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pinfo的大学校园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优化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为例 

2012-05-25 06:41 发布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效果的有机复杂系统,是具有明确边界、可辨识的地理实体。景观最初的含义是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并于17世纪初发展为“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景观的研究就是从土地的研究开始的,与土地利用有着外延上的从属关系,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综合研究领域。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就要求人们在尊重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依据发展规划目标,通过调整土地资源配置和组织利用,对原有校园景观要素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构建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创造出优于原有的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大学校园是一个集聚教育、科研、文化和观光的特殊场所。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规划模式、建筑风格、生态保护、人文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与评析。但是,大尺度下基于校园景观微观元素上的动态变化分析,尚不多见。本文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计算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校园景观单元特征和空间格局相关指数,分析不同的景观类型内部以及景观类型之间的结构特征,并对并校10年来不同时期(1996年和2005年两个时段)的校园景观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景观变化的特点,最后提出进一步优化规划的策略。

  1 研究区概况

  广东海洋大学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景色秀丽的海滨城市湛江,经国家教委批准,于1996年6月由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原湛江水产学院和有39年办学历史的原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实行实质性合并,于1997年1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湛江海洋大学,成为我国大陆第二所海洋大学。原水产学院地处市中心,占地面积小(7.93 h m2),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原农专位于市郊,地势开阔,便于并校后的远景发展规划。于是,并校后以农专校区为主校区。学校发展飞速,于2000年提前10年进入万人大学行列。2005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现有主校区、霞山校区、海滨校区和寸金校区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33.33 h m2,在校学生超过2.5万人。
     
  本文研究的区域是主校区。主校区位于湛江市西郊国家地质公园湖光岩风景区旁,风景旖旎,环境幽雅。离市区约20公里,依托交椅岭和虎岭而建,高程差为47m,占地280 h m2,其中,规划用地总面积1662336.0 m2,规划建筑总面积755480.6 m2,建筑容积率0.45,建筑密度16%。校区对外交通便利,东侧的疏港大道(原麻东大道)属主干道,南贯东海岛开发区,北通湛江港,与南侧的湖光岩东路、西侧的规划路组成校区的外环路。

  2 研究方法

  2.1校园景观类型划分

  校园景观中的斑块,是指具有不同生态学属性和功能,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空间单元,如绿地、道路、学生公寓。

  由于在大尺度下对校园景观生态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关于校园景观分类的原则、依据、标准等可以参考。因此,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和原则,确定了如下校园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2.1.1分类依据

  景观分类是土地分类的深化方向,也是新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J137)为主要依据,适当考虑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

  2.1.2 分类原则

  在景观生态分类原则的基础上,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 同尺度原则:即分类时应保持在相同的尺度或比例尺下进行。

  (2) 功能相似性原则:将功能相似的适当归并为同一景观类型。

  (3) 主用途原则:对于多用途地类应以该地的主要用途为景观类型。

  (4) 空间分合原则:不同景观之间应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2.1.3 校园景观类型的确定

  将校园景观类型主要分为: 教学设施景观、生活设施景观、娱乐用地景观、道路景观、绿地景观、水域景观和其他景观等七大类:

    (1) 教学设施景观:由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礼堂、行政用房,以及相关辅助建筑等构成。

    (2) 生活设施景观:指方便生活的用地,包括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饭堂、商服用地。

    (3) 娱乐用地景观:包括体育场地、文化广场等。

    (4) 道路景观:由校园用地分类中的对外交通用地和校内道路用地构成。

    (5) 绿地景观:为校园景观提供自然异质性的绿色斑块或廊道,其内涵包括各种形式的绿化。

    (6) 水域景观:包括校园的一切水体部分,如湖泊、养殖场。

    (7) 其他景观:其它校园景观部分,如农业用地、荒地、闲置地和裸地等。

  2.2校园景观格局基础数据获取

  2.2.1图件处理   

  从广东海洋大学校园网下载 .jpg图象形式的主校区总体规划图(1:2000),在GIS软件Mapinfo 7.0的支持下,将栅格正射影像图配准之后进行屏幕跟踪矢量化和图形编辑——属性数据录入,生成数字景观图层及相应的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其工作流程如图2.1。



  2.2.2空间数据处理

  利用Mapinfo 7.0的空间分析功能,精确地度量和计算景观中各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周长、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周长或长度,以此作为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数据。对获取的属性数据库,将其导入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3中,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计算各景观格局指数。
  2.2.3 校园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评价指标

  选取景观单元特征指数(1、2、3)、景观异质性指数(4、5、6)和景观空间构型指数(7、8)等指数体系作为景观格局的评价指标,其计算方法和生态涵义见表2.1。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特征

  本研究在1:2000大尺度下分别对广海大主校区1996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情况按景观分类类型进行了统计,规划用地总面积均为1662336.0 m2,景观的总斑块数分别为397块和640块,平均斑块面积分别为4187.2 m2和2597.4 m2;景观间最多斑块数和最少斑块数之差分别为155块和263块,各景观类型内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小斑块面积之差分别为  




  25565.9m2和44761.3 m2,平均最大斑块周长和平均最小斑块周长之差分别为489.1 m和477.3 m。可见,景观的斑块数、斑块面积和斑块周长的分布均极不均衡(表3.1)。

  同时,为了把景观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而了解景观内在规律性,本文对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孔隙度、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等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3.1和表3.2。



  由表3.1和表3.2可看出,就景观总体及单元特征来说,2005年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斑块面积都是最大的,分别占总数的41.875%和25.839%,而水域景观的斑块数和斑块面积都是最小,分别只占总数的1.923%和2.674%。水域景观的形状指数最大(2.014)、孔隙度最小(0.095), 娱乐景观的形状指数最小(1.091),绿地景观的孔隙度最大(0.624)。结果表明,校园以绿地景观占主导,水域景观的形状最复杂,娱乐景观的形状简单而规则,绿地景观分布最广。而1996年以其他景观的面积最大,达803960.6 m2,占总面积的48.358%,是校园景观的主体;其次是道路景观,面积为316446.9m2,占总面积的19.026%;绿地景观的面积是304154.8m2,占总面积的18.297%;也是水域景观的面积及比例最小,只有44457.9m2,仅占总面积的2.674%;水域景观的斑块孔隙度再次最小,分布较集中,对整体景观的影响小。另外,道路景观斑块数和面积比分别由1996年的98块和19.026%变化为147块和25.144%,表明校园的网络性增强,利于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和物种的迁移。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见图3.1和图3.2。




  在景观的异质性方面,2005年各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度等指数最大的分别是绿地景观(4.762)、生活设施景观(0.839)和道路景观(1.991),最小的分别是水域景观(1.174)、道路景观(0.369)和生活设施景观(0.386)。景观整体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化度指数依次为5.243、0.627和1.218。1996年是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4.169,水域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885 ;生活设施景观的均匀度指数最高(0 872),道路景观的均匀度指数最低(0.309);景观优势度指数还是以道路景观的最大(3.167),生活设施景观的最小(0.332)。景观整体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化度指数分别是4.494、0.593和2.437。

  就景观的空间构型而言,2005年其他景观的分离度最大(77.434),表明其他景观在景观中的分布最广且最分散,而生活景观的分离度最小(18.852),仅是其他景观的24.346%,表明生活设施景观在景观中的分布比较集中。各景观的破碎度以其他景观的最大(6009.4)、生活设施景观最小(1602.8)。1996年同样是其他景观的分离度最高(181.890),生活设施景观的分离度最低(14.726),后者是前者的8.096%;其他景观的破碎度最高(17105.5),生活设施景观的破碎度最低(1435.6)。

  3.2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3.2.1  景观总体特征变化

  从前面对校园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可知,从1996年到2005年,主校区景观空间格局的景观总体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景观总斑块数、各类景观组成要素的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周长、各景观类型面积比例等动态变化方面。

  首先,是景观总斑块数和各景观类型斑块数的变化。总斑块数由1996年的397块增加到2005年的640块,增加了243块,增幅为61.209%。在各景观类型中,全部7类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其中,以绿地景观的变化量最大,增加了109块。增幅最大的是教学设施景观,达130.77%。而水域景观严重受自然地形影响,仅增加了1块。各种景观类型斑块数的变化情况见图3.3。

  1996和2005年的规划用地面积都是1662336.0 m2,按理,各类景观斑块数会随着用地类型转移而有增有减。然,事实上,却出现了总斑块数和各类型斑块数同时增长的特殊情况。这是因为并校10以来,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在人类强度的干扰下,土地集约利用度加大,有更多其他景观(如未利用地)面积转移为他类景观类型,同时,其他景观元素也被细化,破碎度减小,从而斑块数增加。



  其次,是组成景观的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和面积比例的变化(见图3.4和图3.5)。在研究区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组成景观的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和面积比发生了变化,只有其他景观类型是减少的,而其他的6类景观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绿地景观的增加值最大,增加了125381.5m2,增幅为41.223%,其他类型增加幅度依次为道路景观、教学景观、生活景观,最小的是水域景观,仅增加面积8342.3m2;其他景观面积和面积比由1996年的803960.6 m2和48.358%下降为2005年的414649.6 m2和24.944%,减少面积和减少幅度分别为389311.0 m2和48.424%。  



  再次,是研究区平均斑块面积和平均斑块周长的变化。如表3.1所示,平均斑块面积变化很大,由1996年的4187.2 m2减小为2005年的2597.4 m2,减幅为37.968%:而平均斑块周长反而由1996年的281.5 m增大为2005年的286.9 m。原因与上面分析的斑块数变化原理一样,是因为人为因素对土地用途的干扰而造成景观斑块类型的变化。1996年并校时,建校规模尚小,校园西部和北部有成片的农用地或未利用地,斑块分布集中,形状简单规则。发展至2005年时,校园内各部分进行了布局调整和功能优化,尤其是西部与北部的原属于其他景观类型的土地,已经被开发为各类用地。因此,斑块数量大增,斑块形状变得复杂不规则。而规划用地面积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这样,就导致了平均斑块面积大减的同时,平均斑块周长增加。这种破碎化趋势是与主校区逐年建校规模相符的(见表3.3和图3.6)。





下一页
本文共 2 页,第  [1]  [2]  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