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称:中国国家博物馆竞赛主设计:曼哈德·冯·格康和斯特凡·胥茨,以及施蒂芬·瑞沃勒和多莉丝·舍弗勒 方案调整阶段设计:曼哈德·冯·格康和斯特凡·胥茨,以及施蒂芬·瑞沃勒 项目负责人:马提亚斯·魏格曼以及帕特里克·弗雷德 合作设计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院,北京 照明设计:Conceptlicht, Traunreut 业主:中国国家博物馆 项目地点:中国,北京 建筑面积:19.2万㎡ 建设开始:2004年 深入设计:2005年 奠基:2007年3月17日 建设周期:2007年—2011年 设计竞赛:2004年一等奖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合并而成,寓意着一扇全面地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与辉煌文化的窗口。新建的博物馆位于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天安门广场的东侧,面对人民大会堂和紫禁城。 2004年初,11家著名的国际建筑事务所应邀参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改建及扩建工程设计竞赛。设计的重点将这座面积约17万平方米,由新旧建筑构成的博物馆综合体合理的纳入天安门广场的整体形象中。 针对进一步的设计,竞赛评审委员会于2004年10月评选出了三组方案。 ——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院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和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KPF建筑师事务所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 在2004年底进行的第二轮方案筛选后,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院获得项目的设计委托。最初的设计方案为拆除现存博物馆建筑的核心部分。一座顶棚覆盖在拆除核心部分后所产生的巨大的中央空间上方,将旧建筑和扩建部分连为一体。 2005年底,在项目的深入设计过程中,业主提出,扩建后的博物馆综合体整体效果应与天安门广场上的现存建筑均衡一致。新旧建筑应构成一个和谐庄严的整体。 经过相关设计人员多次的协调调研,2006年9月,最终的设计及施工方案得以确定。土建工程于2007年3月正式启动。 最新的博物馆扩建方案包括一个向东面延伸的建筑体,其内部设有主要的展览空间。建筑顶部的退阶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檐口形式相仿,强调了其与紫禁城、以及位于广场西侧与其相对称的人民大会堂之间的关系。旧建筑的中央部分和东侧翼将进行拆除,整修后的旧建筑将在三面对新建筑呈环抱的姿态。 来访者可从两个方向穿过保留的旧建筑进入博物馆内部:西侧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柱廊或者北面正对长安街的入口大厅。 通过两个主入口区来访者可直接到达博物馆的的核心区域:一个长260米的大广场,新旧建筑沿着原始的对称轴线契合在一起。拱廊的尺度和体量在新旧建筑之间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空间体验。 门廊内部的楼梯直接连接位各层展厅以及侧翼的各个展区。 博物馆的外部,旧建筑和扩建建筑之间,坐落着5座精心规划的园林式中庭,这里可举行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来访者可在这里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光。 感谢gmp将项目介绍和图片授权中国建筑报道网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gmp for providing the description and all photos . ![]() ![]() ![]() ![]() ![]() ![]() ![]() ![]() ![]() ![]() ![]()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6-02-17
-
2016-02-17
-
2016-02-17
-
2016-02-17
-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