型”两个词不胫而走,成为流行语。用设计家原研哉的话来说就是,“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无中生有,以柔克刚,表面上是对“强建筑”的一种示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退为进。在日语的语境里,“负”还有“适宜”的意思,“负建筑”也就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