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称:建川文革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 设计者:李兴钢、张音玄、付邦保、刘爱华 项目地点:四川 安仁 占地面积:3  847㎡ 建筑面积:6  098㎡ 委托人:四川安仁建川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时间:2004年8月—2009年5月 本项目位于四川大邑县安仁古镇,是民间投资建设的建川博物馆聚落中“文革”主题系列的单体建筑之一,最初设计为镜鉴博物馆,收藏展示“文革”时期的各种镜面。汶川地震发生后,它通过设计改造增加了地震纪念馆,以“震撼日记”的形式收藏和展示地震文物和相关艺术创作,成为一个两馆一体的复合博物馆。 建川文革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包含了商铺、镜鉴博物馆和地震纪念馆三大部分。大、中、小三类商铺(下商上住)参考了安仁古镇的传统商业空间原型,优先占满街面布置,成为某种先在和既定的“现状”,而被围合在街坊内部的空地和部分商铺的上部空间则成为立体的、园林式的两馆基地。博物馆、纪念馆和商铺一起构成了没有绝对边界的、生活化的小型城市复合体。 镜鉴馆收藏展示大量中国“文革”时期不同类型和内容的镜面,通过“复廊”(主要的线型展厅)和“亭台”(精品展厅及观众停驻休息之处)展示藏品和组织参观流线,并在重重环绕的风车井字形“复廊”空间交会节点处加入了可旋转的镜门装置,使得原本平淡重复的展示空间和参观活动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异:由于45o镜面对光线的相互反射作用,转折的廊道在身处其中的人的视野里形成被拉直延伸的虚像空间,原本在弯折的物理空间中不可能看到的内部和外部景象也被纳入,形成参观者眼中虚幻的镜像。镜门数量沿着最佳参观路线(可以不重复一次看完所有展品)依次递增组合,使得空间发生有节奏的变异,“复廊”成为一个巨大、立体、复杂、虚幻的“潜望镜”式空间。参观者身处其中,由于镜门的多种组合加上人的视点不同所造成的景观变化的可能性几乎趋近于无穷,许多迥异的景观以虚像空间和现实空间相混合的方式出现在眼前,最后所有的参观者仿佛同时进入一场被镜中幻象诱惑的游戏,博物馆变成游戏场,成为对一段逝去的中国历史(“文革”)的模拟体验器。而地震馆是在汶川地震后利用原来镜鉴馆库房和部分商铺改造而成的,以“震撼日记”的形式陈列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的相关实物、事件和人物。两个馆在空间上相互叠加而流线完全独立,镜鉴馆室内空间采用白色喷漆花纹钢板,纯净、抽象、虚幻,让人体验极端的狂热及失序;地震馆则保留原始的墙体砌筑痕迹只作局部简单刷白,粗砺、具体、真实,使人感受痛切的悲惨和震撼。两者以各自的方式纪念、展示和体验着这段历史给予后人以鉴戒和警示。 设计使用的主要外墙材料是清水混凝土和红、青两色的页岩砖,当地丰富的砌砖传统在这里体现为在同一砖砌模数单元控制下,不同的室内功能对应不同通透程度的砖砌“花墙”,以达到不同的采光、通风、景观和私密性等要求。为此还专门设计发明了符合上述模数的透明“钢板玻璃砖”,造价低廉并易于加工,用于“花墙”上对应室内空间的砌空部分。另外,在朝向外部街道的商铺一层及夹层设计了可以全部连续打开的、经拉丝处理的铝板隔扇门和铝板支摘窗。 建筑外部平和而宁静,却混合收藏着内部的虚像狂乱和现实震荡,给予当代人对过往历史和灾难的即时体验与纪念,加上其曲折、多变、富于现实感和戏剧性的设计建造历程,可称得上是这个时代的“镜鉴”之馆。 ![]() ![]() ![]() ![]() ![]() ![]() ![]() ![]() ![]() ![]() ![]() ![]()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
-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