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昀·建筑师的使命感 

2016-03-31 13:49 发布

受访/王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方体空间主持建筑师)
采访/UED杂志社副主编——南雪倩 张秀峰

UED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您比较关注哪些建筑界事件?

王昀:应该是中国美术馆的评选,这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界的一件大事,从投标到评选历时一年左右。中国过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的产生都大致与国家发展的节奏基本对应。例如当涌现出一批国贸等金融建筑时,国家正努力搞好经济建设;之后做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建筑时,也对应着国家重视国民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建设。而如今做美术馆等文化建筑,实际上也是与国家重视文化建设的决定相关。所以,我想中国美术馆的评选应该是过去一年中,建筑界比较重要的事件。

UED:您当时参与了中国美术馆评标的过程吗?

王昀:我没有参与评标的过程,不过我跟齐老师(齐欣)等人作为评委参与了第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参选人的评议及评选。在整个过程中全面地考虑了他们的整体实力,并根据他们以往做过的文化性项目内容进行综合的考量,最后定下四十家左右参与投标的单位。

UED: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先生的项目最终中标中国美术馆。请问您对他的项目如何评价?

王昀:我看过他的方案,尤其对其第一方案印象最深:中国的“一”字。更加具有抽象性和意象的表达,但后来经过几轮修改后,我感觉多少有点具象。

UED:参加投标的有很多国际的大师和中国国内优秀的事务所,那您觉得让·努维尔先生的作品具有怎样的说服力能够从这么多大师作品中脱颖而出?

王昀:首先我相信评委团队对这个事情肯定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另外,从我个人来讲,确实感觉让·努维尔先生的方案极大地体现出一种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性,同时,它还不是一个非常具象的状态,而是让人产生一种意象上的联想,同时还能感觉它是一个很现代的建筑,给我印象最深的不单是造型,更重要的是建筑师对美术馆空间的理解,其实作品的剖面给我的印象远远胜于立面,因为美术馆毕竟是要使用的。

UED:您刚才提到鸟巢、中央电视台等大型建筑,如果这次再让·努维尔先生中标的话那这些建筑全是国际大师中标,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中国建筑师和世界建筑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王昀:我认为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发展,从各方面来看,中国建筑师确实有非常大的进步,但从国际建筑整体环境来看,这样大型的国家美术馆建设,需要更多借鉴国外优秀设计的宝贵经验。美术馆、博物馆等建筑都不是中国自有的建筑,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另外,国家美术馆、国家大剧院甚至中央电视台等项目的建设,都需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例如美术馆建筑设计中对室内温度的控制、灯光的选取等,这些项目都不是建筑师一个人能完成的;而在剧场设计中,演怎样的歌剧、什么样的声音、怎样的混响时间,这些在实际的建筑设计时与建筑师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需要依靠一个专业化的团队组织,而我们国内恐怕很难迅速组建这样一个团队。所以,与其说中国建筑师水平和国际建筑师水平有差距,不如说我们缺乏一个非常完整的、支撑复杂功能的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团队。

我们想做一个国际级的建筑也好,综合性很强的建筑也好,必须要有强大的专业团队。在专业团队缺乏的情况下,就需要借助国外优秀团队的经验,而我们对国外优秀团队的情况也不了解,所以借助国外建筑师作为综合资源的平台,表面上是选择一个建筑师,实际上是通过建筑师来帮我们整合资源,同时,给我们在未来建设中提供宝贵的经验。

所以,现在我们国家的体育场设计都由国内建筑师来做,而这与当年中国奥运会建造场馆时,跟国外专业建筑事务所进行合作,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有直接关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学习还是必要的:一方面我们交了学费,另一方面也获得了经验。

UED:您过去一年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王昀:去年最主要的工作是“威尼斯建筑与艺术双年展”了,从去年四月份开始,一直到将近十月份才全部做完,换句话说,这个展览几乎就做了一年的时间,另外还兼顾了一些老的项目,以及参与了在地坛举办的一个关于灯光的展览。

UED:您为什么花那么大的精力做这个威尼斯建筑与艺术双年展,它的意义是什么?

王昀:虽然是一个小的展览,但我认为:做任何事情一旦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完整,所以一样要投入最大的精力。而且在做这个展览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是要你亲力亲为去做的:包括展品的运送、安装,以及最后的展览呈现等等,都需要操心。建筑展览和建筑都一样,只不过建筑可以让别人去做,展览就必须要自己的团队去做了,所以会比较辛苦。

UED:现在这种展览更多的是针对专业内的,您觉得有没有一个平台可以使建筑科技文化推向社会,成为一个大众化的文化?

王昀:我觉得在这方面你们媒体会更有优势,建筑师不可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推销员使得大众都能明白,他应该要做更加专业的事情。另外,在我看来,建筑师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多的考虑“让老百姓明白”这件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语言:本来可以说出富于诗意的语言,非要说成白话儿,说白话儿的时候又非把白话要说得富于诗意。

所以我觉得媒体应当多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让老百姓理解建筑师想说的东西,媒体的真正作用在于采用平实的方式把建筑师的东西表达出来,让老百姓能更容易地接受。那这就需要有一个市场的拓展,当然,这个市场不仅仅是“商务”,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老百姓愿意看到你们的展示和呈现的方式。而建筑师,只有做出最专业的水准,让建筑变得更好,才能把老百姓的品味提高到更高的欣赏水平。

我认为,建筑师要有一种使命感,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当年林则徐禁烟,鸦片是好,抽起来很舒服,但是如果是老百姓喜欢鸦片,我们不断地给他鸦片,我们也能赚钱,而且会赚更多的钱,但是最后的结果就是民族的整个覆灭。所以在建筑上,我们也需要“禁烟”。

UED:那么是不是说建筑师可以驱动、提高社会大众在建筑空间控制和美学上的追求?

王昀:我觉得是这样。但“驱动”来自于方方面面,很多东西引领了老百姓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不见得是建筑,有可能是IPHONE,这种银白的东西很风靡,美学的转播可能远远比建筑师来得前卫和迅速。实际上我特别高兴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开始喜爱苹果的简洁,并不是在帮苹果做广告。

UED:我不知道是不是从cctv大楼开始,很多媒体及老百姓看到一个新的建筑,都会以第一视觉审美标准来评论是否符合他们的审美观,甚至习惯采用讽刺的方法解读这些建筑,很少会赞颂某个空间,您认为如何做到大众对建筑更好地了解?

王昀:这有很多的文化原因。另外在我看来,是媒体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思考的团队来向老百姓客观地展示一些从建筑上延展出的美学,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媒体去做更深入的工作。媒体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导向,就跟微博没什么区别了。

UED: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在建筑价值观上,百姓们的评价也会传播很多批评的声音,您是如何看待?

王昀:其实这也不能怪大家,这取决于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这不是建筑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

UED:去年UED杂志策划了“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第一次大规模地把中国主流建筑师带到国外,与国际建筑师深度交流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好,而且也想一直延续把它做下去扩大建筑界整体的发展,您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王昀:我有幸参与这个伦敦展,我是觉得这个就是媒体做得很不错的事情,所以我觉得UED考虑得非常细腻,组织也很完美,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杂志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能迅速地从各个角度在建筑界取得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力,这非常地难得。另外,我觉得为了能让这个杂志的受众面更广,可能还需要更多层面的努力。

B Color Smilies

楼主新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