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的应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60年就开始修建铁链桥,最著名的是大渡河泸定桥,充分表明了我国古代在金属结构方面的卓越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钢结构建筑得到了较大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盛时期(50年代~60年代初),二是低潮时期(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三是发展时期( 80年代至今)。50年代以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为契机,取得了卓越的建设成就。 60 年代国家提出在建筑业节约钢材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误区,限制了钢结构建筑的合理使用与发展。 八十年代沿海地区引进轻钢建筑,国内各种钢结构的厂房、亚运会的一大批钢结构体育馆的建设,以及多栋高层钢结构建筑的建成是中国钢结构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但在1994年前,中国超过100米高的高层建筑152幢,其中只有9 幢采用钢结构或钢-混结构,而在国外这样高的建筑一般都首选钢结构。我国每年的建筑用钢量仅1%被用于预制钢结构,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用量比较,差距巨大。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未曾有过的兴旺景象。 主要表现在: 1、高层、超高层建筑由中外合作到国产化的起步。我国著名的高层、 超高层建筑大多是中外合作的产物,如上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深圳地王大厦、北京京广中心等。中外合作设计对于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及锻炼培养人才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1998年建成的大连远洋大厦(高201m,51层)标志着高层钢结构建筑国产化的起步,1999年建成的深圳赛格广场(291.6m,72 层)是世界上最高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建筑。 2、轻钢结构建筑的迅猛发展与国外公司的大批涌入。近年来, 轻钢建筑以其商品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使用效果好、应用面广、造价低等优势获得了迅猛发展。全国每年约有200万平方米轻钢建筑竣工。在此背景下, 国外轻钢结构生产厂商也纷纷在我国设分公司、制造厂,获得了很大的销售量。 3、空间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量大跨度的建设项目陆续兴建, 如天津体育中心(直径108m,1994年)、上海8万人体育场看台顶盖(1998年)、 沈阳博展中心室内足球场(144×204m,2000年)等。 我国钢结构建筑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在材料、工艺设计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在有些领域尚属空白,如大跨度开合空间结构等。 本由湖北弘毅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整理。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