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校园选址 

2013-11-11 20:24 发布

310 0 0
校园的选址,对于一个院校从规划、建设到经营、管理乃至未来的发展,都关系重大,是带有全局性的决策。其涉及到教育哲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行为学、社会行为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本文就对除过国家政策因素外的几点影响高等院校校址选择的因素和实例展开分析,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与城市的关系
大学与城市作为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结晶与象征,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则主要体现在校园与城市的距离、校园对城市的开放程度和城市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
高校校址选点时必须弄清楚城市规划的总体意图,了解城市的分区情况,如是否集中建文教区、高科技产业区等。深圳大学的校区选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新建之初选择在距市中心20km的地方,当时看来这个距离有些过大。但是长远来看,校址距新开发的蛇口工业区仅5km,深圳市区和蛇口工业区都向深圳大学的位置发展,同时校址所在地又有得天独厚的海湾、山岗和大片荔枝林,风景秀丽,因而是不错的选择。
在黄河三角洲新建的东营市,规划初拟建“东营四校”,将其布置在城市东南区,与城市公园、绿化区相结合,其环境和位置都是优越的,但是当时城市开发——居住区和公建建设都是从西北部开始,若依照初始规划将四校置于东南区要专修很长的道路、管网和热力供应管线,造价很高。最后又决定将其放于西南部,不仅可以节约投资,教工生活区也可与城市共建,四校的礼堂、体育场、图书馆也可为居民共用,营造良好的校园与城市互动氛围。
二、        校园的综合开发和投资考量
校园从规划到建设,最后都要落实在资金上,而对规划建设经济实力的考量主要体现在校园规划面积上,校园面积不仅要满足初期建设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校园未来发展建设的可能,面积过大或者不足都会使校园在以后面临发展困境。这其中也包括对所选地土地价格的考虑,因此近年来许多高校将校址选在地价相对便宜且交通又较为便捷的城市近郊区,既满足高校对自身今后发展的用地需要,又可满足学校对环境的追求与价值取向。如清华大学建国前仅有土地1000亩,由于其位于北京西郊,其周边有发展空间,经过1959、1985年两次的大规模就地扩展,现已达到了5000亩。
三、        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
在进行校址选择时,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能源等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忽视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给建校带来很大损失。例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未搞清地质情况就仓促动工,后发现地下有两层流沙、污泥层,房屋基础虽经特殊处理,但其中教学主楼已由于滑动出现裂缝。而建于济南千佛山的山东财政学院,由于掌握地质资料,在总体规划中,将荷载轻的宿舍区置于山坡上,将荷载较大的教学区置于山坡下,避免了造成滑坡的可能。另外,基地的风景、风向,气候等也是校址选择的考虑因素。
四、其他
其他影响因素如高等学校的类型、性质、规模和特点。如精密及电子学科类可与高科技术区靠近;有些体育、医学院校应考虑与市区和市民的便捷联系;海运学校建于重要港口等。另有,校园选址应注意避开各种噪声源,远离工厂、交通枢纽、繁华市场等地区。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