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钢结构制造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钢结构在建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后,大量的超高层建设、工业厂房、市政高架、体育场馆,以及众多的公共设施建设,都采用了钢结构。 进入21世纪以业,全国钢结构产量,据不完全统计,从90年代年钢结构加工100多万吨,到2005钢结构加工达到1000万吨左右,翻了10倍;钢结构构房屋,从90年代上平均300多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平均2400多万平方米,增长了8倍钢结构制作安装企业从400余家,发展到目前具有市场准入条件的上千家,其它与钢结构行业配套的相关企业及末登记在册的小企业估计有上万家;其中年产量在2万吨以上的有约50家,部分企业的年产量甚至达到10万吨以上,并在国内外承担了一大批结构复杂、规模宏大、难度很高的钢结构工程的制作和安装,表明我国钢结构行业已具备较强的生产实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我国近十年来在空间结构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跨度超过100m的空间结构大量出现,网壳、网架、钢桁架、索膜张拉结构成主与张弦结构,成为这一时期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主流。在结构材料方面,向轻质高强发展。在应用领域方面,主要是体育场馆、大跨度机库、会展中心等。例如,1994年建成的天津体育馆净跨直径108m,采用球面网壳;1997年建成的长春体育馆,平面形状为桃核形网壳,外围尺寸可达146m*191.7m;1998年竣工的上海8万人体育馆,其钢结构悬臂桁架跨度最大达73.5m,伞状膜结构的挑蓬50m,总覆盖面积达22000m2.大型飞机维修库,如首都机场22500 m2四机位机库。 既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在钢结构产业发展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