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建筑业界
首页
Portal
建筑人物
社区
BBS
建筑作品
社群
Group
建筑活动
会员日志
Blog
建筑培训
会员相册
Albu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建筑论坛
建筑圈子
QQ登陆
立即注册
登录
专家踏访哈尔滨保护建筑 伊维尔教堂残破让人痛心
2013-10-02 09:42
发布
建筑历史
版权归 m135dv7 所有,禁止商业使用。
1301
9
0
教堂现状
0
举报
0
m135dv7
未来城市
高级模式
B
Color
Smilies
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
9
1vkzcw8
2013-10-2 09:42:23
教堂原貌
举报
l6le860h
2013-10-2 09:42:24
复建的尼古拉教堂在哈尔滨市动力区落成
东北网9月21日电 原址在博物馆广场中央、哈尔滨市最负盛名的尼古拉教堂,目前在动力区军民街新建的立汇.美罗湾小区复建落成。这个复建的教堂与原教堂是1:1比例,只是建筑材料有所不同。尼古拉教堂1900年春动工,当年12月竣工。遗憾的是1966年8月23日,尼古拉教堂被拆毁。2006年,黑龙江立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斥巨资复建了尼姑拉大教堂,这即承载了对历史的回忆,也是哈尔滨市教堂文化的标志,同时教堂建筑具有浓郁的美学价值,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堂文化将唤起哈尔滨人对“和平、博爱、诚信、宁静、和谐、沉稳、自信”的共鸣。
举报
m7n3527e
2013-10-2 09:42:24
还哈尔滨一个原汁原味的尼古拉教堂——访俄罗斯功勋设计师克拉金博士
记者对克拉金博士进行采访
伙伴网7月13日中文电 题:还哈尔滨一个原汁原味的“尼古拉”——专访俄罗斯功勋设计师克拉金博士
记者 郭霜
7月5日,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正在建设的“俄罗斯风情园”内,尼古拉艺术馆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意味着哈尔滨上世纪的俄式建筑精品——圣•尼古拉教堂将再现冰城。尼古拉艺术馆将以圣•尼古拉教堂为原形,以1:1的比例重新还原。尼古拉艺术馆由俄罗斯功勋设计师、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建筑学博士克拉金•尼古拉•彼得洛维奇教授进行施工设计,目前设计图纸已经完成。
尼古拉教堂已被毁多年,到底能否完整呈现当年的风采?带着这样的疑问,7月12日,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刚刚抵达哈市的克拉金博士,并在他居住的宾馆进行了专访。
中方邀请担任设计师
今年68岁的克拉金博士,衣着简朴,身材不高,但精神矍铄。早在2001年,克拉金博士就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哈尔滨俄式老建筑和在哈老俄侨的专著《哈尔滨——俄罗斯的亚特兰蒂斯》。该书面世后,曾在中俄史学界和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世人对哈尔滨建筑文化的广泛关注。
克拉金博士告诉记者,他生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在圣彼得堡市建筑艺术研究院毕业后,在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执教近三十年。同时,他还是俄罗斯历史建筑保护协会的主席,亲自参与过多个俄罗斯历史建筑修复工作。此次,他是受黑龙江东建集团的邀请,担任尼古拉教堂复建的主设计工作。因为他从1998开始就着手收集有关尼古拉教堂的资料进行研究工作,对该教堂的内外部结构十分了解。
辗转万里找寻资料
据克拉金博士介绍,原尼古拉教堂的设计方案,是在当时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市完成的,而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及大钟也是从莫斯科运来。为了寻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克拉金博士在五年多的时间里,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哈尔滨、哈巴罗夫斯克、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多个中俄城市,足迹几乎遍及了当地所有的历史博物馆和档案馆,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尼古拉教堂的珍贵资料。
因为年代久远,很多现存的档案资料都散落在各地,极不完整,有的在哈尔滨,有的在哈巴罗夫斯克,有的在圣彼得堡,其材料整理难度可想而知。为此,克拉金博士花费了数年时间把它们重新进行了整理。他说,设计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任何档案资料里都没有详细的具体数据,设计人员不得不多方取证,反复计算,才完成了设计工作。
每一寸都照搬原样
在采访的过程中,克拉金博士多次使用“每一寸”这三个字。他说,古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不仅是艺术品,同时还是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实物见证”,因此,复建工作不能只局限于它的构图完整或风格纯正,还要着眼于它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要尊重它身上的每一个部分,甚至是每一寸。它们都是古建筑生命的积极因素,是真实性的重要部分。所以,设计人员将完全根据历史资料,实现“每一寸”的“翻拍”。
不可能不使用钉子
据克拉金博士介绍,复建的尼古拉教堂高30.5米,将全部采用松木材料,预计要使用200-300立方米的木材。对于此前传说的该教堂建筑过程中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克拉金笑着表示:“这是不可能的,该用的地方还得用!”
克拉金博士感慨地说,他来过哈尔滨十余次,对哈尔滨的老建筑十分熟悉。哈尔滨市政府和人民如此重视俄罗斯老建筑的保护工作是他始料不及的。俄罗斯目前也有很多濒危的老式木质教堂,但因为经费短缺,无钱修复。相对而言,中国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能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去复建这个珍贵的历史建筑,让他钦佩不已,也非常羡慕。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同时也应该是思想和艺术的宝库。保护古建筑物、保护古建筑物周围环境,尊重人类的历史,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采访结束时,克拉金博士又兴致勃勃的向记者展示了随身带来的厚厚的设计图纸。他说,他有信心还哈尔滨一个原汁原味的尼古拉教堂。
相关链接
圣•尼古拉教堂曾经是哈尔滨市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它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心广场,今博物馆广场的正中央,亦称中央寺院。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1900年春动工,当年12月竣工。据史料记载,圣•尼古拉教堂由东正教教会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由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修建,其正门上部的圣母像及教堂内部壁画由俄国画家古尔希奇文克所作,而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及大钟则是从莫斯科运来的。遗憾的是,这一历史遗迹在“文革”中被拆掉了,至今已被一座方丘型的玻璃建筑所取代。
据了解,复建圣•尼古拉教堂,在10多年前被哈市政府相关部门提上日程,城市规划局为此进行了专家论证。去年曾有媒体呼吁复建。对于如何复建圣•尼古拉教堂,许多人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据《黑龙江晨报》
举报
wi0cnoph
2013-10-2 09:42:25
反对复建“尼古拉”的十种说法
对于复建“尼古拉”,也有一些市民,耿耿于怀,表示了反对。3日、4日,记者接听热线电话中,部分市民的直言,记者做了实录。在这里,总结了市民反对复建“尼古拉”的十种说法。
说法一历史不能复制
从事教育工作的市民王林浩认为,复建“尼古拉”,没必要,历史不能复制。哈尔滨经济不富裕,财力有限,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于教育。
在广告行业打拼的郝琳丽认为,复建“尼古拉”是浪费,没了就没了吧。政府部门,应该把更多的财力放在关注哈尔滨人的身体健康和关注失学儿童方面。
在邮局工作的关晓琳认为,复建“尼古拉”不可取,那是一段“丑陋的历史”。有限的自己要用在刀刃上,要投资在教育上。
读者刘先生认为,复建“尼古拉”还不如把这笔资金用于保护现有的古建筑。他说,历史就是历史,已经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承载着哈尔滨历史的老建筑,应当把现有的老建筑、古建筑,比如十六国的领事馆建筑、圣.伊维尔教堂等等保护好、修缮好,这比复建“尼古拉”更有意义。
退休的张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相对于复建“尼古拉”,保护现有的老建筑和抢救正在被破坏的老建筑显得更紧迫,应该确保这些现存的老建筑不被破坏。
说法二加剧交通混乱
在药监系统工作的赵殿新认为,复建“尼古拉”,不算太合适,那是沙俄文化的产物,而且浪费财力、物力、人力。再有,现在的博物馆交通非常繁忙,如果原地复建,势必会加剧交通秩序紧张的局面。哈市某财务公司的宋季贤认为,复建“尼古拉”,没必要,复建之后会成为交通隐患。
手机尾号为9268的读者认为,拆除玻璃大棚减轻博物馆交通压力是应该的,拆除电力大楼改建绿地也是应该的,至于“尼古拉”就不要复建了。东西大直街就是哈尔滨的交通大动脉!玻璃大棚和“尼古拉”都会阻拦它的通畅。
一位名叫董丙寅的“老哈”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哈尔滨,是马车时代,汽车是稀罕物;如今,是汽车时代,建了之后,如何走到近前,是钻地洞,还是空降?
说法三殖民文化产物
从事发电厂建设的市民胡宝泰认为,“尼古拉”是殖民文化的产物,绝不能复建。
第一次和媒体记者通话的黑大马列教研室颜教授对记者说,“尼古拉”是一幢有特色的建筑,但谈不上标志。在历史上,“尼古拉”是帝国主义思想侵略和殖民文化的产物,且“尼古拉”一直见证着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尼古拉”既然已经消失,就让它消失吧。颜教授说,自1957年,哈尔滨人战胜了历史特大洪水之后,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就成了哈尔滨的标志,而且这个城市符号的标志作用已经不可动摇。现在听到哈尔滨“洋气”的字眼觉得很刺痛,这样的城市建设不利于振奋民族精神,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发展要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紧密结合。
说法四复建得不偿失
哈市市民肖伟伦认为,中国人花中国人的钱,去建设外国的“尼古拉”完全没有必要。
一位没有留下全名的市民张先生说,“尼古拉”是哈尔滨的耻辱,中国人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建“尼古拉”是吃错药之后的想法。
手机尾号为9085的读者发来短信认为,“尼古拉”不应该复建,如要复建,等于开历史倒车,复建“尼古拉”是在作秀。
读者吴歌认为,如果复建“尼古拉”,就要统一博物馆广场的整体风格,就要拆掉电力大楼、北方大厦等不协调的建筑,那么华融饭店那个建筑是不是也应该拆掉呢?如果真那样,就会劳民伤财,造成巨大的浪费。手机尾号为6767的读者也表示,复建“尼古拉”就要整治周边环境,使之成为统一的、和谐的风格。
说法五防止文化入侵
在机关工作的刘鹏如认为,不能复建“尼古拉”,它是沙俄文化的象征,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要防止外来文化的侵略。
读者李印华表示,“尼古拉”不应该复建。他认为,当初建成的“尼古拉”是沙俄帝国侵略中国的产物,带有殖民色彩。读者丁先生认为,拆除这个教堂是文革时的失误。拆除了“尼古拉”,之后有了今天这个奇怪的建筑,我真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个建筑。哈尔滨的异国建筑除了情调以外,张扬的不过是殖民文化。
手机尾号为1344的读者认为,“尼古拉”代表外族入侵,是民族耻辱!
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姚桢认为,复建的呼叫,是恋古癖者和未意识到民族情感的“纯艺术派”对既成事实的哀鸣。
说法六哈尔滨还不富
两年前来哈尔滨做生意的山东青岛人王建认为,哈尔滨的经济实力,比不上沿海城市,财力有限,还很穷,没有必要复建“尼古拉”。“你们哈尔滨,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上。”一个城市的国际、国内地位,靠的腰包鼓不鼓,不靠“尼古拉”这样的建筑。
一位原电工学院退休的老教授表示,哈尔滨的财力有限,而政府要有很多事情去做,如家庭困难的下岗职工、贫困的失学学生等。政府有限的财力应该花在刀刃上,解决这些人的实际困难。手机尾号为5199的读者认为,不应复建“尼古拉”。有意义的事情很多,比如失学的贫困学生、患病的弱势群体、困难的下岗职工,这些人都应该得到政府、社会的帮助。
说法七无法充分利用
道里区物价局吕刚认为,哈尔滨的欧式风格已经很明显了。这些年,有了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建筑。如果再复建“尼古拉”,只能远看,不能亲近,就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风景区愿意复建倒是可以的,那里是旅游区,可以一年四季都利用起来。
手机尾号为6510的读者认为,复建一个“尼古拉”等于在复建一个赝品,是假古董,不仅浪费,而且对哈尔滨毫无意义。“尼古拉”毕竟已经拆毁了,“真品”已经消失了。虽然“尼古拉”是一个很美的建筑,但无论怎么复建都是一个赝品,建一个赝品不如建一个抗战胜利纪念碑更容易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手机尾号为4485的读者认为,不宜再建“尼古拉”。他说,新建的“尼古拉”决非古董,也不可能在人们心中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说法八多建民族建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读者反对复建“尼古拉”。他说,中国人要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为什么要搞外国的东西。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认为,作为中国人就应该有民族自豪感,哈尔滨的文化艺术就应该体现东方文化,博物馆广场的整治就应该建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虽然,电力大楼和华融饭店影响了广场的整体风格,但作为洋文化的“尼古拉”也不应复建。
手机尾号为1040的读者发来短信认为,复建尼古拉是崇洋媚外之举,哈市的洋教堂已经够多了。他建议,不要把哈尔滨弄得中不中、洋不洋。要建还是应该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
说法九多建原创建筑
东安厂退休老人王志诚认为,“尼古拉”毕竟已经被毁掉了,现在提出复建是不合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当时没有被拆掉“尼古拉”,早晚也要被拆掉,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在觉得玻璃大棚不好看,可在广场中心建一个具有创新理念、代表时代发展的新建筑。
手机尾号为2966的读者发来短信认为,首先综合考虑的应该是交通问题。不同意“尼古拉”复建,应该用我们现代人的智慧,创造更有时代感的建筑,不过,电力大楼确实该拆了。
说法十技术水平不行
现年六十多岁的刘本顺老人说,他们家族是从山东蓬莱迁来哈尔滨的。他的爷爷、父亲和家族内的人大多是油漆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时,他的爷爷和父亲曾经粉刷过尼古拉教堂。刘先生担心复建时,能否把一些细节完整、真实地再现出来,“尼古拉”复建,技术上是难题。
外贸宾馆负责人姜勇也提出,原先的尼古拉教堂是木建筑,而且没有一个钉子,能否体现出“尼古拉”的这一特色也是复建时的一大技术难题。
手机尾号为1775的读者表示,如若不能复建成原来没有一根钉子的木结构教堂,体现不出原来的建筑风格,不如不建。应拆除玻璃大棚,将博物馆广场变为绿化广场。
举报
p64iyb2k
2013-10-2 09:42:25
支持复建“尼古拉”的十大理由
复建“尼古拉”,唤起了众多市民殷切的关爱城建之心。3日、4日,广大市民持续高涨的关注热情,令人感动。记者在这里归纳了市民复建“尼古拉”的十个理由。
理由一:建筑艺术典范
黑龙江嘉信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司徒新欣认为,建筑艺术无国界。“尼古拉”是哈尔滨建筑艺术的典范。复建道台府,不是给腐败和行将灭亡的清政府歌功颂德,而是记录着我们这个年轻城市的历史积淀,以便告诉后人,这个饱经沧桑城市的真实经历和建筑成就。复建“尼古拉”也同样是为了规划好城市建设,创造一个优美的城市环境,发扬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发掘旅游资源,仅此而已。
哈师大中文系教授丁广惠认为,“尼古拉”虽然是沙俄帝国主义建的教堂,但也是精美的建筑,它现在已经变成了全世界人民所共同拥有的艺术瑰宝。好的建筑是一种艺术,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欣赏的愉悦,已经超越了宗教和政治。这样的艺术精品应该复建。
理由二:找回城市性格
市民张树波认为,复建“尼古拉”,可以找回城市性格。“尼古拉”是哈尔滨早期建筑艺术的精华代表。城市要发展,城建同样要进步,但不管如何发展和进步,都不能摒弃既有或者曾经有的优秀建筑。一个城市的胸怀,是一个城市开放程度的表征。如果我们连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建筑精品都不能复建,还谈什么发展?
读者李笑非认为,建筑是艺术,“尼古拉”的建筑本身是哈尔滨城市性格———“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给人的是美感。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欧陆风格的建筑,虽然当初都是沙俄等国家所建,但是,现在体现的都是精美的建筑艺术。
理由三:玻璃大棚难看
现就职于道外鞋厂的王代芝说,早些年,每天上班都要在博物馆广场倒乘公交车,虽然从来没进过“尼古拉”,但它漂亮的外表,让人过目难忘,每天路过,虽行色匆匆,都禁不住多看两眼。如今,经常路过博物馆广场,那个大菜窖式的玻璃大棚,实在太难看了,不仅唤不起人的美感,还丝毫缓解不了路人紧绷的神经。如果可能,就应该在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
从事运输行业的谢来臣认为,“尼古拉”,是哈尔滨最美的建筑作品,体现了哈尔滨的建筑风格。相比之下,“玻璃大棚”一无特色、二无美丽可言,建议尽快扒掉“玻璃大棚”,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
市民许晓杰也认为,“玻璃大棚”太难看了。如果复建“尼古拉”,肯定比现在的东西好上百倍。
理由四:增加旅游资源
哈尔滨铁路设计院丁硕燕工程师认为,“尼古拉”,无疑曾是哈尔滨的亮点。如果复建,考虑到目前博物馆广场周边环境和交通状况已经不允许建在原地,因此可以考虑把“尼古拉”建在太阳岛风景区内,不仅为美丽的太阳岛又增加了一处旅游景点,也为这一建筑精品找到了好去处。
哈市某市场的工作人员王纯强认为,博物馆广场必须下大气力进行整体风格上的整治,电力大楼、北方剧场、玻璃大棚等建筑,看着别扭,应该尽快改造或者拆除。在此基础上,整合交通,复建重要的旅游资源“尼古拉”。从事市容管理的杨诚同样认为,“尼古拉”是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一工具职工王运贤还表示愿意为复建捐钱捐物。
理由五:城市品牌战略
哈尔滨市场总监协会副秘书长张惠晓认为,从外观上看,从前的“尼古拉”代表了哈尔滨的城市欧陆风格,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品牌和战略资源。目前,央视天气预报哈尔滨的画面,基本定格在冰灯、雪雕等上面,如果有一天,复建后的“尼古拉”上了这样的画面,无疑对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品位大有裨益。目前的博物馆广场,已经成为商圈,建筑艺术在这里的地位被削弱了,如果复建“尼古拉”,可以适当考虑其他位置。
省政协委员冯洪滨认为,复建“尼古拉”是个城建发展的契机。我们的城市建设目标是国际化大都市,这样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需要对这个城市的资源进行整合。塑造我们这个城市战略品牌,建了“尼古拉”,有了人无我有的城市建筑特色上的核心竞争力,自然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浓墨重彩的妙笔。
理由六:冰城中心地标
50年前来到哈尔滨安家并在汽轮机厂工作的江苏人周冠亚,乡音未改,却对“尼古拉”十分迷恋。在老周眼里,“尼古拉”是这个城市符号的形象代表。拆毁后,总觉得博物馆广场少了点什么,如果原地原样复建,再整合一下周边环境,势必会成为哈尔滨新的代表符号。
省农垦总医院医生史有志说,现在能代表哈尔滨特征的建筑无疑是在中央大街,但具体谈到哪栋建筑最能代表哈尔滨,就有些牵强和困难了。如果复建了“尼古拉”,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哈尔滨火车站,是哈尔滨的重要窗口。外地游客从哈站出来看到位于博物馆广场上的建筑,常有微词。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交通的确是问题,但充分利用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还是可以疏解的。
哈师大音乐系教授张贵生说,复建“尼古拉”的讨论,让他和朋友们兴奋不已。支持复建,因为它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到了纽约,就会想到自由女神;到了巴黎,就会想到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想要到达凯旋门,要走地下,而且有电梯,还有博物馆。如果在原地原样复建了“尼古拉”,游客和市民既可购物,又能参观,一举两得。
理由七:保护文化遗产
省外贸退休干部倪洲在来信中说,复建“尼古拉”,首先要尽可能统一不同观点和不同理念的市民。赞同的,不用沾沾自喜;反对的,不必骂街发泄,不管赞同还是反对,大家都是热爱这个城市的。哈尔滨的历史有洋人带来的洋气,这种洋气如果对哈尔滨的发展有用,我们就完全可以取其建筑精华,抛弃其他糟粕。早些年,改造中央大街、恢复索菲亚教堂,除了让哈尔滨变得更美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哈尔滨的文化遗产和建筑瑰宝。
读者魏书印在信中说,想到可能复建“尼古拉”,心情就激动不已。建设好哈尔滨,保护好哈尔滨的建筑精品,是让我们这座城市特征明显的需要。复建“尼古拉”,就要原地原样。老人表达看法的同时,还在信中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理由八:恢复广场原貌
从事环保工程设计的刘汝河认为,博物馆广场建设之初,以“尼古拉”为全城制高点,广场周边的建筑高度都比“尼古拉”低一些,当时的建筑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近。我们在原地原样复建,不会影响到现在的交通问题,因为可以仿照西安小雁塔的进出方式,在北方大厦和少年宫前分别设立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不仅解决了进出问题,还能带动地下商业发展。问题是,必须尽可能地恢复“尼古拉”和博物馆广场的原貌,高楼大厦可以盖到江北。
哈市电信规划设计院于仲认为,复建“尼古拉”,是博物馆广场综合改造的点睛之笔,同时也可以消除失去“尼古拉”的遗憾和永远的心痛。不可否认,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抗拒的,完全复原也是不现实的,但不应妨碍“尼古拉”建筑本身的风格和艺术性在广场中心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由九:提高城市竞争力
哈市市民张信认为,复建“尼古拉”,可以提高城市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张信说,一个城市要向外界彰显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才能够引来更多的关注,促进自己的发展。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外乎两点:冰雪和“洋”文化。洋文化又集中体现在城市的建筑风格上,很多夏天到哈尔滨来旅游的外地人,都是冲着哈尔滨宜人的气候和欧陆风情的建筑特色。复建“尼古拉”,把博物馆广场整合成老城区的中心,就会形成一种潜在的发展环境,游客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旅游业的效益,宾馆、餐饮、交通等行业,甚至增加投资等都会有裨益。
离休干部徐浩认为,这么多年,博物馆广场折腾来,折腾去,拆了建,建了拆,直到现在的“大玻璃罩”,实在是与国际化的哈尔滨极不相称。重建“尼古拉”,不仅可以了却遗憾,还可提高城市竞争力,早促事成,多方受益。
理由十:恢复历史记忆
哈工程大学汽车电脑研究所的于栋国认为,“尼古拉”原址环境和广场周边现状已经不允许再插进一个“尼古拉”了。与此同时,很多哈尔滨人,包括自己在内,都不能忘却“尼古拉”的美丽;上了岁数的哈尔滨人,大多都有关于“尼古拉”的美好回忆。如果复建“尼古拉”,可以考虑挪到一个距离博物馆广场较近的地方。
读者刘铁山认为,“尼古拉”,在哈尔滨人心中,已经是一个抹不去的精美艺术形象,重建之后肯定可以成为哈尔滨的城市标志。当年的大连到处铺草植绿,一开始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理解,但是现在呢,所有的大连人都因此而受益了。当时大连提出的是经营城市的理念,把一个城市当作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来经营,谁都想把自己的家庭变得更美、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有实力,复建“尼古拉”就是一种经营的做法,把博物馆广场经营成为城市的标志,其带来的效益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可以计算的经济收入。
举报
kuuklqpr
2013-10-2 09:42:25
举报
penmgtin
2013-10-2 09:42:26
复建的尼古拉教堂在哈尔滨市动力区落成
举报
sus8xn5
2013-10-2 09:42:26
举报
o1gqo38
2013-10-2 09:42:27
举报
m135dv7
未来城市
建筑微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全部评论9
东北网9月21日电 原址在博物馆广场中央、哈尔滨市最负盛名的尼古拉教堂,目前在动力区军民街新建的立汇.美罗湾小区复建落成。这个复建的教堂与原教堂是1:1比例,只是建筑材料有所不同。尼古拉教堂1900年春动工,当年12月竣工。遗憾的是1966年8月23日,尼古拉教堂被拆毁。2006年,黑龙江立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斥巨资复建了尼姑拉大教堂,这即承载了对历史的回忆,也是哈尔滨市教堂文化的标志,同时教堂建筑具有浓郁的美学价值,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堂文化将唤起哈尔滨人对“和平、博爱、诚信、宁静、和谐、沉稳、自信”的共鸣。
记者对克拉金博士进行采访
伙伴网7月13日中文电 题:还哈尔滨一个原汁原味的“尼古拉”——专访俄罗斯功勋设计师克拉金博士
记者 郭霜
7月5日,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正在建设的“俄罗斯风情园”内,尼古拉艺术馆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意味着哈尔滨上世纪的俄式建筑精品——圣•尼古拉教堂将再现冰城。尼古拉艺术馆将以圣•尼古拉教堂为原形,以1:1的比例重新还原。尼古拉艺术馆由俄罗斯功勋设计师、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建筑学博士克拉金•尼古拉•彼得洛维奇教授进行施工设计,目前设计图纸已经完成。
尼古拉教堂已被毁多年,到底能否完整呈现当年的风采?带着这样的疑问,7月12日,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刚刚抵达哈市的克拉金博士,并在他居住的宾馆进行了专访。
中方邀请担任设计师
今年68岁的克拉金博士,衣着简朴,身材不高,但精神矍铄。早在2001年,克拉金博士就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哈尔滨俄式老建筑和在哈老俄侨的专著《哈尔滨——俄罗斯的亚特兰蒂斯》。该书面世后,曾在中俄史学界和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世人对哈尔滨建筑文化的广泛关注。
克拉金博士告诉记者,他生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在圣彼得堡市建筑艺术研究院毕业后,在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执教近三十年。同时,他还是俄罗斯历史建筑保护协会的主席,亲自参与过多个俄罗斯历史建筑修复工作。此次,他是受黑龙江东建集团的邀请,担任尼古拉教堂复建的主设计工作。因为他从1998开始就着手收集有关尼古拉教堂的资料进行研究工作,对该教堂的内外部结构十分了解。
辗转万里找寻资料
据克拉金博士介绍,原尼古拉教堂的设计方案,是在当时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市完成的,而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及大钟也是从莫斯科运来。为了寻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克拉金博士在五年多的时间里,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哈尔滨、哈巴罗夫斯克、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多个中俄城市,足迹几乎遍及了当地所有的历史博物馆和档案馆,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尼古拉教堂的珍贵资料。
因为年代久远,很多现存的档案资料都散落在各地,极不完整,有的在哈尔滨,有的在哈巴罗夫斯克,有的在圣彼得堡,其材料整理难度可想而知。为此,克拉金博士花费了数年时间把它们重新进行了整理。他说,设计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任何档案资料里都没有详细的具体数据,设计人员不得不多方取证,反复计算,才完成了设计工作。
每一寸都照搬原样
在采访的过程中,克拉金博士多次使用“每一寸”这三个字。他说,古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不仅是艺术品,同时还是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实物见证”,因此,复建工作不能只局限于它的构图完整或风格纯正,还要着眼于它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要尊重它身上的每一个部分,甚至是每一寸。它们都是古建筑生命的积极因素,是真实性的重要部分。所以,设计人员将完全根据历史资料,实现“每一寸”的“翻拍”。
不可能不使用钉子
据克拉金博士介绍,复建的尼古拉教堂高30.5米,将全部采用松木材料,预计要使用200-300立方米的木材。对于此前传说的该教堂建筑过程中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克拉金笑着表示:“这是不可能的,该用的地方还得用!”
克拉金博士感慨地说,他来过哈尔滨十余次,对哈尔滨的老建筑十分熟悉。哈尔滨市政府和人民如此重视俄罗斯老建筑的保护工作是他始料不及的。俄罗斯目前也有很多濒危的老式木质教堂,但因为经费短缺,无钱修复。相对而言,中国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能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去复建这个珍贵的历史建筑,让他钦佩不已,也非常羡慕。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同时也应该是思想和艺术的宝库。保护古建筑物、保护古建筑物周围环境,尊重人类的历史,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采访结束时,克拉金博士又兴致勃勃的向记者展示了随身带来的厚厚的设计图纸。他说,他有信心还哈尔滨一个原汁原味的尼古拉教堂。
相关链接
圣•尼古拉教堂曾经是哈尔滨市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它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心广场,今博物馆广场的正中央,亦称中央寺院。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1900年春动工,当年12月竣工。据史料记载,圣•尼古拉教堂由东正教教会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由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修建,其正门上部的圣母像及教堂内部壁画由俄国画家古尔希奇文克所作,而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及大钟则是从莫斯科运来的。遗憾的是,这一历史遗迹在“文革”中被拆掉了,至今已被一座方丘型的玻璃建筑所取代。
据了解,复建圣•尼古拉教堂,在10多年前被哈市政府相关部门提上日程,城市规划局为此进行了专家论证。去年曾有媒体呼吁复建。对于如何复建圣•尼古拉教堂,许多人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据《黑龙江晨报》
对于复建“尼古拉”,也有一些市民,耿耿于怀,表示了反对。3日、4日,记者接听热线电话中,部分市民的直言,记者做了实录。在这里,总结了市民反对复建“尼古拉”的十种说法。
说法一历史不能复制
从事教育工作的市民王林浩认为,复建“尼古拉”,没必要,历史不能复制。哈尔滨经济不富裕,财力有限,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于教育。
在广告行业打拼的郝琳丽认为,复建“尼古拉”是浪费,没了就没了吧。政府部门,应该把更多的财力放在关注哈尔滨人的身体健康和关注失学儿童方面。
在邮局工作的关晓琳认为,复建“尼古拉”不可取,那是一段“丑陋的历史”。有限的自己要用在刀刃上,要投资在教育上。
读者刘先生认为,复建“尼古拉”还不如把这笔资金用于保护现有的古建筑。他说,历史就是历史,已经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承载着哈尔滨历史的老建筑,应当把现有的老建筑、古建筑,比如十六国的领事馆建筑、圣.伊维尔教堂等等保护好、修缮好,这比复建“尼古拉”更有意义。
退休的张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相对于复建“尼古拉”,保护现有的老建筑和抢救正在被破坏的老建筑显得更紧迫,应该确保这些现存的老建筑不被破坏。
说法二加剧交通混乱
在药监系统工作的赵殿新认为,复建“尼古拉”,不算太合适,那是沙俄文化的产物,而且浪费财力、物力、人力。再有,现在的博物馆交通非常繁忙,如果原地复建,势必会加剧交通秩序紧张的局面。哈市某财务公司的宋季贤认为,复建“尼古拉”,没必要,复建之后会成为交通隐患。
手机尾号为9268的读者认为,拆除玻璃大棚减轻博物馆交通压力是应该的,拆除电力大楼改建绿地也是应该的,至于“尼古拉”就不要复建了。东西大直街就是哈尔滨的交通大动脉!玻璃大棚和“尼古拉”都会阻拦它的通畅。
一位名叫董丙寅的“老哈”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哈尔滨,是马车时代,汽车是稀罕物;如今,是汽车时代,建了之后,如何走到近前,是钻地洞,还是空降?
说法三殖民文化产物
从事发电厂建设的市民胡宝泰认为,“尼古拉”是殖民文化的产物,绝不能复建。
第一次和媒体记者通话的黑大马列教研室颜教授对记者说,“尼古拉”是一幢有特色的建筑,但谈不上标志。在历史上,“尼古拉”是帝国主义思想侵略和殖民文化的产物,且“尼古拉”一直见证着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尼古拉”既然已经消失,就让它消失吧。颜教授说,自1957年,哈尔滨人战胜了历史特大洪水之后,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就成了哈尔滨的标志,而且这个城市符号的标志作用已经不可动摇。现在听到哈尔滨“洋气”的字眼觉得很刺痛,这样的城市建设不利于振奋民族精神,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发展要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紧密结合。
说法四复建得不偿失
哈市市民肖伟伦认为,中国人花中国人的钱,去建设外国的“尼古拉”完全没有必要。
一位没有留下全名的市民张先生说,“尼古拉”是哈尔滨的耻辱,中国人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建“尼古拉”是吃错药之后的想法。
手机尾号为9085的读者发来短信认为,“尼古拉”不应该复建,如要复建,等于开历史倒车,复建“尼古拉”是在作秀。
读者吴歌认为,如果复建“尼古拉”,就要统一博物馆广场的整体风格,就要拆掉电力大楼、北方大厦等不协调的建筑,那么华融饭店那个建筑是不是也应该拆掉呢?如果真那样,就会劳民伤财,造成巨大的浪费。手机尾号为6767的读者也表示,复建“尼古拉”就要整治周边环境,使之成为统一的、和谐的风格。
说法五防止文化入侵
在机关工作的刘鹏如认为,不能复建“尼古拉”,它是沙俄文化的象征,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要防止外来文化的侵略。
读者李印华表示,“尼古拉”不应该复建。他认为,当初建成的“尼古拉”是沙俄帝国侵略中国的产物,带有殖民色彩。读者丁先生认为,拆除这个教堂是文革时的失误。拆除了“尼古拉”,之后有了今天这个奇怪的建筑,我真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个建筑。哈尔滨的异国建筑除了情调以外,张扬的不过是殖民文化。
手机尾号为1344的读者认为,“尼古拉”代表外族入侵,是民族耻辱!
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姚桢认为,复建的呼叫,是恋古癖者和未意识到民族情感的“纯艺术派”对既成事实的哀鸣。
说法六哈尔滨还不富
两年前来哈尔滨做生意的山东青岛人王建认为,哈尔滨的经济实力,比不上沿海城市,财力有限,还很穷,没有必要复建“尼古拉”。“你们哈尔滨,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上。”一个城市的国际、国内地位,靠的腰包鼓不鼓,不靠“尼古拉”这样的建筑。
一位原电工学院退休的老教授表示,哈尔滨的财力有限,而政府要有很多事情去做,如家庭困难的下岗职工、贫困的失学学生等。政府有限的财力应该花在刀刃上,解决这些人的实际困难。手机尾号为5199的读者认为,不应复建“尼古拉”。有意义的事情很多,比如失学的贫困学生、患病的弱势群体、困难的下岗职工,这些人都应该得到政府、社会的帮助。
说法七无法充分利用
道里区物价局吕刚认为,哈尔滨的欧式风格已经很明显了。这些年,有了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建筑。如果再复建“尼古拉”,只能远看,不能亲近,就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风景区愿意复建倒是可以的,那里是旅游区,可以一年四季都利用起来。
手机尾号为6510的读者认为,复建一个“尼古拉”等于在复建一个赝品,是假古董,不仅浪费,而且对哈尔滨毫无意义。“尼古拉”毕竟已经拆毁了,“真品”已经消失了。虽然“尼古拉”是一个很美的建筑,但无论怎么复建都是一个赝品,建一个赝品不如建一个抗战胜利纪念碑更容易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手机尾号为4485的读者认为,不宜再建“尼古拉”。他说,新建的“尼古拉”决非古董,也不可能在人们心中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说法八多建民族建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读者反对复建“尼古拉”。他说,中国人要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为什么要搞外国的东西。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认为,作为中国人就应该有民族自豪感,哈尔滨的文化艺术就应该体现东方文化,博物馆广场的整治就应该建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虽然,电力大楼和华融饭店影响了广场的整体风格,但作为洋文化的“尼古拉”也不应复建。
手机尾号为1040的读者发来短信认为,复建尼古拉是崇洋媚外之举,哈市的洋教堂已经够多了。他建议,不要把哈尔滨弄得中不中、洋不洋。要建还是应该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
说法九多建原创建筑
东安厂退休老人王志诚认为,“尼古拉”毕竟已经被毁掉了,现在提出复建是不合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当时没有被拆掉“尼古拉”,早晚也要被拆掉,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在觉得玻璃大棚不好看,可在广场中心建一个具有创新理念、代表时代发展的新建筑。
手机尾号为2966的读者发来短信认为,首先综合考虑的应该是交通问题。不同意“尼古拉”复建,应该用我们现代人的智慧,创造更有时代感的建筑,不过,电力大楼确实该拆了。
说法十技术水平不行
现年六十多岁的刘本顺老人说,他们家族是从山东蓬莱迁来哈尔滨的。他的爷爷、父亲和家族内的人大多是油漆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时,他的爷爷和父亲曾经粉刷过尼古拉教堂。刘先生担心复建时,能否把一些细节完整、真实地再现出来,“尼古拉”复建,技术上是难题。
外贸宾馆负责人姜勇也提出,原先的尼古拉教堂是木建筑,而且没有一个钉子,能否体现出“尼古拉”的这一特色也是复建时的一大技术难题。
手机尾号为1775的读者表示,如若不能复建成原来没有一根钉子的木结构教堂,体现不出原来的建筑风格,不如不建。应拆除玻璃大棚,将博物馆广场变为绿化广场。
复建“尼古拉”,唤起了众多市民殷切的关爱城建之心。3日、4日,广大市民持续高涨的关注热情,令人感动。记者在这里归纳了市民复建“尼古拉”的十个理由。
理由一:建筑艺术典范
黑龙江嘉信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司徒新欣认为,建筑艺术无国界。“尼古拉”是哈尔滨建筑艺术的典范。复建道台府,不是给腐败和行将灭亡的清政府歌功颂德,而是记录着我们这个年轻城市的历史积淀,以便告诉后人,这个饱经沧桑城市的真实经历和建筑成就。复建“尼古拉”也同样是为了规划好城市建设,创造一个优美的城市环境,发扬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发掘旅游资源,仅此而已。
哈师大中文系教授丁广惠认为,“尼古拉”虽然是沙俄帝国主义建的教堂,但也是精美的建筑,它现在已经变成了全世界人民所共同拥有的艺术瑰宝。好的建筑是一种艺术,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欣赏的愉悦,已经超越了宗教和政治。这样的艺术精品应该复建。
理由二:找回城市性格
市民张树波认为,复建“尼古拉”,可以找回城市性格。“尼古拉”是哈尔滨早期建筑艺术的精华代表。城市要发展,城建同样要进步,但不管如何发展和进步,都不能摒弃既有或者曾经有的优秀建筑。一个城市的胸怀,是一个城市开放程度的表征。如果我们连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建筑精品都不能复建,还谈什么发展?
读者李笑非认为,建筑是艺术,“尼古拉”的建筑本身是哈尔滨城市性格———“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给人的是美感。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欧陆风格的建筑,虽然当初都是沙俄等国家所建,但是,现在体现的都是精美的建筑艺术。
理由三:玻璃大棚难看
现就职于道外鞋厂的王代芝说,早些年,每天上班都要在博物馆广场倒乘公交车,虽然从来没进过“尼古拉”,但它漂亮的外表,让人过目难忘,每天路过,虽行色匆匆,都禁不住多看两眼。如今,经常路过博物馆广场,那个大菜窖式的玻璃大棚,实在太难看了,不仅唤不起人的美感,还丝毫缓解不了路人紧绷的神经。如果可能,就应该在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
从事运输行业的谢来臣认为,“尼古拉”,是哈尔滨最美的建筑作品,体现了哈尔滨的建筑风格。相比之下,“玻璃大棚”一无特色、二无美丽可言,建议尽快扒掉“玻璃大棚”,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
市民许晓杰也认为,“玻璃大棚”太难看了。如果复建“尼古拉”,肯定比现在的东西好上百倍。
理由四:增加旅游资源
哈尔滨铁路设计院丁硕燕工程师认为,“尼古拉”,无疑曾是哈尔滨的亮点。如果复建,考虑到目前博物馆广场周边环境和交通状况已经不允许建在原地,因此可以考虑把“尼古拉”建在太阳岛风景区内,不仅为美丽的太阳岛又增加了一处旅游景点,也为这一建筑精品找到了好去处。
哈市某市场的工作人员王纯强认为,博物馆广场必须下大气力进行整体风格上的整治,电力大楼、北方剧场、玻璃大棚等建筑,看着别扭,应该尽快改造或者拆除。在此基础上,整合交通,复建重要的旅游资源“尼古拉”。从事市容管理的杨诚同样认为,“尼古拉”是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一工具职工王运贤还表示愿意为复建捐钱捐物。
理由五:城市品牌战略
哈尔滨市场总监协会副秘书长张惠晓认为,从外观上看,从前的“尼古拉”代表了哈尔滨的城市欧陆风格,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品牌和战略资源。目前,央视天气预报哈尔滨的画面,基本定格在冰灯、雪雕等上面,如果有一天,复建后的“尼古拉”上了这样的画面,无疑对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品位大有裨益。目前的博物馆广场,已经成为商圈,建筑艺术在这里的地位被削弱了,如果复建“尼古拉”,可以适当考虑其他位置。
省政协委员冯洪滨认为,复建“尼古拉”是个城建发展的契机。我们的城市建设目标是国际化大都市,这样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需要对这个城市的资源进行整合。塑造我们这个城市战略品牌,建了“尼古拉”,有了人无我有的城市建筑特色上的核心竞争力,自然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浓墨重彩的妙笔。
理由六:冰城中心地标
50年前来到哈尔滨安家并在汽轮机厂工作的江苏人周冠亚,乡音未改,却对“尼古拉”十分迷恋。在老周眼里,“尼古拉”是这个城市符号的形象代表。拆毁后,总觉得博物馆广场少了点什么,如果原地原样复建,再整合一下周边环境,势必会成为哈尔滨新的代表符号。
省农垦总医院医生史有志说,现在能代表哈尔滨特征的建筑无疑是在中央大街,但具体谈到哪栋建筑最能代表哈尔滨,就有些牵强和困难了。如果复建了“尼古拉”,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哈尔滨火车站,是哈尔滨的重要窗口。外地游客从哈站出来看到位于博物馆广场上的建筑,常有微词。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交通的确是问题,但充分利用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还是可以疏解的。
哈师大音乐系教授张贵生说,复建“尼古拉”的讨论,让他和朋友们兴奋不已。支持复建,因为它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到了纽约,就会想到自由女神;到了巴黎,就会想到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想要到达凯旋门,要走地下,而且有电梯,还有博物馆。如果在原地原样复建了“尼古拉”,游客和市民既可购物,又能参观,一举两得。
理由七:保护文化遗产
省外贸退休干部倪洲在来信中说,复建“尼古拉”,首先要尽可能统一不同观点和不同理念的市民。赞同的,不用沾沾自喜;反对的,不必骂街发泄,不管赞同还是反对,大家都是热爱这个城市的。哈尔滨的历史有洋人带来的洋气,这种洋气如果对哈尔滨的发展有用,我们就完全可以取其建筑精华,抛弃其他糟粕。早些年,改造中央大街、恢复索菲亚教堂,除了让哈尔滨变得更美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哈尔滨的文化遗产和建筑瑰宝。
读者魏书印在信中说,想到可能复建“尼古拉”,心情就激动不已。建设好哈尔滨,保护好哈尔滨的建筑精品,是让我们这座城市特征明显的需要。复建“尼古拉”,就要原地原样。老人表达看法的同时,还在信中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理由八:恢复广场原貌
从事环保工程设计的刘汝河认为,博物馆广场建设之初,以“尼古拉”为全城制高点,广场周边的建筑高度都比“尼古拉”低一些,当时的建筑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近。我们在原地原样复建,不会影响到现在的交通问题,因为可以仿照西安小雁塔的进出方式,在北方大厦和少年宫前分别设立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不仅解决了进出问题,还能带动地下商业发展。问题是,必须尽可能地恢复“尼古拉”和博物馆广场的原貌,高楼大厦可以盖到江北。
哈市电信规划设计院于仲认为,复建“尼古拉”,是博物馆广场综合改造的点睛之笔,同时也可以消除失去“尼古拉”的遗憾和永远的心痛。不可否认,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抗拒的,完全复原也是不现实的,但不应妨碍“尼古拉”建筑本身的风格和艺术性在广场中心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由九:提高城市竞争力
哈市市民张信认为,复建“尼古拉”,可以提高城市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张信说,一个城市要向外界彰显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才能够引来更多的关注,促进自己的发展。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外乎两点:冰雪和“洋”文化。洋文化又集中体现在城市的建筑风格上,很多夏天到哈尔滨来旅游的外地人,都是冲着哈尔滨宜人的气候和欧陆风情的建筑特色。复建“尼古拉”,把博物馆广场整合成老城区的中心,就会形成一种潜在的发展环境,游客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旅游业的效益,宾馆、餐饮、交通等行业,甚至增加投资等都会有裨益。
离休干部徐浩认为,这么多年,博物馆广场折腾来,折腾去,拆了建,建了拆,直到现在的“大玻璃罩”,实在是与国际化的哈尔滨极不相称。重建“尼古拉”,不仅可以了却遗憾,还可提高城市竞争力,早促事成,多方受益。
理由十:恢复历史记忆
哈工程大学汽车电脑研究所的于栋国认为,“尼古拉”原址环境和广场周边现状已经不允许再插进一个“尼古拉”了。与此同时,很多哈尔滨人,包括自己在内,都不能忘却“尼古拉”的美丽;上了岁数的哈尔滨人,大多都有关于“尼古拉”的美好回忆。如果复建“尼古拉”,可以考虑挪到一个距离博物馆广场较近的地方。
读者刘铁山认为,“尼古拉”,在哈尔滨人心中,已经是一个抹不去的精美艺术形象,重建之后肯定可以成为哈尔滨的城市标志。当年的大连到处铺草植绿,一开始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理解,但是现在呢,所有的大连人都因此而受益了。当时大连提出的是经营城市的理念,把一个城市当作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来经营,谁都想把自己的家庭变得更美、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有实力,复建“尼古拉”就是一种经营的做法,把博物馆广场经营成为城市的标志,其带来的效益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可以计算的经济收入。
复建的尼古拉教堂在哈尔滨市动力区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