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ityif (ID:City-IF)作者:陈猛本文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微信号 最近召开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到了一个全球治理的高度。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背景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中国也正式提出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并将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关于低碳和生态化的建设,以英国、瑞典、丹麦等为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并在相当程度上引领了发展的潮流,成为低碳和生态发展的践行者和风向标,诸如英国的贝丁顿零碳社区(Bedzed)、瑞典的哈马比湖城(Hammarbycity)、马尔默的明日之城(Cityoftomorrow)等,为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示范行作用。 笔者这里将以斯德哥尔摩、马尔默和哥本哈根等城市的低碳和生态建设为主,围绕低碳构建、新建筑、自行车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以垃圾焚烧厂为例)跟大家交流探讨。由于调研的时间和深度有限,不妥之处请筒子们多多指正。 1 低碳建设从制定目标开始北欧的低碳与生态城市建设首先是从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环境目标开始的,并有具体的机构负责执行。以哈默比湖城为例,相关的环境质量目标是由住房、建筑与规划署直接负责的,环境目标包括宏观层面、执行层面和具体目标等多个层次,并通过街区的设计导则进行落实,确保了操作层面和宏观指向的良好衔接。 宏观层面目标主要涉及到生态建设所关注的若干重要方面,更多的是城市的发展愿景;执行层面目标主要是关注落实总体目标的实施方式,涉及到生态措施的原则和倡导的方向性描述;具体目标则是在相应的实施方式下所应该实现的具体标准。以哈默比湖城为例,“可持续的能源消耗”作为总体目标层面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执行层面则进一步明确为“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应减至最少,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回收使用废热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应在实施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技术策略的使用,以减少交通以及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推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几个方面,在具体目标层面则明确为量化的要求,如采用普通通风系统的住房建筑能源使用标准为每年100Kw.h/m2,采用全热回收通风系统的住房建筑能源使用标准为每年80Kw.h/m2,同时对供应的热能来源也明确要求“应来自垃圾处理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实际上,哈默比的目标体系涉及到能源、交通、垃圾处理、水处理、建筑材料、土地使用、土壤净化等多个方面,正是这种逐级细化、要求明确的目标体系,成为其构建低碳城市典范的重要前提。 具体层面的目标体系(资料来源:绿色北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张彤主编) 2 绿色的交通出行低碳的城市离不开绿色交通系统的支撑。哥本哈根是典型指状发展的城市结构,其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也成为很多城市学习的样板。在这个城市系统中,公共交通资源的配置与居住和就业密度是高度重合的,交通枢纽地区也恰恰是就业和居住密度最高的地区,充分发挥了公共交通的利用效率并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便利。在这个方面,对北京来说,很多专家也曾对城市的交通与土地的协调发展进行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人口活动密集度与公共交通输送能力则没有太大关联,交通运输的平均化导致局部地区运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了系统性的低效,并不得不采取限流、人为加长换乘距离等手段,使公共交通系统的舒适和便捷性大打折扣。 哥本哈根的人口密度与其交通运输能力匹配情况(资料来源:LSECITIES) 在哥本哈根的交通出行中,最具特色的应该莫过于自行车交通了。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约350公里,其中还有完全与机动车道不交叉并享有独立路权的自行车绿色通道40公里,在整个城市层面构建了完整的自行车系统。为了保证安全性,大部分的自行车道和机动车车道都通过高差或分隔的方式进行了物理分离。 目前哥本哈根每天约60多万市民(哥本哈根大区居民总数约170万人)骑车出行,总里程能达到120万公里。据估算,哥本哈根市民每年的骑车里程,如果是汽车完成的,每年将要多排放1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无处不在的骑车人成了哥本哈根的身份象征,让它成为世界领先的自行车城市。 哥本哈根城市自行车战略示意图(资料来源:哥本哈根城市自行车战略2011-2025) 高速自行车道(图片来源:DISSING+WEITLING 事务所) 实际上,在瑞典、丹麦的很多城市或地区,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不仅仅作为一种交通策略,更是成为了一种社会所倡导的环境目标和生活方式,而国内的发展则似乎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 从机动车到自行车vs从自行车到机动车(图片来源:RAMBOLL) 3 多元策略整合的新建筑生态化的策略在北欧的建筑中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欧洲的建筑从古罗马时期维特鲁维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三原则,经历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已经有了重大的发展,加之人们在新技术、新材料和哲学、理论上的探索,形成了现代建筑的新型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而北欧人身处极地或临近极地的极端自然环境,似乎对于自然条件和资源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关切,早在20世纪60年代,瑞典在一些激进的环保主义者在小范围内实验所谓的“生态村”建设,显示了在建筑领域中针对传统建设方式的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反思与批判。所以,以生态化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为特色的多元策略整合的理念也始终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贯穿在建筑和城市之中。笔者在这里仅以“8house”和“山”住宅为例进行展示。 “八字住宅”(8 House)是由丹麦建筑事务所 BIG(BjarkeIngelsGroup) 设计,位于 Orestad 城市外沿最南部的农村地带。整个大楼平面布局呈“8”字形,其设计理念以大胆创新而闻名,生态化技术、立体街道、功能混合成为她重要的技术策略,并在形式和功能上得到理性地结合。 功能上,通过居住、商业办公的综合设置,增加了空间共享和交流,创造了三维立体城市社区,把郊区生活融入到商业和居住功能共存的城市活力当中。空间上,两个相互连接的内院组成了基本的外部空间,中间部位则是一个500平米供所有住户使用的会所,会所楼下是一条9米宽的通道,将东西两个庭院连通,东侧是公园区域,西侧与附近的水道相连。交通上,构建了一个从街道标高拉伸到顶层的连续公众步道,人们也可以骑车沿着层层露台花园直至10 楼的顶层公寓。屋顶设计则根据社区对于生态或能源利用的不同需求,选择了绿色屋顶,内院也是采用以草坪和松散石子为主的渗水地面,有效增加了雨水下渗,降低了地表径流过大造成的水资源流失。 绿色屋顶及贯通各层的步道(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山”住宅也是同样一种案例。在该项目中,场地面积的2/3 要求用于停车,仅1/3 可作为住宅,按照普通的设计的思路,处理好住宅品质与大量停车功能将是很困难一件事情。项目设计将联排住宅安置在停车场之上,形成层层退台跌落的居住空间组织,下面则是以全坡道形成的停车空间,将停车与上下的坡道合而为一,每一层住宅标高均可直接与停车空间同标高相连,所以无障碍的设置也一并得以解决。该住宅从外部看是每户带有屋顶花园的、流动在一个10 层高的“山”坡上的郊外花园住宅社区,实现了郊区生活与城市密度的共生。“山”住宅的 80 家住户成为奥斯塔德地区首批能在自己家门口停车的居民。 绿色屋顶(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 建筑剖面示意图(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 内部坡道+停车空间(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多元策略的整合以及从功能到形式的严谨生成过程,不仅以富有创造力的空间满足了功能要求,而且越发使这些“小”建筑颇具创意的同时,不经意间流露出内在的逻辑和理性。 4 疯狂的垃圾焚烧厂曾几何时,垃圾围城成了国内城市难言的痛。无论是焚烧还是填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都使政府、公众谈之色变。丹麦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垃圾焚烧代替垃圾填埋的国家,全国只有6%的废弃物被填埋。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将焚烧的热能循环利用,这里的垃圾焚烧厂其实是叫做垃圾焚烧发电厂,它利用当地的垃圾作为能源(燃料)生产出电能和区域供暖的热能,大大降低了垃圾对于环境的污染和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根据丹麦政府的目标,全国将在2050年彻底实现零化石能源使用。 哥本哈根近郊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这座哥本哈根近郊的垃圾焚烧发电厂(Hofor)吧,这座发电厂每年可以处理当地140000家庭产生的435000吨垃圾,可以把6磅厨房垃圾,变成5小时的供暖和4小时的电力。不过这座垃圾焚烧厂很快就会被一个看似疯狂的新厂代替,新的焚烧厂内部的是超高温的垃圾焚烧炉,外部则是被垃圾回收合成的白雪所覆盖而形成的1500米滑道,可谓冰与火的结合。而最不可思议的是是每隔一段时间,发电厂就会冒出一个直径30米的大烟圈。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个烟圈会被激光所照射,显示出二氧化碳实际排放量的饼状图,是不是超级拉风的感觉呢! 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效果图(图片来源:@开始吧,效果图)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焚烧发电厂的污染排放控制。关于垃圾焚烧厂气体排放所产生的二恶英等环境污染问题是国内城市的重大困扰,比如北京阿苏卫、六里屯,广东番禹、上海江桥、江苏吴江等各地因为垃圾焚烧厂的建设甚至引起群体性事件。实际上,国内垃圾焚烧厂建设不仅要求环境评价,同时还要求对于居住等敏感性建设保持相当的距离,不可谓不严格,而这里的垃圾处理厂只要满足相关环保标准的终端排放要求,就可以像一座普通的城市设施,选址并不需要任何特别的限制。 笔者在调研中还得知,由于该焚烧发电厂区位临近城市中心,交通便利,又有垃圾焚烧厂上规划的娱乐设施,导致周边的房价反而比其他地区还要高不少。反观我们对于垃圾焚烧厂的控制,尽管包括了环境评价、安全距离、功能干扰等一些列要求,貌似经过了周密而严格的程序要求,然而最终的效果好像倒不如一个终端管控来得直截了当。 参考资料: 1张彤.绿色北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 薛松.低碳出行--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交通.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4年04期3 “山”住宅,哥本哈根,丹麦.世界建筑.2011年02期4 霍渭瑜.8 House.建筑知识.2011年01期5 哥本哈根投资促进署,Ramboll、Sweco等公司相关资料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8-06-08
-
2018-06-08
-
2018-06-08
-
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系列之王小东院士专场成功举办
2018-06-05
-
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