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宝,字仁辉,1901年2月生于南阳。父亲杨鹤汀不但是同盟会会员,而且是教育家,他兴办公益,创办学校,开办工厂、农场,走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之路。杨廷宝的母亲知书达理、能书善画,生杨廷宝时因大出血去世,为此,杨廷宝一生都不过生日。 1906年,年方5岁的杨廷宝即入读私塾。在先生的教授下,先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然后又读《诗经》、《论语》、《孟子》,每本书必从头背到尾,外加书写大小楷。杨廷宝十分厌恶死记硬背,渐渐产生了辍学思想。离开私塾的几年中,杨廷宝在家临摹书画、阅读诗词。1910年,父亲送他到南阳城里一所小学读书,寓居在城中心联合街的一座四合院。1911年,时为南阳同盟会负责人之一的杨鹤汀先生,组织革命武装,准备伺机起义。不料,机密泄露,杨鹤汀被清政府通缉。杨廷宝随家人星夜逃亡。1912年2月,革命军光复南阳。杨鹤汀被推举为辛亥革命后首任南阳知府。3个月后,杨鹤汀因反对袁世凯而力辞知府。杨廷宝的父亲与南阳名士王圜白先生是很好的朋友,于是就让杨廷宝跟王先生学习。王先生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民国时期曾任河南通志馆协修,主编过地理志中的山脉水系。王先生在学业上给予杨廷宝很大的帮助,使杨廷宝对美术和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先生还是知名的武术高手,杨廷宝跟这位恩师学会不少健身之术。杨鹤汀先生见儿子大有长进,于是就想让儿子投考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在汴学习 努力进取 因为杨廷宝不是正规学堂的毕业生,没有学习过八股文,于是王圜白先生便一点一点地给他讲,每次讲完后,还当面命题,现场作文。最后,王先生再一点一点批改,一句一段讲评,直到杨廷宝基本上掌握了八股文的写作要领为止。 12岁的杨廷宝在父亲和王圜白先生的鼓励下,离别南阳,到省会开封报考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发榜那天,杨廷宝从红榜的第一行起,一个个名字看过去,几十名正取生看完,也没找到“杨廷宝”三个字,直到在备取生最后一行才发现他的名字,20名备取生中他是倒数第二。杨廷宝感到非常绝望。但是吉人自有天相,在备取生中,有一个省城达官贵人的公子,他在一群保镖的簇拥下,吆五喝六地来到学校,大吵大嚷道:“什么正取、备取,统统要取。”学校慑于他家的权势,就把备取生全部收录进来,编入最差的丙班。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一所新式学校,注重外语,请了不少外籍教员,校规甚严,平时严禁外出,每晚都要查房。学制五年,功课比一般中学要深,二年级以上的史、地、理、化等课全用英文课本。杨廷宝他们是该校的第一届学生,备受校长、河南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的器重。林校长的言传身教,极大地激发了杨廷宝的进取心。第一学年,他就以丙班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并入甲班。第二学年,跨进甲班前五名。 1915年,河南留美预备学校由于经费拮据,要缩小规模,校方鼓励学生报考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当时,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已名扬神州,考试录取严格。首先是重点学校推荐,接着由省会设立的提学使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派大员监考初试,最后省试录取生再赴京复试。这一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仅在河南分配7个录取名额。入读河南留美预备学校仅两年的杨廷宝,念念不忘“有志者事竟成”,“要学文化、学科学,要有一技之长”的父训,由校方推荐报考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初试揭晓,他名列全省考生第一;两个月后,北京再报,在河南录取的7名考生中,杨廷宝仍旧名列第一。 为国争光 投身建筑 到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杨廷宝又连跳两级,与长他两岁的闻一多在一个班学习。由于他们都酷爱美术,志同道合,除共同为校刊《清华季刊》和《清华学报》设计版面和插图外,还常常在周末相约出外写生。青少年时代的杨廷宝,除喜爱美术外,对天文地理等也有着广泛的兴趣,但是为什么最后却走上建筑这条道路呢?他在回忆中常说:“我在清华的6年,学校正修建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与科学馆,从砌墙到盖顶,我都经常去看,我看到房屋建筑涉及知识非常广泛,能满足我多方面的兴趣,因此便选择了建筑专业。1921年秋,杨廷宝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仅两年半就学完了4年的课程。当时,美国经常搞建筑系学生设计方案评奖活动,杨廷宝以他精湛的作品获得1924年美国城市艺术协会设计竞赛一等奖和艾默生设计竞赛一等奖。费城等地的几家地方报纸曾先后刊登过他的事迹和照片。他的两件设计作品还被选进《建筑设计原理》一书,这本书后来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国家大学建筑系的教材。 1932年,回国后的杨廷宝受聘于北平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和主持古建筑的修缮工作。1936年9月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三期发表了《郑汴古建筑游览纪录》,文中详细介绍了开封铁塔、繁塔等古建筑。这个时期他还在开封设计了天主教修女院(现开封宾馆内2号楼)。该建筑中西合璧,做工细腻、装饰精美。 杨廷宝先生长期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7-04-17
-
2017-04-17
-
2017-04-17
-
2017-04-17
-
201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