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刘敦桢 (1897—1968) 刘叙杰 -------------------------------------------------------------------------------- 刘敦桢,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曾创办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建筑师事务所。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 一,又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在对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以及对我国传统民居和园林的系统研究方面,都为这一学科奠定了主要基础。又曾多次组织并主持了全国性的建筑史编纂工作,出版了“苏州古典园林”等颇有影响的专著。 刘敦桢,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宁县一个清代官宦家庭。4岁起接受诗书启蒙教育,使他从小就对中国文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这方面打下了坚深基础。1908年,离家赴长沙,就读于楚怡学校。由于深受参加同盟会的兄长影响,从小即矢志报效祖国,振兴中华。但他未追随长兄的常年奔走革命,也未效法次兄的投笔从戎,而是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1913年,考取官费,东渡日本留学。1916年,录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科(即系),以志趣不合,次年转建筑科。日本原是落后的封建岛国,自“明治维新”后,变化极大,这对留日的中国学生,产生了很深的印象。日本国势的迅速发展,其原因之一,是和日本民族自身的奋发图强和艰苦奋斗分不开的。因此,刘敦桢就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除了刻苦学习,还积极地全面锻炼身体。在校期间,他既是学业突出的优等生,又是游泳、足球和田径运动中的健将。此外,日本政府和国民对本国古建筑文化的十分重视和着意保护,也给予他许多启示和反思。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国内在这方面努力的不足,并更加坚定了日后从事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志愿和决心。 1922年,学成归国,在上海绢丝纺织公司任建筑师。同年,又与留日同窗柳士英等,肇建了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华海建筑师事务所。次年,与柳士英、黄祖淼、朱士圭等创设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并担任教学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个正规的中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校,为国内培养了首批建筑人才。1925年,他回到长沙,执教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第二年,再返苏州,仍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授课并兼任建筑师。1927年,在南京的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工学院筹设建筑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奉命并入。刘敦桢率该科全体学生及少数教师前往南京,积极参加了我国第一个高等建筑教育专业的筹建及教学工作。 他的业余时间,除了在周末参加或观看酷爱的足球运动以外,大都投入到查阅有关古建筑的文史资料,以及参观调查宁、沪、杭一带的古建遗址。1930年,他加入了设在北平的中国营造学社,这是我国最早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从此以后,他的生活经历和工作方向,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两年后的秋天,他举家由南京迁往北平,就任营造学社专职研究员及文献部主任,全力投入久已向往的研究工作。当时他主要致力于古建筑文献的发掘和考订,以及对华北广大地区古代建筑遗物的调查与测绘。抗日战争爆发,他和学社部分成员先后转移到云南昆明和四川南溪县李庄,继续开展了对西南地区古建筑的调查与研究。1943年秋,他再受聘于中央大学,来到重庆沙坪坝,任建筑系教授。次年,又膺系主任。1945年,兼工学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学校返回南京,继续在中央大学执教,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此时中央大学易名南京大学,至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工学院单独成立南京工学院。刘敦桢仍在建筑系任教授,后又兼系主任及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主任。除教学工作及培养中、青年教师以外,在开展对我国传统民居与古典园林的开拓性与大规模研究,以及参加并主持对我国建筑历史的全面总结与撰写等方面,都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和决定性的工作。 1951—1953年间,他都被选为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起,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任命为一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此外,他还任全国和省、市中国建筑学会的理事、理事长等职。1957—1959年间,曾代表我国建筑界和文化界,先后访问了波兰、苏联和印度,为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许多努力。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诬蔑为“封建与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无端迫害和严厉批判,身心遭到严重创伤,从而一病不起,终年71岁。1979年冬,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进行了平反,并将骨灰安葬在南京雨花台望江矶公墓。 ![]() |
全部评论2
-
urdd2l3 2013-10-2 10:59:46
简历
1897年9月19日 生于湖南省新宁县。
1916—1921年 就读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科、建筑科,获建筑工程科学学士学位
1922—1927年 任上海绢丝纺织公司建筑师、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讲师、湖南大学土木系讲师。
1927—1933年 任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1933—1943年 任中国营造学社专职研究员兼文献主任。
1943—1949年 任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
1949—1952年 任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
1952—1968年 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兼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主任。
1968年5月10日 逝世于南京。
主要论著
1 刘敦桢.佛教对中国建筑之影响.上海:科学杂志,1928,13(2).
2 刘敦桢.法隆寺与汉、六朝建筑式样之关系补注.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1).
3 刘敦桢.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3).
4 刘敦桢.大壮室笔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3).1933,3(4).
5 刘敦桢.牌楼算例.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4(1).
6 刘敦桢.明长陵.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4(2).
7 刘敦桢.重修圆明园史料.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4(2,3,4).
8 刘敦桢.石轴柱桥述要(西安灞、浐、丰三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5(1).
9 刘敦桢.定兴县北齐石柱.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5(2).
10 刘敦核.易县清西陵.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5(3).
11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5(4).
12 刘敦桢.北平护国寺残迹.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6(2).
13 刘敦桢.清皇城宫殿衙署图年代考.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6(2).
14 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6,6(3).
15 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7,6(4).
16 刘敦桢.河北古建筑调查笔记.北平: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23.
17 刘敦桢.河南古建筑调查笔记.北京:刘敦桢文集.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24—87.
18 刘敦桢.龙门石窟调查笔记.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29—139.
19 刘敦桢.河南、陕西两省古建筑调查笔记.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40—156.
20 刘敦桢.告成周公庙调查记.重庆:国立中央研究院专刊,1939年5月。
21 刘敦桢.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20—358.
22 刘敦桢.云南古建筑调查记.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59—401.
23 刘敦桢.云南之塔幢.四川南溪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3:7.
24 刘敦桢.川、康之汉阙.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429—442.
25 刘敦核.中国之廊桥.科技史文集.第二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9—13.
26 刘敦桢.六朝时期之东西堂.重庆:说文月刊,1944年第四卷.
27 刘敦桢.苏州云岩寺塔.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7月,北京:文物出版社,27—38.
28 刘敦桢.访问印度日记.刘敦桢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9 刘敦桢.鲁般营造正式.文物.1962年2月,北京:文物出版社,9—11.
30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稿).刘敦桢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之特点与嬗变.刘敦桢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2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
33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34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5 刘敦桢等.中国建筑简史.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北平:四川南溪李庄,二卷至七卷.
〔2〕 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小史.南京:中国建筑.一卷二期.1933.
〔3〕 郭湖生.刘敦桢文集序:刘敦桢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4〕 张镛森.缅怀刘敦桢老师.南京:南京工学院报.398期.1982.
〔5〕 喻维国.忆刘师敦桢.北京:《建筑师》.16期.1983.
〔6〕 刘叙杰.刘敦桢先生传略.长沙:《湖南省志人物志》.1986.
〔7〕 刘叙杰.创业者的脚印.北京.《建设报》,1987年11月3日—12月22日.
〔8〕 郭湖生.刘敦桢.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卷).1988.
〔9〕 陈敬.履齿苔痕——怀念上能的一生.南京:东南大学校史研究(第一辑).1989.
〔10〕 杜顺宝.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史.南京:东南大学校史研究(第一辑),1989.
〔11〕 梅宏.建筑大师刘敦桢.南京:《南京史志》.1992年1.2期合刊.
第三阶段(1950—1965)此间科研活动是与教学工作同步进行的。1950年,刘敦桢参加了南京市和江苏省的文管会工作,对南京城以及城内外的古建筑和古墓葬,进行了多次调查,并写出了修整或保护计划。1952年,成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他担任室主任。当时学界正在探索民族形式问题,他首先开始了对国内传统民居的调查和研究。民居是
一切建筑中历史最久、数量最大与形式最多的建筑,也最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它是许多重要建筑类型(宫殿、坛庙、寺观、宅邸……)的产生渊源,研究它就是溯万江之源,抓住了实质和根本。这个研究很快就引起国内建筑界的注意,并迅速波及全国各地,掀起了对这一领域全面开展研究的热潮。1956年,他发表了《中国住宅概说》一书,又指导助手写了论文、报告多篇。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叠山、理水、绿化和艺术思想为一元的高度综合实体,至少在汉代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刘敦桢自1955年起即展开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除自己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外,还再一次引起了国内研究这个问题的高潮。通过普查,得知国内现存古典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的苏州,大小共有200余处。时代以明、清为多,个别的还可上溯到五代十国。刘敦桢率领他的助手们,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若干大、中、小典型园林,予以详细测绘。1957年,发表了阶段性成果《苏州的园林》,尔后又再从各方面加以补充提高,在1955—1965年间,总计共绘制测绘图纸2000余张,摄影2万余幅,文字稿10万余字。此项工作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遗稿于1979年由他的助手和后人整理出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不但是发掘和整理了这一辉煌华夏古建筑文化,而且还向全世界宣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成就,驳斥了流行于西方的“东方园林最早与最高成就出于日本”的错误观念。通过反复研究所总结出来的许多造园原则和具体处理手法,都对今后的园林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刘敦桢在南京瞻园修建工程中,就曾发展地运用了许多前人宝贵的经验,其中最突出的是南侧假山的堆叠。这座具有水洞和钟乳石崖穴的假山,是用小块湖石拼砌的,无论从缝隙纹理或整体结构来看,都宛若天成,被行家认为是上乘作品。
著书立说,系统总结了中国建筑历史的成就
在旧中国因为条件的局限,始终未能系统地总结中国建筑历史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古建和考古人员的辛勤工作,使得上述目标得以实现。195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而编辑的“三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稿》、《中国近代建筑史稿》、《建筑十年》就是这项工作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建筑简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则是前者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刘敦桢积极地参加并先后主持了它们的编写,尤其对《中国古代建筑史》投入了极大精力。它集中了国内建筑史学界和部分考古学界的老、中、青学术精英,历时7载,改稿8次,终于在1966年成书。该书以内容丰富、图文精美著称,至今仍是本学科中的重要参考书,1988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刘敦桢毕生的科研成就,大部分是以著作形式表达出来的。他去世后,后人将他撰写的论文、调查报告、工作日记、学术报告、读书笔记、书评以及讨论学术问题的信函等,共69篇,100余万字,汇编为《刘敦桢文集》四卷,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一丝不苟 刚正不阿
刘敦桢历来对工作极为认真负责,无论是教学、科研或是行政事务,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力求最大限度的完善。例如建筑史讲课,虽然早已驾轻就熟,但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他讲课和写作都非常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他常对助手们讲:“写作要言简意赅,字字掷地应作金石声”。因此他的著作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和深思熟虑的,就是与友人的信件,也要写改几次,最后再誊清寄出。他的文稿和笔记,每个字的一勾一划和标点符号,都写得十分端正整齐。刘敦桢从不满足自己的成就,而是注意自己的不足,他说:“我不过具中人之资,捷思聪睿不及思成,细致慎重莫如仁辉(杨廷宝字),博通中外无逮伯潜(童寯字)。能够做出点成绩,主要靠多干了一点”。因此他在工作中能够尊重别人,不摆人师和专家架子,不独断独行,能虚心听取并接受他人意见。事事以身作则,既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大家。他关心爱护同志,特别是对那些有事业心和富于才华的中、青年,不但在工作中尽量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还努力帮助解决其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学术上则悉心指导,诲人不倦。他为人正直不阿,一贯反对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更蔑视争名夺利的市侩思想。他有不少好友,但始终“朋而不党”。他在社会上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从来没有为自己或亲友营谋过私利,对钱财也一直看得很淡泊。记得在抗日战争前夕,日军已占领了东北和热河,并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知道刘敦桢曾留学日本又有古建筑专长,就要他去承德为伪满整修避暑山庄,答应给报酬大洋10万元。当时华北已处于日军咄咄逼人的威胁之下,而上述款项又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严词拒绝了,并将来函和情况,送告学社朱启钤社长。这也正是战争爆发后,他携家匆匆离开北平的原因之一。他一生大部分生活很清贫,然而他却安之若素,始终坚持初衷,不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奋斗目标,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攀登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他这种坚韧不拔的决心和行动,不但为自己开辟了学术上的新天地,而且还为有志科学的后来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作者:刘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