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教授102周年诞辰,32年前,杨教授在南京病逝,终年八十一岁。 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有两位南北齐名的著名建筑学家,他们被人们称为“南杨北梁”。其中的“北梁”是指梁思成,“南杨”则正是指从南阳走出去的建筑学家杨廷宝。 杨迁宝,字仁辉,1901年10月2日出生于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母亲姓米,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后代,杨迁宝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与另一位大师路易斯·康成为同窗好友。他的建筑设计和水彩画得到保尔-克芮和瓦特·道森的指导,学习成绩优异。杨迁宝学习时正值美国建筑教育从古典建筑过渡到现代建筑的时期。在当时社会建筑思潮影响下,他受到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训练与技术知识教育。他归国后,早期的作品如沈阳车站、沈阳东北大学等,不论单体或群体,都有较多的模仿性,表明那个时代的特征。此后,他 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致力予探索和创新。30年代初期,他所设计的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等就已作出了合理功能布局,协调的建筑体型,统一的比例和尺度,并具有我国建筑风格。从这些建筑设计中,可以看到他的设计不是追求虚假装饰以哗众取宠,也不是抄袭现代建筑形式而求时髦。他所探索的建筑风格,不论在建筑造型上抑或在功能上,其成就都高于同时代的外国建筑师。杨廷宝的设计不论是从总体规划上,或是在单体建筑、内部设计以及细部大样都十分注重环境和现实条件,在建设细部的比例尺度和用材上也都做到精益求精。 50年代初,北京和平宾馆的设计,是他将环境、功能、施工、经济和建筑空间艺术高度综合的一个作品。这一简洁、大方、朴素、明朗的新建筑,得到周总理的肯定和赞扬,赢得了国内外建筑界的好评。解放后的30年来,在他主持、倡导、参与下,同有关建筑设计院协作,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王府井百货大楼,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南京民航候机楼等。 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中,建筑风格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某种审美倾向和一定的社会思潮。杨廷宝的建筑设计作品,在许多方面的探索经历和实践中包含着他自己的建筑观和风格。他的设计有六变:一、中国古典;二、欧洲折衷主义;三、式;四、现代主义;五、现代而少许简化的仿古装饰,这第五变是他最主张的样式;六、经济实用的简易房,应抗日战争及战后初期之急需。但杨老六变不离其宗,始终以客观要求为前提。在上世纪60年代初讨论建筑风格时,他始终支持要全面,反对片面突出艺术性,或其他任何要素,对此作哲学概括则是:在物质性主导下兼顾精神性,两者主从分明而平衡。他说,凡事总有适当的“度”, 过了“度”就不好。看来承传“中庸”,及阴阳和而不同的有机相融。 杨老的哲学思想与同窗好友路易斯·康相反。首先,他为谈抽象理论。其次,他多次说外国杂志上的新样式,其实在国外也极少。其三,他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四,在教学中要求从生活中体验、观察、测量、速写、记下来。实现要求设计与知识来自客观现实与客观条件。他的建筑哲学是客观的,从物开始,经心设计,回到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康是主观的,从心开始,经由物质手段,仍归于心。杨老未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设计才华,更无理论独创,但他的建筑观念大体正确,其设计与自己国家、人民共命运。抗日战争中及战后初期如此,又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国际学术活动配合我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为周总理所器重。杨老在历史巨变中尽了自己的那份责任。昭示后人的是,先做人,然后是建筑。 本文摘自网络 |
-
2017-04-17
-
2017-04-17
-
2017-04-17
-
2017-04-17
-
201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