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员: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一年级研究生胡艳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柯桢楠老师 采访背景: 2015年12月7日,第四届“中联杯”大学生建筑设计国际竞赛圆满落幕。我院共有11支队伍获奖,而由柯桢楠、罗林老师指导的,由研一学生胡艳红、詹长浩、刘楚楠、王伟昕组设计的“空栈——互联网+背景下的老社区屋顶互联网生活”则荣膺三等奖第一名。
一.教师解题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中联杯便以此立题。在柯桢楠老师看来,互联网的普及并非直接作用于建筑,而是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使建筑适应人们的行为并间接产生改变。
柯老师说:“由于许多同学原本对“互联网+”的理解是“互联网+建筑构成了什么”。正是柯桢楠、罗林老师对题目的精准解读,让参加竞赛的同学及时纠正了狭义片面的解题思路,以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启发所有参赛学生去构思,而胡艳红、詹长浩、刘楚楠、王伟昕组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凭借他们独特的天马行空,在竞赛中脱颖而出。
二.发展过程 胡艳红学姐介绍说,空栈可谓一语双关,它既是计算机学科中形容”等待被补齐代码“的术语,扣合老社区元素的不完善;也在现实空间中,以空中的栈道连接了老社区的主题,可谓字面与灵魂的统一。 他们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想到了老社区分散的角落与巷道,但这些边角有太过细碎,在这一次的推翻论证后,他们创造性地提出,通过某些连接设施将老社区的一些屋顶连为一体,从而构成一个满足全社区所有成员使用的活动空间。而老社区正是城市互联网蔓延的薄弱环节,那么这些公共平台在对屋顶空间再利用的同时,也可以加装许多互联智能设施,从而弥补老社区互联无法普及的短板。 正是无数的构思被提出、被推翻、被完善,在经历了这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空栈”才得以从幕后走向台前,收获鲜花与雀跃。 三.竞赛收获 在胡艳红组对竞赛的准备中,他们也查询了往届的获奖作品与案例,结合其他形式多样的建筑设计竞赛,他们也总结出来了自己的一套技巧思路。比如所有作品可以按“现实型”与“概念型”分类。所谓“现实型”,即指现实可操作的设计;而“概念型”则倾向于提出一类思想、一类灵感,它未必可以实现,但却能唤醒人内心的一些纯粹的本质。比如这一次的“中联杯”竞赛就更青睐于“现实型”路线。 柯桢楠老师在指导此次竞赛后,在教学指导方面也有了新的收获。她表示,在竞赛设计前组队,难免日后出现设计观点的不统一。而以后,她也将采取先研讨设计,再将观点相近的同学组队的教学方式。柯桢楠老师这样说:“他们每次研讨都需要写出三个方案,甚至更多。每一个夜晚,他们都过得很充实,所以这是他们一次完美的团队合作。”
四.采访结语 胡艳红学姐一边一张张带我们浏览历届“中联杯”获奖作品,一边分享着她本科在建筑系上踏下的光荣的荆棘路。“大一的成绩很重要,也一定要事先了解学院的政策,并对自己后期留学、考验、工作的想法做出选择和规划。”柯桢楠老师也在采访最后莞尔一笑,鼓励我们:“在大一、大二打牢基础,以便在大三就能同一些学长姐合作组队竞赛。”,她还说:“竞赛是开拓思维的东西,它不像任务书。而以后,你的人生就可能没有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机会了。” 采访结束后,走出海洋楼,阳光突破几日前厚重的冰冷,树枝也好似在感召下摇摆起伏。我想,这次采访都已然带给我们许多视野与收获。那么,少年,你还在等什么?上下求索的道路需要我们一同用汗水熔铸! 第四届“中联杯”大学生建筑设计国际竞赛 厦门大学获奖学生团队名单
采访/新闻采编部 刘舜威、普琼、罗睿紫 图/新闻采编部 张品文 资料搜集/新闻采编部 张雨韬、方宇飞 编辑/新媒体中心 杨虹雨 |
-
2016-01-21
-
2016-01-21
-
第四届中联杯三等奖作品:互联网+自由立面——改变我眼中的世界
2016-01-21
-
第四届中联杯三等奖作品:可可西里的温情--对话无人区 移动动物保护站
2016-01-21
-
第四届中联杯三等奖作品:山村"网"事--偏远山村网络教学综合服务站
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