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了20年的结构设计工作,从一个对建筑似懂非懂的青涩学生,蜕变成了能听懂钢筋混凝土说话的结构工程师,是时间的功劳。只有经过很长时间与建筑工程的厮磨,才能有这样的结果,当然,离对建筑了若指掌还差一些距离,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学生,尽管他有很多别的优势,画图快,使用软件更顺,但是,对工程的这份感觉,他们是没有的。这种认识是感性的。从书本到实践,从实践到内心,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真正了解一个事物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时间会有长有短,前提是你热爱这份工作。 但是,在现实的竞争中,结构专业由于专业的局限和现时国内的设计企业的格局,使得单纯的结构事务所,生存起来很艰难,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但是,因为喜欢和擅长,也不愿放弃这个工作,希望有相同志向的同路人互通有无,一起前行。 |
全部评论8
以前我就推断出代老先生繁体、错体字不是有意或不识错,可以理解,因为打字不是键盘拼音,而是手写,老年人当然容易用繁体写,当板面出现数个可选字时,眼睛不灵,急着敲出繁体、错体,很自然。
建筑事务所多半是做方案,结构事务所聘用些建筑师,甚至设备师,在一起完成项目不是更方便吗?也适量接受些 大院瞧不上眼的活干干嘛!
wj4112 wrote:
现在单纯的结构事务所真的很难生存,除非是名气很大,很多中小设计公司都面临洗牌被淘汰的可能,房地产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对这个基本事实应该有所认识和承认。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一些大型设计公司活很多,人员忙不过来,个人觉得可以考虑暂时配合他们作为他们的一个设计室干点活,长远看还是要另谋出路,很多设计师将来如果不改行都会失业。另外,结构虽说大体上是越老技术认识越深,但是现实中很多老同志不学习新东西,很多认识也很荒唐,基本上一个人脱离设计5年以上技术上就是个废物了,所以干活大多不愿意找老同志;另一方面,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在倒退,现在举国浮躁,关心技术的人不多了,不管你技术有多好,如果没有占据一定资源优势别人也未必找你,这是当下的基本情况。
正是这种情况,设计院的任务会越来越不够养着一个结构团队,设计院的结构团队会萎缩,专注于结构的事务所会服务于多个设计院,错开各设计院的结构淡季,获得更多合适(不是更多)生存空间,年轻人更需要去这种事务所才能接触到需要专业结构设计的项目,这样也造成普通设计院的高素质结构人才向专业事务所的迁徙。
行业萎缩,首当其冲的是准备入行的学生,壁垒的感觉会让他们减少进入这个行业,对已经20年工龄的,只需要降低一点预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