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流水别墅之外的建筑大师赖特 

2015-12-19 15:46 发布

1158 0 0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一个也许很多人都不会陌生的名字。但是一提到流水别墅,更是几乎无人不晓。作为这栋知名别墅的设计师,人们所关注的往往只是那栋建筑。今天就让我们抛弃这些固有思维,让我们撇开流水别墅的所有光环,给大家还原一个建筑大师的真正影响力。
6ea4c5625f78c0691c5b6f71871a25ea.jpg

“造型与机能密不可分。”(Form and Function are one.)——赖特
来源:中奢网 官方微信:Luxuscn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年6月8日-1959年4月9日),美国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作家、教育家。赖特是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超过1000个建筑设计、其中完成了约500栋建筑。赖特相信建筑的设计应该达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一套他称之为“有机建筑”的哲学。有机建筑最佳的实例便是赖特所设计的流水别墅(1935年),曾被称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物”。
赖特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中,过着日出而居,日落而歇的大自然农场生活。在这段日子里,赖特从劳动中了解土地,感悟蕴藏在四季之中的神秘力量和潜在的生命流动,体会到了自然的旋律和节奏。在时间和自然的浸淫中,赖特建立了自己关于建筑的一些观念和方法,他认为住宅不仅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餐厨,浴厕和书房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家庭的内聚力。这些观念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建筑。
赖特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就读土木工程系,在1887年没有取得学位便离开了学校(1955年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在芝加哥从事建筑活动,曾经先后在于约瑟夫·莱曼·席尔斯比建筑师事务所和艾德勒及沙利文事务所工作过。 对自然有执念的赖特 赖特开始工作的时候,正是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时期。十九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楼诞生的地点。处在这个时期的赖特,却意外地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甚至对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这些特征也许是跟他年轻时候的成长过程有关。他对农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塔里埃森”就造在祖传的土地上,他曾经兴奋地表示:“在塔里埃森,我这第三代人又回到了土地上,在那块土地上发展和创造美好的事物。”
c1ed6d4438648ffc0b771d792f2300f7.jpg
西塔里埃森
而建于荒漠中的西塔里埃森(Taliesin West),更能表现出赖特对土地,对大自然的钟情。西塔里埃森作为赖特居住和工作的总部,并没有固定的规划设计,经常增添和改建。这所建筑的形象十分特别,粗厉的乱石墙、没有油饰的木料和白色的帆布板错综复杂地组织在一起,有的地方象石头堆砌的地堡,有的地方象临时搭设的帐篷。在内部,有些角落如洞天府地,有的地方开阔明亮,与沙漠荒野连通一气。这是一栋充满野趣的建筑,它给人的印象是建筑物本身好象沙漠里的植物,就是从那块土地中长出来的。
西塔里埃森还隐藏了不少细节,隐藏在墙壁的斜线,屋架的轮廓等等,都是赖特从自然山体中提取的几何形,这是他对自然的膜拜。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强迫症么?作为建筑界里的浪漫主义者和田园诗人,赖特似乎过于固执在自然上,但正因为如此才造就出灵活多样的建筑空间,没有对太阳大地的沉溺,如何能创造出如此多同自然环境紧密配合的建筑作品?也许是人类对自然感到亲切,才会对赖特的作品有种亲切感吧?

b0d60b4c668d53ecc7f506c83e3e726a.jpg
西塔里埃森

有机建筑倡导者——赖特“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赖特认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在于它的内部空间。他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效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无”,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应服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这就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从而也成为了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这个流派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 。相反,城市里的建筑,则采取对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嚣杂乱的外部环境,力图在内部创造生动愉快的环境。用一句老话来概括就是“道法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正因为这种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也不难以理解“大草原”和“美国风”住宅为什么会被赖特创造出来。西塔里埃森正是“大草原”住宅的体现。早期的“大草原”住宅出现在金融危机后,与部分美国人憧憬平静单纯的生活产生了共鸣。“美国风”住宅是赖特为美国所构想的一种最理想的建筑体系,它主要为美国的中产阶级,花费也较为低廉,意在弥补建筑专家和普通公众之间的鸿沟。
说起“有机建筑”的代表作,就不得不提起罗宾别墅(Robie House)。从平面上看,这栋建筑由两个大小不等的长方形交错叠放在一起,相接一面是长方形的长边。这种整体的不对称格局,是当时持有现代建筑思想的建筑师惯用的手法。赖特一直强调设计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手工雕刻,而是要表现出木材简单美丽的自然特色,有机建筑正是利用自然材料反映出场地的自然特色和人的需要。这些思想在罗宾别墅上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57939f734c2d2370afb8a2628ad06e6f.jpg
罗宾别墅
为了支撑悬挑出墙二十英尺的屋顶,罗宾别墅还使用了钢结构,起到很好地遮风挡雨的作用,也因此成为第一栋使用钢结构的别墅。同时,罗宾别墅还使用了一百七十四扇艺术玻璃窗和门,不仅大大提高了房间的采光性能,还使室内外很好融合在一起。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的建筑手法?在中奢网介绍的各式豪宅别墅中,这种通过玻璃窗连接室内外空间,模糊两个空间的界限的做法,赖特已经领先了很多年,甚至让建筑设计师们延续至今。
罗宾别墅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美国式的民主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栋“美国风”住宅。这与赖特的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他反对盲目摹仿欧式和其它非美国的建筑风格(如希腊式、埃及式和文艺复兴式的风格),坚持建筑要反映美国民主主义价值和人民需要。他在改造建筑的同时也改造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无论人们意识到没有,人们居住的建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这种影响是如此的彻底,就像是植物生长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一样。”

6fe6e6a14167699d7028f6d972bab3bd.jpg
罗宾别墅
多年来赖特一直探求一个三向度的螺旋形结构,而不是圆形平面的结构,来包容一个空间,使人们真正体验空间中的运动。他认为人们沿着螺旋形坡道走动时,周围的空间才是连续的、渐变的,而不是片断的、折叠的。这就是“有机建筑”想带给人的感受。1959年开业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正是这种螺旋结构的实现。建筑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与周边其他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外观像一只茶杯,又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但更多人的第一印象觉得它更像海螺。赖特把古根海姆看作是“永不断裂的连绵曲线”。

969a961dc7dbb924b4add18de4271fe0.jpg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螺旋的中部是一个敞开的空间,从玻璃圆层顶采光。美术馆分为两个体量,大的以一个6层的陈列大厅,小的是4层的行政办公部分。陈列大厅是一个倒立的螺旋形空间,顶部是一个花瓣形的玻璃顶,四周是盘旋而上的挑台,地面以3%的坡度缓慢。参观时观众先乘电梯到最上层,然后顺坡而下,参观路线共长430米。美术馆的陈列品就沿着坡道的墙壁悬挂着,观众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之中就走完了6层高的坡道。这样比常规的一间一间展览厅有趣轻松得多,同时也让人真正体验了空间的流动性。
一如所有建筑师的新建筑都会遇到的困境,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开业初期受到了不少的争议。人们觉得这栋螺旋形的建筑与周围的方形建筑格格不入,甚至曾经有二十位艺术家签名拒绝在这里展出作品,他们认为弧线形的展览区是对绘画艺术的亵渎,但这一切都随着人们对现代艺术的误解而消失。古根海姆博物馆是赖特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也是建筑生涯的句号,他甚至没来得及在开业的时候亲身前往参观(1959年对外开放时,赖特已去世半年多)。但是他的“有机建筑”理念,依然影响至今。

9bd9c8aa4a9cb118cc10ce7f2a3353df.jpg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内部空间
无法掩盖的大师光芒

“大草原”住宅,“美国风”住宅,“有机建筑”……赖特所留下的仅仅是这些么?在赖特七十二个年头的建筑师生涯里,一共做了四百多个建筑设计(已建成),数以百计的设计方案(未建成),出版了几十种著作和论文集。这一庞大的数目,形容为“空前绝后”也毫不夸张。
在那个摩天楼蓬勃发展的时代,赖特所提出的的理论和方法在大众眼里似乎是荒谬可笑的,但是从如今的眼光去看待,却是充满了前瞻性。譬如,在二十年代很多建筑师和规划师受到大量出现的汽车的巨大影响,赖特却能预见到,“大量的公路,将迅速成为大洋与大洋之间互相联系的新的自由的延伸”;1955年按照赖特设计所建成的普莱斯公司大厦,就已经显示出当今纽约美术馆这样的作品潮流,甚至更优美时尚;赖特还很关心美国中产阶级的住房问题,从而使得他与大众的关系更加密切;赖特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强调选用适当的材料,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日益重视的节能设计和地方建筑浪潮的先驱么?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赖特对景观设计也有涉猎,甚至有不少的“首例”出现。他最先提出将后侧的起居室朝花园敞开的设想——比其他建筑师的应用早了50年。他还设计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车库,比大家所知的“发明”车库的时间早了30年。

f4eb063f9fb3edbfedd41f905dc73e58.jpg
工作中的赖特
赖特就是这么一个有远见,甚至超越时代的人,从来没有人能复制模仿他。赖特曾经提出“应该有尽可能多(风格)的房子。因为有不同(风格)的人,有不同个体便应有多种区分。有个性的人有其权利表达并拥有自己的环境。”,所以他的风格是多变的,没有两个建筑物看上去是相像的。赖特的道路和方法永远不会普及到全世界,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没有力量,而是因为他是如此的杰出,如此的有个性,甚至无法成为一种“风尚”。
这就是赖特,一个超乎常人,才华洋溢,令人瞩目的设计师,或者说,是一个固执的有着怪癖的神。“建筑是艺术之母。如果没有我们自己的建筑,那么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文明没有灵魂。”赖特这句话,道出了建筑的重要性。赖特的建筑灵魂是那些笔直的线条,那些宽敞的开放空间,那些无缝集成景观和地域的低屋顶,也许还有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建筑理念,还有那种对自然近乎于痴迷的执念……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随着赖特的去世而消逝。如今我们仍然能从当今设计师的现代建筑里寻觅到赖特的身影,仍然能看到他对建筑界的影响力,这也许就是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所留下的无价的无形遗产。
后记正如开篇所说,提到赖特,大家都总会说起流水别墅。无可否认流水别墅无论对于赖特也好,对于整个建筑界也好,都是一个划时代的不可复制的精品。还记得,在求学时期的笔者第一次见到流水别墅,便深深地为之震撼,那时候仍未了解建筑设计,仍未知道赖特是谁,但是建筑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却让它成为笔者在建筑设计上的“初恋”。时光荏苒,当真正执笔写这位大师的时候,笔者突然觉得流水别墅不应该再被提及,我们应该更多地去知道赖特在建筑界的贡献,更多地去知道他是以什么建筑理念去进行设计,更多地去知道流水别墅之外的其他赖特建筑……屈指一算,时至今年3月,赖特已经离开了半个世纪之多,但是他的建筑精神将继续影响着新生代建筑师,“有机建筑”将继续传递下去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