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之土——关于地域和地域设计的认识 

2016-02-18 14:21 发布

摘要:本文力图从知识角度剖析地域的处境,指出地方性知识和方言对于地域及其设计的重要性。最后,文章尝试从权力-权利的关系理解地域设计的立场。

需要承认,关于地域设计的思考与言说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地域或者地域设计实际上都非常难以讨论,他们都牵涉了太多令人困惑的社会生活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又在快速地生成与变化之中,同时,人们的确已感到了一种压力或者危险,人们看到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地域文化差异面临甚至已经就在被抹去,就在被同一化。当然,除了这种“文化的担心”之外,地域被提出或被重视还存在更强有力的因素,这当然就是经济。围绕着地方的旅游业,地域文化或称地域风情,被“开发”,被“打造”,搞出许多侧重地方文化符号提炼,以民居形象为摹本的所谓地域设计,这种地域的“异化”,比之地域的消解与否定,其实尤其令人忧心忡忡……

一个注定的苍白也从所谓地域研讨的热闹中浮现出来。谁来言说?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全都成为地域的他者而不是地域自身,我们犹如全部人拥挤在一条河的一边而去讨论河的另一边;或者,当我们还在为拽着自己的头发以为能拽起自己而高兴的时候,我们又何以能看得清问题,看得清我们脚下的土地?

一、知识分野
知识是社会的基石,而作为基石的知识世界其权威,其强大,的确如培根的名言所云,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但在福柯看来,他青睐的词汇是权力,知识总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知识阶梯对应的是知识等级制度,它可以赐人出身,使人出人头地,知识,当被写入教科书、词典,并能作为考试的答案时,总是与“正确的”、“先进的”、“科学的”,这些描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知识,对于学习者而言,才是力量,才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东西。

而的确也有另一种知识,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1926-2006)称之为“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这些知识的渊源其实十分深厚、久远,内容也呈现纷繁斑驳的多样化状貌,然而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下,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甚至被认作有危害的,唯心与迷信的,不准确的和将要消灭的。注意,地方性知识通常是局部的,历史传承的,特定人群的,它与现象、直觉、情感和意志等相关而不一定合乎“理性”或者“科学”,而这些,不就是地域作为空间的知识内涵吗?

世界作为知识的图像,这个图像是权力化的,一种知识蒙蔽了另一种知识。现在的事实是,教育中几乎全无地方性知识的位置,人们受完了教育,接受了知识,他就成了家乡与乡土的他者,成了没有根基的“知识分子”。

二、关于方言
讲地域,不能不讲到方言,方言正如同是语言当中的地域,它承载和言说地方性知识,容纳着地域的智慧。

人类学家曾举例说,在极地附近的爱斯基摩人的方言中,有关“雪”竟有几十种区分词汇;菲律宾某个土著部落的方言里植物的分类单位词汇则极为丰富,达到一千八百多个,比西方现代植物学还多出五百多个项。方言,是一个特定群体对其周遭的世界,对他们生活其中的山川物象和社会生活的独特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一直以来,方言就是土地的歌吟,是我国“大一统”传统中“不同”的宝贵泉源。

一种语言代表着的,是地域化的思维,而今天的地域设计,有形式、有画面,但没有的,正是地域的思维!

事实上,通用的语言的确带来了社会交流的极大便利,但是,强势语言和其权力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语言观念,英语不论在人们主观还是社会现实的客观上都已成为当代知识等级的准入券,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许多地方的方言正在消失和式微的严峻现实。

正如在设计中一样,一个所有人说一样话的世界,沟通极易但也无必要沟通了。

三、权力与权利
人类的发展进步,都伴随拥有权利者范围的拓展,当我们承认平民的权利,黑人的权利,妇女的权利,同性恋者甚至犯人的权利,一直到关注其他生物应有的权利,这条长长的轨迹实际上记录了我们文明的观念进步历史。

地方与地方的差异与人与人的差异一样,应该得到尊重和维系,这就是我们讨论地域问题的基本立足点,而地方与地方的差异所形成的这个世界的多元化和文化生态性,也是迄今文化艺术和许多重要领域的土壤和源泉。如果说全球化或者英语被当做趋势,是权力,地域或方言则代表有所保留,有所拒斥,是权利的声音,和关于权利的文化,实际上,只有尊重和承认权利的权力才是健康的,得以维系的。

地域设计,从这个角度是否也应被看作一种偏重权利而非权力的设计,它会更在乎和更尊重土地,包括山岳、河流、气候、植被、动物、出产;它会更着重一个特定地方人们的一切,风俗、信仰、歌谣、传说、情欲、生老病死…;它会更倾向一种从下到上的过程而非相反,它会在乎文化生成的基础和过程,从而避免使地域文化成为一幅幅粗劣的符号拼图。这样的地域设计观念,会为我们带来有“根基”的设计者和设计;而这样的地域设计观念,也决定了地域在价值观上反而是全球性的、普适性的,虽然它鼓励着众多如此不同的面貌和话语。

四、结语
有一则资料讲到,全世界现有的5000种语言在下一个世纪将会减少到600种以下。不难看到,地域以及作为地域重要特征的语言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也在节节败退,丢城失地。即使在文化的领域,“被消灭”、“被淘汰”的事实也是残酷的。这些年来,我本人也多次在中国最具地域特征并被视作人类学研究重心的云南、贵州、广西等省游历,包括工作。触目所见,到处都是“现代化”对乡土、对传统的改写;都是风俗或景观的断裂或异化;都是人们普遍地对大城市和外面世界的向往…

国际化与地域,洋与土,权力与权利,力量的对比悬殊之极,前者皆是浩浩荡荡、所向披靡。博弈与竞争似乎都无从谈起,但也正因如此,代表后者的立场与努力便更显尤为不易,也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英]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批判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 [M] .王丙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庞伟.方言景观——重新发现大地. [J] .《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6月,总第二十一期:p15-p16

[3] 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 [M].严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