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国土形成规划的背景 1.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东亚经济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期 地球环境问题必须依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整个地球要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共同面对环境问题。还有全球化竞争,各地区所面临的竞争将会由本国、全亚洲扩展到全世界。与亚洲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也将变得空前频繁和重要。 2.人口减少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预计今后日本将真正迎来一个人口负增长时期。日本人口的出生率在2005年仅为1.26%,在2006年出现了6年不遇的人口出生率上涨现象,但也只是达到了1.32%,依然很低。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2020年日本的总人口约为1.2274亿,2030年将降低为1.1522亿,2050年将降低为9515万人左右;总人口中老人的比例2005年为20%,2020年将近30%,2030年将超过30%,2050年老人将占到总人口的近40%。 3.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日本的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大大提高了产业生产的自动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络空前频繁,使国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利用,更具开放性等特征的多样化服务开始登台亮相,如博客、百科社区等,网络把每一个人的知识与智慧在英特网聚集和活用,并且数据和链接地址一旦被公开,任何一个人都能自由使用和访问。上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被细分的各领域的知识可以汇集,人们可以超越空间相互协作,可以说,日本已经渐渐迎来了一个“智慧被集结”的时代。 4.国民意识和价值观的转变 随着日本的社会成熟化程度的提高,国民回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日益提高,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因此若发生自然灾害志愿者活动会更加广泛。在这种情况下,NPO组织、企业等多元化的社会主体不仅逐渐承担起以前政府承担的职责和义务,还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发挥着“公共”主体的作用。 5.国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随着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可自行安排的业余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于各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性也大大增加,出现了网上办公等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大城市的居民纷纷到郊外的农山渔村去居住,生活圈扩大,居住方式多样化等。并且,日本在战后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小家庭化和年青人独居化的进展,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形式也逐渐增加,出现了家庭形式的多样化。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和帮助子女带孩子,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孩子将会出现近距离分别居住的“近居”现象。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人从事多份工作或乐于从事多份学习及研究活动的现象,因此同一个人在不止一处地方同时居住的“二地居住”现象也逐渐增加。 二、日本将要面临的新课题 1.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问题 根据人口预测,日本的人口数量将在2006年达到高峰,随后将转向减少。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结果是,距中心城市较远的农村地区可能出现人口的大量减少,人口密度过低甚至无人居住的地区增加,越来越多的森林无人管理,农地撂荒。在这种趋势下,如何维持区域社会的运转并使国土得到适当的维护将成为重要的政策任务。 2.跨越国界的地区间竞争问题 近年来,由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低迷,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反映在国内的区域经济格局上,则是东京以外的地区普遍出现企业向东亚国家转移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和就业机会的减少。提高地区间的国际竞争力和实现日本的经济复苏将成为日本下一历史阶段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3.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规划认为,日本过去的经济活动大量地消耗了国内外资源,给国内外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荷。今后日本应对资源高消耗型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力争实现循环型、自然共生型的国土应用。规划指出了日本目前在国土与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存在4个方面问题:①在水资源方面,大城市及郊区缺水的发生频率较高,土地开发造成水源的枯竭和河流流量的减少,封闭性水域及自来水水源存在水质问题;②由于林业生产活动停滞,森林管理水平下降,木材自给率也降到了20%以下;③海岸环境劣化有所发展,一方面自然海岸在减少,另一方面仅存的自然海岸也大多受到侵蚀;④在粮食自给率下降的同时,耕地撂荒现象增加,农地管理水平下降。 4.投资能力的制约问题 日本的国土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高度成长时期以“赶上欧美水平”为目标,致力于解决数量上的不足,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今后,为了在人口减少趋势下维持区域社会水平而需要提高人们出行的方便程度,为了适应跨越国境的地区间竞争而需要强化国际交流基础设施,为了形成循环型和自然共生型社会等,都对国土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过去所建造的国土基础设施已经进入需要陆续更新的时期。一项专门研究表明,到2020年左右更新维护投资的需求将对新建投资造成较大的规模制约。为此,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率就将变得更加重要。 5.中央依存型体制的局限性问题 在以追赶欧美为目标的时代,日本的国土建设是在中央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之下各地方加以实施的,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这种中央主导的体制也带来了地方特色的丧失和地方对中央的依赖等负面影响。今后,在地方分权要求高涨的背景下,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构筑以重视地方的自主性和个性的发挥为前提的新型协调关系。 下一页 本文共 3 页,第 [1] [2] [3] 页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