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二环路北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至今山门高悬一块青石匾额,上刻9条穿云飞龙,正中为雍正帝御笔“敕建觉生寺”。由于寺内有一口名闻遐迩的明代永乐大钟,故俗称大钟寺。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第一道诏书就是从南京迁都北京。故宫、天坛和永乐大钟是营建京师的三大工程。明成祖称帝迁都,忙着铸造大钟,为的是宣扬“靖难之役”的“伟业”和定鼎北京的“壮举”。 大钟高6.94米,口沿直径3.3米,总重46.5吨,堪称钟王。钟身内外铸满阳文楷书佛教经咒227000余字,相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是明初馆阁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内容为永乐帝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为主的8种经。大钟铸造精致,声音特佳,轻击圆润悦耳,重击深沉宏亮,声传15公里之外。 这样“魁梧”的大钟当初是怎样挂到钟架上去的呢?原来大钟铸好后。待到冬天,先每隔500米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沟引水,泼水结冰,大钟在冰上滑行至觉生寺的冰土堆上。然后建钟楼,钟挂于楼顶,春暖解冻后取土而钟悬。 ![]() ![]()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