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建筑业界
首页
Portal
建筑人物
社区
BBS
建筑作品
社群
Group
建筑活动
会员日志
Blog
建筑培训
会员相册
Albu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建筑论坛
建筑圈子
QQ登陆
立即注册
登录
北京旧城更新尝试
2013-08-08 08:55
发布
方案及效果图
版权归 m7n3527e 所有,禁止商业使用。
375
5
0
赶出来的作业。不过之前的调研阶段曾经有过一些思考。把调研阶段的论文一起贴出来了。
0
举报
0
m7n3527e
未来城市
高级模式
B
Color
Smilies
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
5
1itg6qq
2013-8-8 08:55:28
01
举报
p64iyb2k
2013-8-8 08:55:28
沙发啊!~~~
看上去开不错,不能更具体点哦?
举报
33v21z9s
2013-8-8 08:55:28
02
举报
qi1hzo1
2013-8-8 08:55:29
03
举报
42gtu78
2013-8-8 08:55:29
论文:
创造高质量的丰富的街道生活
――我对于四合院的认识以及对其进行改造的设想
一. 对于四合院的认识
在阅读了几篇关于四合院的研究论文后,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抱着四合院模式不放。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技术的发展等原因,已经没有必要抱着这件旧马褂当做救命的灵药了。
我认为当前之所以专家学者会对四合院模式恋恋不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院落使人们与自然亲近,是一种最符合人类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居住模式。
但四合院模式仅仅是院落住宅的一种,四合院模式以低密度为前提,其与当代社会是否相溶?长袍马褂虽好,但现代社会又有几个人能够有资格整日穿着闲庭信步?
院落住宅的与自然的亲近是值得研究的,但是至于是不是一定要以四合院的模式来完成这种亲近则值得怀疑。机械的恢复四合院乃是精英阶层对于大众生活改造的一种一厢情愿的认识。
这里,我想提及很有趣的一种观点,源自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其实是一种反自然的文化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亲近自然的文化。一个居住在环境严酷的温带的、依靠一条时常泛滥的河流来生存的农业民族,其自然对于自然产生了一种很有趣的关系:畏惧、憎恶但是又离不开它。这一点在四合院中以有着很好地体现:四面围合的严格的对外界的封闭性很显然是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条件,对于周围的环境绝对谈不上欣赏。但是为了生活所必需的阳光雨露,又不得不在住所的中央向天空开 敞—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最低限度的接纳同时最大可能性的对自然的一种抵御吧。
2.四合院的院落空间促进了交往,这一点被支持恢复四合院居住模式的精英人士认为是解决当代人情冷漠的灵丹妙药。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误读。四合院本身是因应于农业社会的“自耕自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一种排斥公共交往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居住模式。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要求社会以家庭或者家族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基本不存在商品交换关系等社会关系,既缺乏交往的必要。
因而,即使在封建社会,在皇权弱化的南方地区,在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条件下,内向封闭的四合院在古代即早已被打破,院落向街道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底层敞向街道,院落空间和公共街道空间互溶互渗。在商品经济的要求下,真正的公众生活产生,原本纯交通性的街道空间成为商业街,成为了真正公众生活的空间容器。
据此,我认为根据北京旧四合院地区的现状,提供质量良好的街道空间以倡导公众性的“街道生活“是具备可行性的方向。
以上分析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原本被认为是:亲近自然、促进交往的四合院模式却反而可能是一种对于社会、他人和自然都有着极强的防御性的反自然、反公众的生活模式。其对于邻里关系的促进作用则源于解放后由于大家族衰亡从而使单一家族居住的四合院演变为多个核心家庭聚居的大杂院之后的一种对于四合院建筑原型的误读而产生的。这时的四合“院“成为了一种“组团绿地“的变体从而促进了交往。但此种交往的质量其实是值得怀疑的,其“四和“的形式同时带来了居住的私密性差、个别住户采光差的缺点。“院“是好的。“四合“的价值值得怀疑。
3.四合院本身作为一种与古老中国相联系的古文化原型,能够满足国内部分文化精英确立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需求,本身成为了古文化的一种象征。
同时亦满足了部分国外人士的文化猎奇心理,这其实和他们去保护非洲的原始部落的一种原生态生活的出发点是类同的。四合院成为了一种化石和模型。
这些恐怕就不再单纯是建筑问题了。
4.新建复古四合院(或者四合院整修)满足了国内新贵阶层的需求,因为:
1)四合院对外部的极强的防御性满足了在当代由于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化的畸形社会中新贵阶层对于安全性的追求。此时四合院又成为单一家庭的居住单元。
2)其低密度、接天接地的形式很好的彰显了新贵阶层的社会、经济能力和地位。
3)其中国古文化的形式、符号等使新贵们很好的提升、标榜了其文化品位。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于作为中国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四合院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但作为一种历史遗存的建筑形式,可局部保护。
同时,由于社会上仍然有部分需求,因而从商业角度开发少量高档住宅仍具备可行性。
当我们抛开复古自恋的心理来客观的研究四合院,它仍然可以给我们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1) 融洽的邻里关系:“聚居“、‘群集“是人的本能之一;对孤独的天生恐惧,对大自然无可预见的恶劣环境条件的避让,对共同获取食物抵御饥饿和唁函的渴望,对生存的温暖与群体安定的期待,种种主客观要求决定人类的聚群而居。
2) 对自然的亲近:即宅旁的私有户外空间。
3) 多义性空间、多种空间叠合压缩所带来的空间诗意。
为满足以上需求,《建筑师》115期的《作为原型的“院落“及其在当代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探求》一文作了有益的探讨,作者用类型学的方法,共总结出了院落原型对于构建当代居住环境的四点启示:
1) 能够保证私密性的空间;认为传统院落的围合空间形式的传承并不是最主要的,在当代的住宅设计中,重要的是各级各类私密性空间的创造。它应该容纳什么样的活动,适应什么样的行为情绪。至于围合形式的采用、封闭或者开放的程度还要以具体情况而定。
2) 接近住宅的交往空间:这种空间的强化处理使得人们可以很容易的从小家的环境进入到另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具有少量住户的公共客厅的功能,能够促成“熟悉“程度的交往的发生。
3) 交通流与交往空间的结合:传统院落中,院子本身也承担交通功能,这样的空间组织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一种非常随意、自然的状态下获得,群体感油然而生。现代住区结构中交通系统地组织有被独立对待的趋势,交通流被抽象成机械的不同宽度与线型的点线面。应该重新重视起交通流与交往空间的结合,从而构建促成交往的环境触媒。
与交往空间结合的交通流,应该是频率出现较高的步行交通流(上下班、入户、购物、休闲等),交往空间可以是多类型空间。
4) 套型内的院落:这样可以恢复传统院落中家庭内部既可享有的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舒畅感。
作者通过以上手段,希望建立一种“孤独而非寂寞“的新时代住居。
在18日的初步调研中,我发现现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消失的院落:原来的四合院己经大多已被加建的简易住房占据,往往只剩下一条窄而弯曲的巷道,“院“成为了“巷“。院内加建应该是低收入住户为了提高收入的私人行为,可能不易禁止。
2) 居住人口以城市的中下等收入人群为主,平均年龄较大,老年人口众多。同时亦混杂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其中的一些简易加建住房。
3) 在“院“消失、四合院变为大杂院之后,公众的(尤其是老年人的)休闲、社交生活转移到街道空间,街道中凡是可以容纳活动的边角、凹空间等等都成为老人们休闲生活的场地。
4) 加建房屋已占据街道的人行道部分,加建部分多为为周围居民服务的小型商业店面,个别作为出租屋,而加建剩余的人行道空间又多被停车或者杂物堆放占据,街道界面凌乱。
5) 主街道车行路面约4—5米左右,我们去的时间约是周末下午2—5点之间,尚无过多车辆通行,交通不拥挤,但不知道是否存在高峰时期的拥堵现象。路旁停车较多,不知是否会产生瞬时的高峰。
6) 胡同内公共卫生间较多,看来大多数人仍主要依靠公用卫生间,拥有私人卫生间的住户可能不多(但未详细调查)。公用卫生间条件尚好。胡同内有公众低价澡堂,可能私人洗浴设备不普及。
针对以上调研的结果,我初步认为我们对之进行改造的着力点可以放在创建高质量的丰富的街道生活上来。
目前的现状既是:街道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公众交往空间,但是因为并未有相应的建筑处理对之进行响应,所以现在的街道生活是低质量、凌乱不堪的。而针对现状,将交往空间重新从街道移入院落内部可能是不现实同时也未必是上策。因此,在现状的基础上对街道进行整修,创造高质量的街道生活不失为一个可能的方向。
我初步的设想,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 主街道适当拓宽为双车道,人车混行。取消人行道,但是结合现状将商业店面统一规划建设,商业店面之间的原人行道空间规整为室外活动场地,适当拓宽后以绿篱与车行道进行部分隔离,同时尽量在活动区域创造树荫空间。
2) 局部拆改为高档商品住宅,以创造经济效益。补偿公共设施建设费用。
3) 集中设置停车,部分拆改为停车场,并尽量将停车场设置在区域外缘,减少车辆进入。
4) 在社区居委会的位置拓宽为区域中心广场,确立区域中心,并同时提供较大型公众活动的场所。同时将一些街道交叉口区域拓为小型的街角广场。
5) 尽量规范、改善院内加建房屋的质量,以自愿原则改善卫生设施。
6) 公用卫生间部分凹入街道壁面,处理好其与街道的关系。
a) 以上浅见,很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和学习加建房屋已占据街道的人行道部分,加建部分多为为周围居民服务的小型商业店面,个别作为出租屋,而加建剩余的人行道空间又多被停车或者杂物堆放占据,街道界面凌乱。
b) 加建房屋已占据街道的人行道部分,加建部分多为为周围居民服务的小型商业店面,个别作为出租屋,而加建剩余的人行道空间又多被停车或者杂物堆放占据,街道界面凌乱。
,谢谢。
举报
m7n3527e
未来城市
建筑微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全部评论5
看上去开不错,不能更具体点哦?
创造高质量的丰富的街道生活
――我对于四合院的认识以及对其进行改造的设想
一. 对于四合院的认识
在阅读了几篇关于四合院的研究论文后,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抱着四合院模式不放。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技术的发展等原因,已经没有必要抱着这件旧马褂当做救命的灵药了。
我认为当前之所以专家学者会对四合院模式恋恋不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院落使人们与自然亲近,是一种最符合人类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居住模式。
但四合院模式仅仅是院落住宅的一种,四合院模式以低密度为前提,其与当代社会是否相溶?长袍马褂虽好,但现代社会又有几个人能够有资格整日穿着闲庭信步?
院落住宅的与自然的亲近是值得研究的,但是至于是不是一定要以四合院的模式来完成这种亲近则值得怀疑。机械的恢复四合院乃是精英阶层对于大众生活改造的一种一厢情愿的认识。
这里,我想提及很有趣的一种观点,源自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其实是一种反自然的文化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亲近自然的文化。一个居住在环境严酷的温带的、依靠一条时常泛滥的河流来生存的农业民族,其自然对于自然产生了一种很有趣的关系:畏惧、憎恶但是又离不开它。这一点在四合院中以有着很好地体现:四面围合的严格的对外界的封闭性很显然是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条件,对于周围的环境绝对谈不上欣赏。但是为了生活所必需的阳光雨露,又不得不在住所的中央向天空开 敞—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最低限度的接纳同时最大可能性的对自然的一种抵御吧。
2.四合院的院落空间促进了交往,这一点被支持恢复四合院居住模式的精英人士认为是解决当代人情冷漠的灵丹妙药。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误读。四合院本身是因应于农业社会的“自耕自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一种排斥公共交往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居住模式。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要求社会以家庭或者家族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基本不存在商品交换关系等社会关系,既缺乏交往的必要。
因而,即使在封建社会,在皇权弱化的南方地区,在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条件下,内向封闭的四合院在古代即早已被打破,院落向街道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底层敞向街道,院落空间和公共街道空间互溶互渗。在商品经济的要求下,真正的公众生活产生,原本纯交通性的街道空间成为商业街,成为了真正公众生活的空间容器。
据此,我认为根据北京旧四合院地区的现状,提供质量良好的街道空间以倡导公众性的“街道生活“是具备可行性的方向。
以上分析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原本被认为是:亲近自然、促进交往的四合院模式却反而可能是一种对于社会、他人和自然都有着极强的防御性的反自然、反公众的生活模式。其对于邻里关系的促进作用则源于解放后由于大家族衰亡从而使单一家族居住的四合院演变为多个核心家庭聚居的大杂院之后的一种对于四合院建筑原型的误读而产生的。这时的四合“院“成为了一种“组团绿地“的变体从而促进了交往。但此种交往的质量其实是值得怀疑的,其“四和“的形式同时带来了居住的私密性差、个别住户采光差的缺点。“院“是好的。“四合“的价值值得怀疑。
3.四合院本身作为一种与古老中国相联系的古文化原型,能够满足国内部分文化精英确立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需求,本身成为了古文化的一种象征。
同时亦满足了部分国外人士的文化猎奇心理,这其实和他们去保护非洲的原始部落的一种原生态生活的出发点是类同的。四合院成为了一种化石和模型。
这些恐怕就不再单纯是建筑问题了。
4.新建复古四合院(或者四合院整修)满足了国内新贵阶层的需求,因为:
1)四合院对外部的极强的防御性满足了在当代由于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化的畸形社会中新贵阶层对于安全性的追求。此时四合院又成为单一家庭的居住单元。
2)其低密度、接天接地的形式很好的彰显了新贵阶层的社会、经济能力和地位。
3)其中国古文化的形式、符号等使新贵们很好的提升、标榜了其文化品位。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于作为中国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四合院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但作为一种历史遗存的建筑形式,可局部保护。
同时,由于社会上仍然有部分需求,因而从商业角度开发少量高档住宅仍具备可行性。
当我们抛开复古自恋的心理来客观的研究四合院,它仍然可以给我们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1) 融洽的邻里关系:“聚居“、‘群集“是人的本能之一;对孤独的天生恐惧,对大自然无可预见的恶劣环境条件的避让,对共同获取食物抵御饥饿和唁函的渴望,对生存的温暖与群体安定的期待,种种主客观要求决定人类的聚群而居。
2) 对自然的亲近:即宅旁的私有户外空间。
3) 多义性空间、多种空间叠合压缩所带来的空间诗意。
为满足以上需求,《建筑师》115期的《作为原型的“院落“及其在当代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探求》一文作了有益的探讨,作者用类型学的方法,共总结出了院落原型对于构建当代居住环境的四点启示:
1) 能够保证私密性的空间;认为传统院落的围合空间形式的传承并不是最主要的,在当代的住宅设计中,重要的是各级各类私密性空间的创造。它应该容纳什么样的活动,适应什么样的行为情绪。至于围合形式的采用、封闭或者开放的程度还要以具体情况而定。
2) 接近住宅的交往空间:这种空间的强化处理使得人们可以很容易的从小家的环境进入到另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具有少量住户的公共客厅的功能,能够促成“熟悉“程度的交往的发生。
3) 交通流与交往空间的结合:传统院落中,院子本身也承担交通功能,这样的空间组织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一种非常随意、自然的状态下获得,群体感油然而生。现代住区结构中交通系统地组织有被独立对待的趋势,交通流被抽象成机械的不同宽度与线型的点线面。应该重新重视起交通流与交往空间的结合,从而构建促成交往的环境触媒。
与交往空间结合的交通流,应该是频率出现较高的步行交通流(上下班、入户、购物、休闲等),交往空间可以是多类型空间。
4) 套型内的院落:这样可以恢复传统院落中家庭内部既可享有的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舒畅感。
作者通过以上手段,希望建立一种“孤独而非寂寞“的新时代住居。
在18日的初步调研中,我发现现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消失的院落:原来的四合院己经大多已被加建的简易住房占据,往往只剩下一条窄而弯曲的巷道,“院“成为了“巷“。院内加建应该是低收入住户为了提高收入的私人行为,可能不易禁止。
2) 居住人口以城市的中下等收入人群为主,平均年龄较大,老年人口众多。同时亦混杂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其中的一些简易加建住房。
3) 在“院“消失、四合院变为大杂院之后,公众的(尤其是老年人的)休闲、社交生活转移到街道空间,街道中凡是可以容纳活动的边角、凹空间等等都成为老人们休闲生活的场地。
4) 加建房屋已占据街道的人行道部分,加建部分多为为周围居民服务的小型商业店面,个别作为出租屋,而加建剩余的人行道空间又多被停车或者杂物堆放占据,街道界面凌乱。
5) 主街道车行路面约4—5米左右,我们去的时间约是周末下午2—5点之间,尚无过多车辆通行,交通不拥挤,但不知道是否存在高峰时期的拥堵现象。路旁停车较多,不知是否会产生瞬时的高峰。
6) 胡同内公共卫生间较多,看来大多数人仍主要依靠公用卫生间,拥有私人卫生间的住户可能不多(但未详细调查)。公用卫生间条件尚好。胡同内有公众低价澡堂,可能私人洗浴设备不普及。
针对以上调研的结果,我初步认为我们对之进行改造的着力点可以放在创建高质量的丰富的街道生活上来。
目前的现状既是:街道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公众交往空间,但是因为并未有相应的建筑处理对之进行响应,所以现在的街道生活是低质量、凌乱不堪的。而针对现状,将交往空间重新从街道移入院落内部可能是不现实同时也未必是上策。因此,在现状的基础上对街道进行整修,创造高质量的街道生活不失为一个可能的方向。
我初步的设想,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 主街道适当拓宽为双车道,人车混行。取消人行道,但是结合现状将商业店面统一规划建设,商业店面之间的原人行道空间规整为室外活动场地,适当拓宽后以绿篱与车行道进行部分隔离,同时尽量在活动区域创造树荫空间。
2) 局部拆改为高档商品住宅,以创造经济效益。补偿公共设施建设费用。
3) 集中设置停车,部分拆改为停车场,并尽量将停车场设置在区域外缘,减少车辆进入。
4) 在社区居委会的位置拓宽为区域中心广场,确立区域中心,并同时提供较大型公众活动的场所。同时将一些街道交叉口区域拓为小型的街角广场。
5) 尽量规范、改善院内加建房屋的质量,以自愿原则改善卫生设施。
6) 公用卫生间部分凹入街道壁面,处理好其与街道的关系。
a) 以上浅见,很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和学习加建房屋已占据街道的人行道部分,加建部分多为为周围居民服务的小型商业店面,个别作为出租屋,而加建剩余的人行道空间又多被停车或者杂物堆放占据,街道界面凌乱。
b) 加建房屋已占据街道的人行道部分,加建部分多为为周围居民服务的小型商业店面,个别作为出租屋,而加建剩余的人行道空间又多被停车或者杂物堆放占据,街道界面凌乱。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