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企业不动产管理的关系研究 

2013-08-07 22:47 发布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18

  • 5k07porc
    5k07porc 2013-8-7 22:47:16
    参考:对于业主来说,建筑是期货还是现货?
    http://hi.baidu.com/archibus/blog/item/b7b52ced69426a4178f055e0.html

    期货的发展小史:

    最初的期货交易是从现货远期交易发展而来,最初的现货远期交易是双方口头承诺在某一时间交收一定数量的商品,后来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口头承诺逐渐被买卖 契约代替。这种契约行为日益复杂化,需要有中间人担保,以便监督买卖双方按期交货和付款,于是便出现了1571年伦敦开设的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 ———皇家交易所。

    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848年,82位商人发起组织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目的是改进运输与储存条件,为会员提供 信息;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引进远期合同;186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 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1882年 交易所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增加了期货交易的流动性。

    芝加哥的这几个时间点,对于芝加哥学派提出的现代建筑风格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期货交易所,以及大量的金融公司,可是建筑风格的大客户,1871年火灾之后重建,最着急的就是这些金融机构的大楼。

    我想,当建筑不是作为艺术,而是作为一笔交易的时候,形式就只能追随功能了。而当时,建筑architecture,在欧美的主流意识里面,还都是一门艺术。在芝加哥这个交易之城,在业主都是满脑子交易合同的金融家的城市,建筑物的建造才有可能纯化为一笔交易,就像已经大量在建造的谷仓(这是柯布西埃在50年后要大力学习的对象),形式才第一次从建筑中被剥离。

    不可否认,这对于艺术品来说,是一种粗俗的然而实用的态度。但是,对于一笔交易来说,其艺术性倒是多余的。这场现代建筑革命,我想,在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里面就已经埋下了思想矛盾的种子了。


  • 2u4p7dx
    2u4p7dx 2013-8-7 22:47:17
    再理一下这个逻辑线条:

    1,形式至上——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在古典传统中,以形式(艺术)作为首要目标的建筑学(architecture),是主流意识;功能、平面布局、空间环境质量是次要的。

    注:这里用黑格尔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并不是非常恰当,因为黑格尔无法代表全部古典主义的形式至上,他只是把建筑的某些特质和音乐对比进行哲学思辨。

    2,形式追随功能(沙利文1890’):
    当1871年芝加哥大火后,期货等金融企业急需重建,那些土豆小麦的期货生意可是等不及的,于是需要很长时间雕琢建筑的艺术家们,就不如实用的以功能优先的建筑师更受业主欢迎——1851年水晶宫也是同理。而这个建筑师群体,在交易意识浓厚的美国,是本来就存在的。他们主张“形式追随功能”。这时候还无法把艺术形式全面否定掉,而是将主次顺序调换。

    3,装饰是罪恶(卢斯1907): Art-deco [+] 新古典主义
    芝加哥大火到二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欧洲和美国都处于时光交错的局面中。但是,在逻辑上:外表面的装饰性,在形式追随功能之后,就不得不变成功能之一,因为外表面总不能光溜溜的,总得给它一件衣裳穿吧,这Art-deco成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艺术了。

    在这些年间,美国从未停止过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那些说芝加哥学派只是昙花一现的,不是有其语境而被误解,就是胡说。甚或是把欧洲跟美国光怪陆离的交织在一起谈问题。以古典样式为主要形式的Art-deco(这是作为现代建筑风格的一个分支)和新古典主义(这是作为古典建筑风格的最后一代),根本就是一回事:就是作为功能优先的建筑物,总得做件好看的衣裳。而那个时代的审美观,无疑仍然还弥漫着古典的风尚——希特勒占领下的欧洲,就做了这种“统一规定”。

    而在1930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就成立了大概是全球第一个CRE部门,来管理她庞大的建筑设施组合。她在过去的40年建造的主要是工厂,也就是不被作为古典主义艺术家的建筑师认为是architecture的building,她不断建造的实验室、办公楼(埃因霍温的White lady)是在逻辑上自然而然的现代化的。

    4,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密斯1950‘):
    密斯到了美国之后(1933),他的视野发生变化了——他在欧洲做的大部分是住宅项目,而到了芝加哥却接了大量的公共建筑项目,都是政府企业机构委托的,这美国业主(CRE才刚刚开始)早早就把形式当作追随功能的一项功能了。他在欧洲包豪斯和一群先锋建筑师创建的理念,在美国居然找到了更早的渊源,以及更大数量的企业机构客户,我相信密斯是在这些项目之中完成了自己作为大师的全部哲学思想。

    可是,历史不是密斯一个人写就的:他的哲学思想确实为美国建筑界带来了理论上的提升;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美国的市场成就了密斯。这个市场就是作为设计师的客户的业主方(尤其是非住宅建筑,大企业的CRE),他们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效率优先的设计思想。是这种市场土壤和建筑师思想的互动,成就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历史地位。

    进而,当这个风格风靡全世界(随着50年代美国的跨国企业的全球扩张?),居然成为世界风。这颇有点像上一次的世界风——巴洛克+洛可可——也在17-19世纪流传了300年。其时,古典主义已经没有什么创新的可能性了,也因此复兴古典主义拼贴了所有古典符号(也包括巴洛克),也算是一种创新。

    与美术史不同的是,绘画可由画家个人成就一个风格,而建筑艺术是必须建造和使用的一种最特别的艺术(如果她也算作一种大型公共艺术的话)。艺术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但是,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对其自身历史的反思和创新,建筑艺术则是对建筑物发展历史的创新。现代建筑风格否定掉了自为的建筑形式,甚至于取消了古典所认为的那种形式,就像抽象画派否定掉了写实(有了摄影术的竞争)。

    综上所述,在没有这种历史演变的context,在失去这种内在的逻辑顺序之后,当代的中国人已经很难理解大师们为何要说“形式追随功能”、“装饰是罪恶”、“少即是多"、”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更不用说再后来的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言说。


  • tgmqw9dd
    tgmqw9dd 2013-8-7 22:47:17
    摘《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柯林斯):

    1836年,《下议院特别委员会对通风、采暖及传声问题的报告》。由于英国老议会大厦的通风采暖等建筑老大难问题,在重建议会大厦时,议会就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去调查,W.S.英曼发表了这个调查报告。有不少建筑师和科学家(包括法拉第)都提出来想法,但只有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和建设性的建议。

    这个人就是里德,一个医生,他早就注意到了采暖、通风和声学的结合问题。西敏新宫聘请他做巴里的顾问。他最后设计的基本系统是当时称为“热通风”型的,也曾经用在临时下议院里。他和巴里之间就专业问题争论很久,这表明在哥特式复兴建筑中,理性主义也成为创造力的一个独特方面。


  • 70rvn3s
    70rvn3s 2013-8-7 22:47:17
    现在浦东的天际线全被毁掉了!乱哄哄一片!


  • qi1hzo1
    qi1hzo1 2013-8-7 22:47:18
    ▲1980年代发生的企业管理变革

    【摘自】《美国现代大企业与美国社会》

    80年代初,美国学者帕斯卡和阿索斯等提出了建立“企业总体优势”的企业价值观念。这种新理论既不同于传统的管理理论,也异于奉行多时的行为科学管理学说。有人认为,泰勒制所采用的机械的、等级分明的管理方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但不能持久。新理论从本质上注重生产效率和人际关系,强调企业的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只有在合作、信任、友爱、团结和进取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实现。

    进入80年代以后,最大的 1000家公司中就有半数以上的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精简或改组。这些公司以提高企业的效益为目的,出售、关闭或合并亏损的原公司的企业,集中力量办好中坚企业,加强有竞争力的产品的生产。此外,几乎所有大企业都改变以往那种个人就业长期稳定的做法,裁减职工,而较多地雇佣从事部分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例如,通用电器公司6年内裁并或关闭了305家企业,裁员13万,结果估计该公司1987年的利润比前一年增加了16%。

    与传统的旧方式——董事长负责决策、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的做法不同,许多大公司的最高领导层出现集体领导的趋势,即组织总经理办公室、董事长办公室、董事委员会、总经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机构,作为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核心。此外,许多大公司为了协调各事业部的管理,还采用“集团部制”(又称“超事业部制”,异于50年代开始流行的分权制),即将公司所有的事业部按业务性质分成几大类,每一大类作为一个“集团部”,设集团部经理,主管所属的事业部。这便于缩小总公司直接管理的幅度,加强了对事业部的管理和协调。另一种改革趋势是,从一维式组织机构向多维式组织机构(又称矩阵式组织)发展。后者由原来的垂直领导系统(各职能部门)与为完成某一专门任务而成立的专门小组的横系统(由各职能部门派员组成)构成一个矩阵式组织。这种组织体制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又加强了各部门的协作,从而避免了重复的工作。【摘完】

    这一轮企业管理的变革潮流对于企业不动产(CRE)的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核心业务愈加清晰,而作为非核心业务的企业不动产业务开始分流出去。于是企业中从事非核心业务的员工减少,转为外包给专业公司(劳动力转移),而非核心业务更加明晰的确定为“为了更好的支持企业核心业务开展,而提供专业服务”。

    在此种语境逻辑下,企业盖楼就再也不可能设立工程项目组(甲方1),而是设立针对企业业务需求而开展服务的整合不动产与建筑设施服务部门(CRE企业不动产,FM设施管理,GSA美国总务署,IBM公司的综合服务部门GS),也即甲方2。

    如果上述推论正确的话,那么中国的企业界和建筑界正在发生同样的演变。这个逻辑演变的绝佳案例是中国平安集团,及其在陆家嘴的平安金融大厦项目(2002-2010)。

    详见案例分析:
    Any-Deco:陆家嘴平安金融大厦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338639174&sty=1


  • n2x71g69
    n2x71g69 2013-8-7 22:47:18
    我想了很久,终于得到了一个能够与柯布西埃时代所盛行的那个词(Art-Deco)对应的名称:Any-Deco。因为中国的企业史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于西方的那个时代(只是在某些方面,但是中国的商业史是压缩了西方的数十倍的水平发展的,十年顶一百年),其企业不动产管理(也包括企业去租用的建筑)所能影响到的建筑风格一定也在跟随着演变。

    在西方,这个演变的转换节点就是Art-Deco,在中国就是Any-Deco。不再有什么确切的“风格”,任何的元素都可以拿到建筑的表皮上使用,表皮也只是她自身了,与建筑结构分离了,与作为建筑艺术的建筑精神分离了。这一轮转换,正在中国上演,我们都身处其中。未来如何走向,在一些属性方面有西方历史可以借鉴,在逻辑上,是相当清晰可见的;而有一些属性是捉摸不定的,甚至于是在受到我们今天言论的影响而发生离散。


  • eqdnl74
    eqdnl74 2013-8-7 22:47:19
    这么多文字呢?


  • p64iyb2k
    p64iyb2k 2013-8-7 22:47:19
    《战略与结构》,钱德勒,1965

    杜邦公司在1919年的组织结构图里面就有CRE(企业不动产)部门,直接向总裁汇报,1921年划到服务部下面。服务部并列的还有工程部(狭义的FM部门中的一部分职能)。这比我之前调查到的飞利浦1931年成立CRE部门还要早。

    另外,杜邦当时接管了面临困境的通用汽车,进而启用斯隆(1921),斯隆整建制的将通用汽车的组织结构现代化了,史称“斯隆架构”。

    斯隆在1919年将企业不动产和设施管理等职能称为“管家”,其中还包括法律税务保险等职能。这些管家服务都是日后被首先广泛外包出去的职能。

    我们如果能够将这两家公司在1920年代之前和之后的建筑风格做一史料对比,会很有趣。

    这里有介绍通用汽车工厂历史的:
    http://canadianponcho.activeboard.com/index.spark?aBID=118110&p=3&topicID=37134625&page=1&sort=newestFirst
    http://atdetroit.net/forum/messages/6790/40008.html?1110934626



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