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欧洲建筑风格-古典复兴建筑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欧洲建筑风格-古典复兴建筑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欧洲建筑风格-古典复兴建筑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 ![]() |
全部评论9
-
tivsroot 2013-10-2 09:40:30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 。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欧洲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 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
zv5vinz 2013-10-2 09:40:31
外国的经典教堂建筑
--------------------------------------------------------------------------------
经典教堂建筑
Tue, 23 May 2006 01:28:38 +0800
比萨教堂建筑群
公元11世纪时,比萨是海上强国。比萨主教堂,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纪念公元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
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正立面高32米。钟塔呈圆形,直径16米,高55米,分为8层。它在建造时便已倾斜,是著名的斜塔。在不远处还有一座圆形的洗礼堂,构成一个教堂建筑群。三座建筑物形体各异,对比很强,丰富且有变化,但它的构图母题一致都用空券廊装饰,风格统一。它们都是用白色和暗红色大理石相间砌成,衬着绿色草地,色彩十分明快,草地上点缀着白色儿童雕像,显得亲切生动,既没有宗教神秘气氛,也没有威严镇慑力量,建筑群显得格外端庄、和谐、宁静。
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它始建于公元1386年,到公元1485年才完成。
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多个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筑格外显得华丽热闹,具有世俗气氛。
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出于公元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上有圣母玛利亚雕像,金色,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公元1163年,一直到公元13世纪才全部建成。
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纯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整个平面还是十字架形的,但东西长于南北向。底部是凹进去的三座券门,门内层层线脚中布满了神的雕像,给整个建筑增添了华贵感。代替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巍峨。
圣母院西边正面有两座高耸的巨塔,塔有三层,下面一层设有国王画廊;第二层中央是一个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第三层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有植物图案和幻想的怪物;还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强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
科隆大教堂
德国科隆大教堂始建于公元1248年,完成于公元1322年。正面有高达160米的两座塔楼,显得庄严神圣。
科隆大教堂具有后哥特式所特有的非常丰富而精致的建筑装饰。在建筑物所有的细部上都覆盖着有流动感的石造透空花纹。
科隆大教堂坐落在美丽的莱茵河畔,它那纤巧空灵,向上升腾的神奇形象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撒利斯堡大教堂
英国哥特式教堂除了保持着某些必须遵守的一般原则外,还有许多创造。
撒利斯堡大教堂的外部结构与法国教堂很不相同。法国教堂的紧凑和往上升腾的趋势在英国变成一种拉长、降低、水平伸展的形式。它的体积与高度都是由建筑物的中心——十字形交叉点分散出去,教堂的最高塔楼是放在十字形交叉的地方,也就是建筑物的几何中心,因为这样可使教堂的水平伸展得到平衡,达到整体的统一。
撒利斯堡大教堂只有一座大塔楼,这比其他多塔教堂更具宏伟统一的效果。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建在基辅罗斯公国城中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的中央,教堂墙面抹着白灰,上面耸立着五个大穹顶,外观庄严、简朴,但构图欠完整。内部有很好的湿壁画。
这时期俄罗斯教堂在技术和艺术上虽较粗拙些,但追求气派,具有一定的纪念性。
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
柏拉仁诺教堂始建于公元1555年,公元1560年完成。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外红场南端,是俄罗斯中后期建筑的主要代表。16世纪中叶,伊凡雷帝为纪念战胜蒙古侵略者而建。建筑风格独特,内部空间狭小,着重外形,较像一座纪念碑,中央主塔是帐蓬顶,高47米,周围是8个形状色彩与装饰各不相同的葱头式穹窿。建筑用红砖砌成,以白色石构件装饰,大小穹窿高低错落,色彩鲜艳,形似一团烈火,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建筑师是A•巴尔马和波斯尼克。
维也纳圣斯提凡大教堂
维也纳的圣斯提凡大教堂是奥地利哥特式最大的建筑纪念物。这座教堂的前身是一座建于公元1141年的罗马式教堂,公元13世纪初加以改建。教堂有非常复杂的哥特式蜗状拱。比较接近于公元14世纪广泛流行于德国南部的大厅式教堂。
大教堂南北两边,盖有两座锥形的塔楼,以代替废除了的袖廊。北边的没有盖完,南边的塔楼公元1433年建成,非常严整,直向上冲,是成熟哥特式的卓越创作。
圣索菲亚教堂
位于拜占廷帝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原为帝国的宫廷教堂,平面长方形,布局属于以穹窿复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窿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大厅高大宽阔,适宜于隆重豪华的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活动。
中央大穹窿直径32.6米,高54.8米,通过帆拱支撑在四个大柱墩上。穹窿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幻影,使大穹窿显得轻巧凌空。厅内部饰有金色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外形雄伟稳重。设计人为小亚细亚人安提莫斯和伊索多拉斯。
公元1935年改为博物馆。
__________________
http://my.nphoto.net/yanyan2033/
学习技术,提高水平,快乐作品,交流友谊。
http://forums.nphoto.net/gallery/yanyan2033/
作品就是快乐的
my.nphoto.net/yanyan2033/
http://blog.nphoto.net/yanyan2033/
-
bnzycop 2013-10-2 09:40:32
拜占廷的建筑风格
--------------------------------------------------------------------------------
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原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廷)时期拱形建筑的最主要代表。原址为公元360年所建的一座基督教堂,后来教堂两次焚毁、重建。现在的建筑是教堂第二次被焚后,根据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的意旨,于6世纪30年代所建,以后几百年间又不断修建。占地面积约54 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据君士坦丁堡后,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将原来内部的基督教风格的装饰改为伊斯兰教风格的装饰,并在教堂外的4个角落上先后增修了4座尖塔。1935年改为博物馆。1980年土耳其政府将其中一所经堂重新开放,供穆斯林礼拜之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要建筑是中央有拱形顶盖的大厅,居高临下,极为壮观。建筑的外观极其简朴,基本采用对称布局,即在中央穹顶的两侧,东西各有一半穹形的结构造型。穹顶上覆盖着一层铅板。
建立在4个巨墩上的南北扶垛和中部的拱墙一起,成为外观令人瞩目的部分。教堂内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壁画镶嵌。外观的朴实无华与室内富丽的装饰、多变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照。这也是拜占廷建筑的一般特征。这座教堂所具有的高超的建筑艺术,使它成为后世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样板。
-
yotxp342 2013-10-2 09:40:32
拜占廷帝国存在于公元330~1453年,五六世纪处于极盛时期,其版图一度包括巴尔干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北非,以及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拜占廷建筑在这个时期继承东方建筑传统,改造和发展了古罗马建筑中某些要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对东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东正教国家的建筑有很大影响。罗马建筑、塞尔维亚建筑、俄罗斯建筑都同它有密切关系。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年)集中体现了拜占廷建筑的特点。其突出之处是在正方形平台上覆盖圆形穹顶的结构体系,通过特殊的构件——帆拱把穹顶支撑在若干独立的墩子上,辅以筒形拱顶及采取其他措施以达到力学上的平衡。圣索菲亚大教堂体积庞大,其大穹顶直径31米,穹顶下部有40个小天窗,与罗马人建在筒形实墙上的穹顶效果不同,采取这种结构,便能在各种正多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使建筑物内外都有集中构图,成为欧洲后来纪念性建筑的先导。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另一特点是内部装饰富丽堂皇,重点部位镶嵌彩色玻璃,衬以金色,彩色大理石墙面,与外部朴素的砌体表面鲜明的对比。教堂内部虚实,明暗的变化略带神秘气氛,闪烁发光的镶嵌面加强了这种效果。广泛使用斑岩或大理石作内部的承重构件,柱头从圆柱形直接过渡到方形,上面附加一层斗形柱头垫石,在柱头之下,柱础之上加铜箍,既是结构的需要,又加强了装饰效果。
-
xoql708 2013-10-2 09:40:33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常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不圆的珍珠,转意为非常规的美,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来称呼那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建筑师们以自由奔放的格调来表达世俗情趣,一反僵化的古典形式,于是形成巴洛克建筑风格。这一风格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领域都发生影响,一度风靡欧洲。
在哈尔滨的建筑中,典型代表是教育书店、秋林公司。
秋林公司的故事:1900年5月14日,俄国商人秋林(Chu- rin)在哈尔滨开设了“秋林洋行”。当时秋林公司属于哈尔滨生意最好的公司。
秋林公司的创办人秋林出生在伊尔库茨克,1857年开始了在远东的商业活动,在1867年他和他的一些伙伴开办了秋林公司。最初,他在俄国大部分远东的城市开分公司,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他在中国东北地区几个城市,包括哈尔滨、大连、营口等地也开了分公司。
1869年秋林聘请了卡西亚诺夫(A.V.Kasjanov),一名极其聪明、能干的人,很了解俄国在经济方面的各种利益,不久成为秋林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并成为秋林的正式伙伴。
1880年以来,公司发展一直良好。十月革命以前,给秋林公司供货的公司和企业,包括俄国和外国的超过500家,秋林公司的一年的贸易额达到3千5百万金卢布。这在当时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除了各种商业活动,秋林公司也从事过工业方面的活动。公司在俄国远东好几个城市都开了自己的工厂,从事各种加工业。那个时候,秋林公司是整个中东铁路的最大、最主要的供货商。俄国的内战影响了在哈尔滨的秋林公司的生意。直到1922年,当卡西亚诺夫从莫斯科来到哈尔滨时,公司的业务才有明显的改善。1923年,秋林公司在沈阳和长春开了分店。卡西亚诺夫逝世以后,他的大儿子被选为秋林公司的经理。
到1927年,哈尔滨已经开了3家秋林公司商场,位于新城、港口和马家沟。除此之外,秋林公司在哈尔滨还有几家生产烟草、弹筒、茶叶、香水香料、香肠、油漆、白酒、葡萄酒、肥皂、酱醋、皮毛的工厂。哈尔滨的秋林公司开的商场内可以买到适合任何人口味的东西,不但有零售部,而且也开设了批发部,提供货物给其他公司和商场。秋林商场在哈尔滨起了很重要的文化交流的作用。
秋林公司这个名称到现在还存在,而且仍然是哈尔滨的一个老字号大百货商店。
大列巴
秋林有一种特色食品——“大列巴”,已有50年历史。“列巴”是俄文译音,是俄罗斯的主食面包。在哈尔滨,很多食品的名称都沿用了俄文译名,小的俄式面包叫“沙克”,面包干叫“苏克立”等等。
大列巴个头很大,和半个篮球差不多大小,外壳硬硬的,吃的时候要切片就着黄油、苏波汤才有味道。
大列巴是以面粉、酒花、食盐为主要原料,按俄罗斯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制作时,以酒花酵母发酵,加入适量的盐,用椴木或桦木烤制,酥脆暄软,咸味可口。烤制好的大面包,夏季可存放一周,冬季可存放一个月左右。
巴洛克建筑特点,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巴洛克风格。它的特点是在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强调新奇、变换和流动态的审美。建筑的水泥装饰大多是自由曲线构成的涡卷,墙面凹凸有致和繁缛的装饰,产生了强烈光影效果,所以巴洛克建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艺术建筑物。这种建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
教育书店(松浦洋行),建于1909年的砖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央大街继“马迭尔”之后,一座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标志性的建筑。它追求平面复杂,形式自由,采用各种柱式及壁柱,强调体积的光影变化。建筑师设计了人物雕像撑托着圆弧型阳台,精致的浮雕和优美的造型组成凝固的乐曲,长期以来,一直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座建筑也曾作为俄国侨民会。解放后,成为外文书店,后改为教育书店沿用至今。它也是哈尔滨最有代表性、最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建筑作品。
地址:哈尔滨道里区中央大街122号。
.
http://blog.nphoto.net/yanyan2033/ 快乐,努力.
http://photo.163.com/photos/yanyan20332033/
教育书店
建于1909年,原为松浦洋行,是我市最大的巴洛克建筑代表作品,也是中央大街的标致型建筑。其外观华丽,造型生动,装饰复杂,轮廓丰富。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和形体多变的半圆穹窿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是市Ⅰ类保护建筑。
http://photos.nphoto.net/yanyan2033/
__________________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 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欧洲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巴黎歌剧院。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欧洲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巴黎圣心教堂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欧洲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巴黎的圣心教堂,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