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思 这个小住宅设计是我校今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设计题。稍加整理,并加作了模型,在这里也想同各位交流一下。 设计题为坡地小住宅设计,时间为2小时,基地假设位一南向坡地,要求在长、宽、高均为7米的立方体中,为一位艺术家设计兼有工作室的住宅。 设计的最初着眼点是7米的高度。按照通常的做法,以3米为一层来计算的话,应为6米两层,而题目中的7米应该是可以找到切入点之处。于是把决定通常的两层分成三层,第三层的起居和寝室(高度+440cm)形成两侧挑空的悬浮平台,南北两侧按照坡向布置,并朝向天空开放。 一层的处理上,利用住宅中仅有的一道室内实墙(如果车库后方那道隔开浴室的墙不算的话)分隔车库与工作室。考虑到工作室与住宅在使用上区分,仅将浴室与工作室一起布置。 二层部分在工作室上方挑空,并利用卫生间在平面上划分出书房及厨房,餐厅(高度+220cm),介于两者之间的连接架可用来放置餐具及书籍。在考虑二楼到三楼的楼梯时,如果从餐厅直接上楼,将会使整个立方体剩下一个没用的角落,最后决定在角落设置螺旋楼梯至三楼,并使整个立方体四个角的处理上互不相同。另外,由于在一角布置了螺旋楼梯,原有立方体的方角被修圆后,使得原本四面均向,呈均质状的立方体变成以南向,西向立面为外向主立面,所连接的东向,北向立面则成为包裹工作室的内聚性外墙。 设计中的思考 对于立方体的设计,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分解立方体体量的空间操作过程。 立方体所具有的均质性,无方向性以及所不具有的hierarchy空间,在实际使用中并不方便。所以在整个空间操作上,通过分解题目所给出7米高度所暗示的条件,以两层加上夹层的垂直分割,利用高差区分功能的方法,力图能给出一流动的空间形态。特别是最上层的透明体,沿着坡向轴向布置,由玻璃天窗朝向天空开放,即仿佛要从立方体中逃匿一般,确依旧是立方体的一部分。事实上,它是立方体的呼吸口。 这个分解过程,完全是一个内向式的空间操作过程,是一个内部空间分解再构成的结果。立方体仍然还是立方体,但由于其内部空间在分解、构成中却由均质,单纯而变得具有方向性和富有意义了。 在此感谢T.I.T兄提供的帮助。 ![]() |
全部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