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视角的小城镇经济研究 

2013-08-10 15:59 发布

904 0 0
产业集群视角的小城镇经济研究
任何一个层面上的经济的发展无不是以产业为支持背景和基础,尤其应以工业为主导。而产业发展的规律又总是依一定的经济地域空间为载体,那么一定的经济地域空间及其发展又总是依一定的产业为内容支撑,小城镇经济的崛起一样也应注重从产业及其产业的集聚、集群形成发展极。所以说,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视野中最为活跃的一种经济手段,表现出极强的活力,成为各级政府发展社会经济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们也深深地感悟到:在今天经济社会全面开放的条件下,产业集群不仅激活了小城镇,更是从理论上论证了其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紧密性。
  一、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经济的关系
  (一)产业集群及其在小城镇的地理空间布局定势
  1.中外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现象透析
  解决城市问题依赖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民问题依赖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突破口,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选择。而小城镇的发展则需要产业为其提供经济支柱和物质基础,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经济功能与质量;产业又需要借助产业集群的聚集功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可以说“当代的国际产业竞争就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发展产业集群乃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最有效路径。在国内外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行业利用本地资源或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出现了一些产业关联企业在区域集聚的群落,建成小城镇或新城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乡村、专业小镇、专业小城、专业园区等“集群现象”。如美国硅谷、意大利中东部工业化地区(第三意大利)、法国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瓶产业、墨西哥利昂的鞋业、浙江桥镇中国轻纺城、浙江绍兴市上虞崧厦镇的伞具业、广东中山市古镇的灯饰、福建晋江陈埭镇的鞋业、河南禹州神??镇的钧瓷、河南南阳石佛寺镇的玉雕、河南禹州市顺店镇的铸造业,等等。集群经济,不仅有利于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也不断地完善着城镇的结构与功能,这可谓是国内外城镇经济腾飞的征兆和可喜的现象。实践也证明,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已成为各地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解决城乡及“三农”问题的理性选择。
  2.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新经济地理学立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以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问题的“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从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出发,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是解释区域产业集聚和区域“中心———边缘”形成的关键。其收益递增是指经济上相互联系的产业或经济活动,由于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性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或者是产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规模经济等。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报酬递增模型除了用来解释产业活动的集聚或扩散以外,还被用来解释城市增长动力机制。如克鲁格曼的模型的核心就是:人们向城市集中是由于这里较高的工资和多样化的商品,而工厂在城市集中是因为这里能够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并且,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还认为在空间集聚的过程中,高运输成本将阻止产业地理集聚,在中等水平的运输成本下前向与后向联系的效应最强,即产业集聚更容易维持;劳动力的可移动性越差,扩散的力量就越大。
  新经济地理学的收益递增、外部经济在区际分工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为产业聚集及其沿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产生出集群效应,也为各种经济活动向小城镇聚集、从而建设、发展小城镇,提供了规模效益理论的支撑;报酬递增模型在解释城市增长动力机制时为产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聚集、为人们向小城镇聚集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另外,新经济地理学非常关注传统制造业的集聚,认为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更具有典型性,其外部经济也更明显。而现阶段我国产业大多集中于传统产业,能正确认识这一点将为促进传统产业的集聚,发挥我国的产业发展优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