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城,姚仁喜建筑讲座观后感 

2015-12-05 16:50 发布

1994 0 0
今天去听姚仁喜的建筑讲座,坦白讲更多的是因为他翻译过宗萨仁波切的《正见》等书,好奇一个建筑师是怎么会去有大量时间和精力翻译宗萨仁波切的4本书和大部头佛学理论的普贤上师言教,结果他开玩笑说建筑真是副业。
这个时代没多少人做现代宗教建筑了,他这样的背景来做台湾圣严法师的道场农禅寺显得尤为突出。当时圣严法师只给他六个字:水中月,空中花。应该没有比这更短的建筑任务书了吧。农禅寺高耸粗壮的圆柱让人想起希腊神庙。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感觉是举起来的,而农禅寺是放下了。前面的一大片水域和对称的倒影让它变的虚幻。而立面上镂空的心经每个字都把光投进室内,墙面上是光字,内柱投射的光字在夕阳快速下落的时候,犹如西藏的转经筒,这些也都是建筑师所没有预料的。

谈到建筑形式和语言,嘉宾周榕说大陆没有建筑师在这2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不“换船”的,而姚仁喜这30多年建筑形式和语言一直没有多少转变,一直是现代主义。姚打了个比方,众生,在梵语里是:可变迁者,可以改变的东西。而修行,是要达到“不变”的那个状态。一旦趋近到“彼岸”,外面的变化也就不重要。建筑语言的变化并不重要,而是每次创作的那种状态。或许一直重复使用一种语言更可以触及语言很细微柔弱的那些褶皱。

如果不去面对自己安静的状态,那就会失去很重要的事情。而极端的,确信某种绝对的事情,往往是在悬崖边。非极端,没有扶手的状态去维持前进又需要有一定的内在力量。西方的往往是冲撞,悲剧性,死亡。东方强调退一步,缺陷也是完美。
最后谈到我们现代人越来越缺乏独自面对自己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个实验把试验者绑起来,告诉他们前面有个按钮,按下去会被电击,但实验统计64%的人忍不过6分钟就要去按,他们不能忍受无所事事。我们整天拿着手机,却没干什么事情。一杯浑水放着就可以沉淀了,不用时不时跑去看看摇摇,看它是不是变清了。无为和中道是我们现代人完全没法做到的了。
不丹宗萨仁波切家的照片







野城(建筑之外参展人)旅法青年建筑师,诗人,艺术工作者,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和巴黎。他参加2013年十二月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建筑之外”群展。


野城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获理科学士学位;后赴法考入巴黎建筑专业学院(ESA),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并获ESA年度毕业设计第一名大奖;后任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研究员。他是首位荣获法兰西学院艺术院(Académie desBeaux-Arts, Institut de france)“青年艺术家勉励奖”的中国人。野城是一个典型的跨界者,作品涉及文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