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工程记录 

2013-08-10 15:56 发布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11

  • jwjntkg
    jwjntkg 2013-8-10 15:56:57
     分析原因,鲍继峰教授认为,“教学区是网格化布局,绿化也追求几何构图,感觉上直来直去,缺少停留的空间。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庭院设计应以如何留住人,如何吸引人为主要目的。设计师应该营造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几种不同的活动空间,为同学们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人的行为心理常希望自己坐在一个背后有依靠或者有树木遮挡的地方。目前座椅的位置和布置方式不太人性化”。另一方面,陈伯超教授提出“在网格化教学单元围合出的均质空间里,庭院应该突现个性化设计”的观点,“它们应该反映出不同的专业性质,比如给排水专业的庭院,铺地可采用管道图案;工民建专业的庭院,可以采用受力的裂纹之类的纹案;机械专业的庭院则可能采用齿轮的铺底图案。雕塑也是如此,应反映专业特点,走在庭院内能够直接感受到这是到了什么馆”。

      节点
      老校门门柱的形体带有汉阙的传统符号,曾经与老校区的主楼一同作为老校区的象征。它记载着沈建大的历史,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昔日记忆。新校区建设时期,老校门的四座门柱也迁移至此,成为新校区景观之一。珍藏四座门柱,体现了沈建大追求文脉的意识。采访中,师生们对此做法表示认可,表示学校需要历史,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另外提出:老校门作为景观,目前没有观赏区域,其前广场较为局促,似乎放在博物馆广场上更为适宜。

    八、调研问卷及分析

      为了使成果更进一步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面向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郑州大学新校区的学生发出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共210份,收回率95.4%,调查问卷涵盖了六方面的内容:大学城建设相关问题、校园的总体布局、校园的道路交通状况、学习空间使用情况、学生生活环境状况、校园人文精神建设。

      其调研结果有时出乎意料,但亦感受益匪浅,统计数据表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高等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和高校使用者真实需求的理解上尚有一定的偏差。我们需要及时地掌握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1.大学城建设相关问题

      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说,大学城选址是重中之重。调查问卷结果已经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1)对城市区位的调查
      35%的学生表示由于新校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不能经常利用城市中心的文化资源,但还可以安排一些特定时间集中去;31%的同学则抱怨由于交通不便,根本无法利用;26%的学生认为虽然路途遥远,但交通尚方便,如果必要,可以实现;8%的同学则表示学校提供的资源已经足够,无需另寻途径。调查中发现,研究生和博士生对于城市中心文化资源共享的需求较为突出。

      (2)对学生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的调查
      较之以前,新校区普遍处于市郊,偏离城市中心。这对同学的出行时交通工具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调查中71%的学生出行主要靠学校附近的公交系统;11%的学生使用自行车;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4%的学生会选择出租车作为出行工具;另外14%的同学表示不能确定。

      (3)对学生去城市中心周期次数的调查
      42%的学生表示2周会去一次市中心;28%的学生1个月去一次;22%的同学1周可以去一次;而3天左右可以去一次的同学只有8%。

      调查结果说明:选址的优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校园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师生的生活质量以及对城市资源的高效使用。

    2.校园的总体布局

      (1)对校园功能分区评价的调查
      在关于校园布局评价的调查中,功能分区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语。功能分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和品质。在对现有校园功能分区的评价的调查中,仅有11.9%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功能分区明确,非常合理。另外,88.1%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地提出该校功能分区存在问题。在这些人中,认为生活区与教学区距离过远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6.7%;认为功能太整合,没有关注零散的交往和运动场地的占26.8%;而认为功能太过单纯,缺少各功能间渗透和融合的学生占14.6%。

      (2)对理想中校园生活模式的调查
      45.7%的学生对功能分区型校园情有独钟;
      34.3%的学生向往“书院式”校园布局(以院系为单位,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等集中在一起,方便易达)。调查中也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理想中的校园模式,例如:①“告别纯粹的功能分区,主要功能适当的分散”;②“向居住区规划学习,使人口规模、基础设施按一定服务半径来分配”;③“相似性质院系按照组团布局,教学生活试验形成小的生活单元,再环绕一个大的景观绿地或者开放交流空间布置”等。这些建议可以作为今后规划设计的参考。



  • kgzo16u
    kgzo16u 2013-8-10 15:56:57
    3.校园的道路交通状况

      (1)对所在校园交通结构的评价调查 如图显示,37.1%的同学表示自己所在校园的道路方向感明确;29.5%持相反的态度,认为交通混乱,方向感较差;22.0%的同学认为校园交通可达性强;还有11.4%的同学表示学校交通真正实现了“人车分流”。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认为方向感是校园交通的首需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交通便捷,利用方便,已实现道路的高使用率”。

      (2)对校园中理想道路宽度的调查
      虽然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一个学校的主干道的宽度应该多少,实际道路宽度应根据学校的规模、人流量、车流量的大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我们在调研中还是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以期对今后的设计有实践性的参考价值,统计结果如下:
      主干道:10~15米;次干道:6米左右;人行道:1.5~2.5米。

      (3)对所在校园自行车停放状况的调查
      目前学生的校内交通工具还是以自行车为主,故自行车的停放问题依然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校园环境整齐化。调查问卷中显示出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停车场的位置、数量。53.8%的学生提出学校有组织停车,收效良好,但是数量不能满足要求;35.2%的同学认为,有组织停车,数量能够满足使用;还有11%的学生反映校内无组织停车,秩序混乱,有待改善。存在自行车停放问题比较严重的区域,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学生公寓区、教学区、运动区、实验区。

      另外,中国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环境和空间尺度,往往超出了使用者合理的步行范围。调查者中有76.4%提出学校应该配备校园巴士,以提高通行效率,加强各功能区的交通联系。

    4.学习空间的使用状况

      (1)对学生自修地点的调查
      学生自修地点的使用频率由高向低依次为:图书馆、专门教室、宿舍。学生对自修教室数量较大的需求与目前校园提供的有限数量间有很大的差距。

      (2)对学生生活区到教学实验区合理通行时间的调查
      人性化的校园设计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规律,尽量减少无效路程,提高交通效率。对于宿舍和教学单元的通行时间,50%的同学认为10分钟较为合理;33%的同学认为是15分钟,还有14%的学生认为20分钟以下可以忍受。

    5.关于生活环境的调查

      (1)运动娱乐设施
      数量和多样化的需求仍是学生讨论的焦点问题,50.9%的学生认为学校运动设施不够,不能满足高峰期的使用;37.6%的同学认为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有11.5%的同学认为情况令人满意。

      在关于体育设施多样性的调查中,71.7%的同学认为功能太过单一。需要增加网球场、游泳馆等设施。
      对于体育运动场地的布置,63.2%的同学认为应该分散、灵活布置。尤其是在学生生活区有零散场地的布置,便于同学就近使用。

      (2)理想的住宿条件 关于理想的住宿人数的调查:
      58.1%的同学认为4人一间较为合理;28%的同学认为应该2人一间;7%的同学同意3人;4.6%的同学认为应该是6人。还有2.3%的学生认为1人。理想的朝向为南向、北向。
      关于卫生间位置要求的调查:69.4%的学生认为卫生间应该内置,另有30.6%的同学提出卫生间应该分层统一设置。其中存在性别差异特征,女生对环境卫生更为关注,普遍认为卫生间应该内置;男生则有一部分人认为分层统一设置,更卫生、更便于管理。

      配套功能的需求调查:

    6.校园人文精神建设

      (1)关于校园建筑风格的调查
      19%的同学认为所在校园建筑风格和谐统一,34%的学生认为校园具有现代感;而32%的同学认为太过理性,缺少人文气息,15%的同学提出新校区过于呆板和单调。这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和对新环境的认知程度的差异。同时,意见反馈中有同学反映出大学校园趋同化的问题。

      (2)关于校园中标志性建筑的调查 同学们心目中标志性建筑依次是:图书馆、教学楼、博物馆、体育馆。

      (3)关于建筑色彩的调查
      无论从采访还是调查问卷方面,同学普遍认为教育建筑具备自身特点,应该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典雅、素净、端庄的色彩应该是主色调。可以适当的点缀活跃的色彩,以活跃气氛。

      (4)关于理想中的人文环境的调查
      同学在选择理想中的校园人文环境时,按照要求程度从第一位到第四位依次是:①有展览、演讲、交流的场所;②校内有古树、传统意味的庭院空间;③具有历史积淀和表现艺术家情感的雕塑;④年代久远的校园建筑。

      (5)关于休息座椅的调查 调查中,有77.1%的同学反映:校园内供人休息的座椅较少,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数目及位置都缺乏人性化考虑。

      (6)关于几何式景观绿化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4.1%的同学认为几何化的景观绿化形式可以接受。另外,32.9%的同学表示纯几何构图式景观化设计太过理性,抹杀了浪漫的情绪,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反馈意见里,同学们提出目前校园景观绿化缺少层次和种类上的变化,在今后的设计中应该引起注意。

      (7)对于校园中心引进水面景观的调查
      64.8%的同学认为学校需要水环境景观设计,它可以令校园充满活力,增加空间层次感。有24.3%的同学提出引进水域维护较难、费用较高的问题;调查中,另有同学对“校园中心区域设置大面积水域,会增加无效路径”的问题提出质疑。同时,规划中引进水面一定要注意当地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避免大面积开挖造成的浪费。

      结果表明,学生渴望交流,向往开放、自由、富有文化气质的校园环境。但是这在快速建设的校园,场所感和环境精神的建立很难一蹴而就,它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究竟如何在“物化”的建筑环境中渗入精神的内涵,这一点需要引发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更深层次的思考。

      调查已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对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问题的思索和讨论仍将继续下去。这里我们并不旨于评判孰是孰非,因为任何一个方案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它受到太多的因素的影响。每个方案作为一种对现代大学规划模式的探索,均有其参考和借鉴价值,我们应该综合地评价它,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希望寄予未来,我们期望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诞生。


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