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6
-
6xi15p9 2013-8-9 22:28:30
1) 所谓“温度”后浇带是在结构超长且没有设缝情况下的一种结构措施,后浇带不能代替伸缩缝。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砼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2) 恕老弟孤陋寡闻,那位砖家的论文没有拜读过。
3)个人觉得主楼与裙房之间的沉降差不能准确量化的(因为沉降计算本身就不是绝对准确度的),因此觉得沉降后浇带也是定性的成分更多些吧。例如,对于软弱土上的结构的沉降大部分完成需要的时间较长,但设置的沉降后浇带也不可能一直不封闭啊,一般主楼结构封顶后也就进行封闭了。 如真的产生了很大的沉降差,地面不平的问题就由建筑后期处理吧,反过来也说明沉降后浇带的设置确实是必要的,您觉得呢?
-
42gtu78 2013-8-9 22:28:31
这是原文一段。
“1、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
后浇带分伸缩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设置伸缩后浇带是保证现浇混凝土构件在体积收缩时能释放内力,使现浇混凝土构件不产生有害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沉降后浇带是消除现浇混凝土构件因沉降差而产生内力的有效方法。”
我在争论 “伸缩后浇带” 时,专家引用些“数据”来证明四、五个月后其体内的×××矿物成分还在化学变化导致体积伸账、收缩云云。能伸能缩?是孙悟空的金箍棒伸缩自如!应该命名为“如意后浇带”!“万能后浇带”!
不可否认后浇带在避免构件收缩过量起作用,在调节沉降有一定作用,不能就因此而分类嘛,一样的材料,一样的设计,一样的施工。后浇带就叫后浇带,随意定名,煞有依据的随意分类,太不严谨!特别是 “ 伸缩后浇带 ”的名字会误人子弟啊!
设置后浇带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不同层数之间如高层结构和裙房之间不设缝时,为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通常在裙房的第一或第二跨内设置后浇带,称为沉降后浇带,待高层沉降值大部分完成后浇筑(一般是高层结构封顶后);另一种情况是结构超长不设缝,在每隔30~40米之间设置后浇带,待45天后浇筑,其实这种后浇带的作用是一定程度的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为与第一种的沉降后浇带加以区别,称之为温度后浇带,但这种叫法是民间叫法,规范上并未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