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古迹:襟江书院 文脉悠悠 

2013-10-02 09:37 发布

5257 1 0
清代咸丰十年(1861年),浙江籍泰兴知县金以诚在泰兴县衙东南侧,创办了一所“规制齐备”的新学府———襟江书院。如今,这所走过145年历史的书院,处处透露着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仿佛一位恬静的隐士。
    襟江书院位于江苏省泰兴中学内。光绪《泰兴县志》记载,宋咸淳年间在泰兴建马洲书院,明天启中建凝秀书院,清乾隆时建延令书院,至咸丰初或毁或破,均名存实亡。咸丰八年,金以诚为培养“纯儒”及“名宦”,倡建襟江书院,从咸丰十年春三月至十一年六月,书院建成。金以诚亲撰《襟江书院记》,由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并刻于石碑。书院聘进士、举人等担任讲习,内容以儒学为主。每年的县试也均在此举行。
    襟江书院主体建筑前后四进,从前往后在中轴线上分别建大门、重门、讲堂、文昌魁星楼。1949年前,原五架梁厢房20楹改建为七架梁。后因大门、重门朽蚀严重,于1987重修,将进深由80米缩为67米。现书院由大门、重门、厢房、讲堂组成,共35间。讲堂仍为原貌,大门、重门屋架依旧,厢房均按原样改建。书院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1987年,泰兴县人民政府将修缮后的襟江书院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襟江书院内驻足流连,不仅能感受到独特的静谧、古朴和典雅之美,仿佛还能聆听到一百多年前先生们谆谆的教导声,孺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石刻《襟江书院记》中明确记载,金以诚创办该书院,为的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纯儒”的社会有用人才,并欲使“士若民……闻圣贤之训,修忠信之风”。“名臣纯儒”的办学目标,“忠信济世”的办学理念,如清泉流涌,赓续百年而未竭,从而成为泰兴中学代代承传、割舍不断的文化血脉。
    书院大门前照壁上书“襟江书院”,院名石刻由金以诚立,时金已升任镇江府知府。后又拓石制作“襟江书院”木匾,置于大门门楣以增书院壮观。大门前檐下一斗六升斗拱,门两侧高大圆形石鼓依旧。进大门,穿过重门即是宽大的院落,迎面是讲堂,院内广植树木,面貌一新。重门与讲堂间天井两侧为东号房、西号房。讲堂地势高敞,建筑式样古朴,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为书院的核心部分。门额悬已故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朱东润先生用篆书题写“讲堂”二字匾,殿内设课桌、课椅等教具。
    讲堂前的两侧碑廊陈列着珍贵的石刻,再现了古老书院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主要有四体《千字文》石刻,共58块,每块长85厘米,宽35厘米,字体真、草、隶、篆兼有,为清代书法家王澍所写。这些碑刻刻于清雍正年间,是泰兴市保存比较完整的古石刻。1982年,泰兴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车经费记》碑由泰兴县知县陈谟所立,这块石刻对研究我国科举制度末期有关情况有较高的价值。清道光九年(1829年)泰兴知县李震,因书院“士林日茂,膏火日增”,倡议为书院捐资。李捐资200千文,又有50余人捐资30千文至200千文不等,总计3790千文。《捐赠延令书院碑记》由李震撰文,徐兆鼎书,捐赠者姓名刻在碑中。
    在讲堂北墙壁上还嵌有《襟江书院记》石刻12块,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书。襟江书院记额篆书,文正书,116行,行5字,间有方格。何书法师颜真卿,遒劲峻拔,自成风格,名播海内外,阴刻于汉白玉石,字迹清晰,保存完好。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襟江书院记》石刻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书法大辞典》上收录有《襟江书院记》石刻。这些碑刻,均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文物价值,为世人所重视。
    而今,襟江书院内还陈列着泰兴中学校史。古老书院内的讲台与书桌亦陈列其中,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生动课堂。     

    襟江书院,文脉悠悠,潜流暗通,遥接今古。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1

  • 6k7fgt0
    6k7fgt0 2013-10-2 09:37:49
    从襟江书院走出的名人———金鉽
        金鉽(1869—1950),字范才,亦字式金,号蘅意,别号陶宦。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方志学家,祖籍安徽休宁。
        清同治八年(1869年)5月23日,金鉽生于泰兴县城南草巷。光绪十五年(1889年),入南菁书院学习。光绪十七年(1891年),参加拔贡考试,列全省第四,成为一名优贡。两年后赴江宁(今南京)乡试中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金鉽赴京参加会试名列前茅,接着殿试名列二甲第67名,赐进士出身,时年仅26岁。嗣后金鉽又经朝考取列一等,奉旨以知县用,选任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又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泰兴知县龙璋倡新学,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将襟江书院改建为学堂,金鉽受聘任学堂总教习(校长)。为办好学堂,他多次出资修建校舍,购买书籍,置备仪器,并在龙璋的支持下选送丁文江等一批英才出洋读书,之后又主事泰兴县立中学。
        民国肇建之初,金鉽以其阅历声望被乡人公推为泰兴县民政长,主持一县之政,时间两年。当时民生凋敝,许多人登门求助,金鉽总是慷慨解囊。不少孤苦儿童无人抚养,流落街头,金鉽首创并捐资建立泰兴孤儿院,使他们吃穿有着,还施以教育,以期长大后能自谋生路。孤儿院办了多年,收效良好,受到社会普遍赞誉。金鉽虽然想为家乡父老做好事,但是社会现实总使他感到“艰苦万状”,难胜其任。1916年,金鉽弃官归隐。
        日寇占领泰兴城后,金鉽杜门谢客,苦守岁月,专心著作,以保持民族气节。1940年,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伪行政院邀金鉽赴宁参政。金严词拒绝,托病不出。1944年至1945年,汪伪政府又一次纂修《江苏通志》,鉴于金鉽的资历及修志的丰富经验,当局请他出山主持,金鉽以年老体衰为由婉言拒绝。1947年,由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人推荐,国民政府聘请金鉽任国史馆特约纂修。由于年老体衰,他未即到任。1949年,金鉽在家中风,延至次年夏去世,享年82岁。
        金鉽一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中。他先后主修《宣统泰兴县志》、《民国泰兴县志》、《如皋县志》,参与编纂《江苏通志》、《光绪江苏通州志》,尤尽瘁于《江苏艺文志》,著有《江苏地理沿革考》、《江山小阁诗文集》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